Alang,我的名字

榮獲 | 第21屆國人自製兒童及少年優質節目五星獎-獲4星獎

2020-2021 | 共62集 | 普遍級 | 生活休閒

Alang,太魯閣族語是「部落」的意思。以部落地名為起點,恢復傳統地名的記憶

為找回傳統地名,藉由耆老以當地語言進行族語敘述傳統地名歷史,有如部落發展的歷史根源,刻劃著部落歷史文化的變遷,是部落發展歷程的重要起源,也是提出原住民歷史正義和轉型正義的觀點。

「Alang・我的名字」 作為本節目的起點,帶領觀眾深入台灣各部落,透過部落現景、耆老敘述、生活樣貌、文化變遷等,讓我們看見部落發展與歷史文化特色。



【第二季】

第二季節目以萬榮鄉各村與瑞穗鄉富民村等部落地名內容為主。「Alang,我的名字」節目以全族語紀錄當代部落遷徙的故事,從部落語言觀察被殖民下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因同化政策,族語逐漸消失,為找回傳統地名,藉由耆老以母語敘述傳統地名歷史,透過部落的現景、生活樣貌、文化產業變遷等,看見地名發展的政治歷史緣由,並帶出部落生活現況與產業面向,也提出部落權利剝奪的議題。

 

 

  • 拉加善部落、阿多瀾部落
    第30集|第2季|2024

    富民村第二部落阿多瀾命名,是由祭司團Cikawassay mi’daw,就是用竹子削成竹片磨在竹子直到磨斷,祭司Cikawassay看竹片斷裂的狀態,顯示出是哪一位人的名字,可以當作部落的名稱,結果是祭司Cikawassay竹占人,自己的名字Atol,Atol阿美族語意思是石頭砌牆,當時每戶人家周圍都會砌牆,為了防敵人出草。

    富民村第三部落拉加善,地名由來有二,一個是取發源地Cilangasan為地名,另一個是當時部落流行的皮膚病,阿美族語稱ngasan的皮膚病,後來也以此作為地名的印象。

    牧魯棧部落
    第29集|第2季|2024

    從Cilangasang 山脈東邊山遷徙的阿美族人,有到太巴塱Tapalong ,然後又遷到加納納kalala居住,有到Kiwit居住的,而早期遷徙到富源的阿美族人,是從Cilangasang 山脈東邊山,來到鶴岡大肚滑Tala’aran盆地居住一段時間,後來繼續往下開墾遷徙到富源 拔仔 ,阿美族語真正的名稱叫Pailasen,後來也有到高樂Koyo居住,拔仔Pailasen就是現在的富源,意思是固定不動 屹立不搖的地方,族人自從在這裡建立部落後就沒有再遷徙 。

    光緒元年四月Pailasen 被稱為拔仔,日本時期剛開始也稱作拔仔,直到民國20年改稱為白川,民國35年瑞穗建鄉將拔仔劃為富民村,富源拔仔Pailasen地區清朝初期形成三小社,分別是牧魯棧 阿多瀾 拉加善,富源溪環繞四周,河床石頭非常多,遷徙來到這裡的氏族,以太陽氏族pacira最大 , 還有kiwi氏族 大約共有40個氏族,族人都跟隨著氏族遷徙開墾。

    富民村第一部落牧魯棧,地名來自於人名,一對兄弟的名字,大哥叫Cimorek,弟弟叫CiUhok,以大哥Cimorek命名,也有以前有人看到大哥用石頭搓身體汙垢洗澡,Nimoreg洗澡動作的說法。

    紅葉部落
    第28集|第2季|2024

    紅葉部落Ihuwnang,早期紅葉部落這裡住著很多人,布農族人有他們曾住過的村落,之後阿美族人也搬過來,阿美族進駐之後,因為兩族常發生爭執,通常都是布農族占優勢,所以阿美族只好搬離,只剩下布農族繼續居住。

    布農族稱紅葉部落最早的地名是Kasing,也是這個部落的原始地名,這是布農語叫作Kasing,後期就改為Hunang,Hunang地名一直沿用到現在,這就是這部落命名的由來。

    日本殖民時期,日本把住合歡山的太魯閣族人,像是MkIbuh Mkrusaw Mkduyun,Mkpucing Mktasil等部落,總共有10個部落,剛開始的時候遷徙下山,是經過花蓮太魯閣的陶樸閣部落,有日本的駐在所 ,將太魯閣族集中起讓族人遷徙下山後,就開始分配住所。

    這裡是MkIbuh部落的來了10戶,Mkduyun來了5戶 把他們集中之後,耆老說他們就搭著載送原料的火車,直接載往一個隧道就是舞鶴部落,出了隧道口就要他們下車,並告訴他們舞鶴這裡都是你們可以使用的,當時移住到舞鶴的族人發覺沒有水用,因為那是舞鶴台地也沒有獵場,耆老就發覺不適合居住人,所以耆老沿著紅葉溪就直接到現在的大橋那邊,橋上面是可以去打獵的地方,還有水可以使用,現在的派出所,以前是日本駐在所,族人來到了日本駐在所這個地方,因為都是楓樹,太魯閣族人一看到都是楓樹很開心 ,因楓樹是烤火最好的素材,所以就砍樹並且開墾,日本政府就說按照你家的能力開始開墾,開墾之後就變成現在居住的樣貌了。

    見晴部落
    第27集|第2季|2024

    見晴部落Miharasi
    見晴的意思
    是陽光升起第一個照射的地方
    那就是見晴的意思

    見晴部落族人來自很多家族
    有Mkrusaw
    有來自Miharasi
    Miharasi老部落也有見晴
    所以有來自Miharasi
    Klabaw部落、Tngraw部落
    也有來自Rxan、Pribaw

    早期這裡的Miharasi部落
    原本是在對岸的5鄰
    早期住在這裡的是Pribaw族人
    後來是日本政府
    將Kbayan的太魯閣族人
    帶到這裡之後
    把太魯閣族分配到每一個部落
    早期Kbayan的族人不好相處
    所以不讓他們集中在一個地方住
    對抗日警時非常勇猛也兇悍
    他們是第一個對抗日軍的人

    明利部落 下
    第26集|第2季|2024

    早期搬到這裡有70多戶
    大多數是從富世村遷徙過來的
    也有從mkLabaw部落的

    而Maribasi馬里巴西這裡部落名稱典故
    耆老曾說
    源自Pribaw語
    他們把車箱的部分叫做Rudu
    轉到現在的發音有落差
    但意思就是這樣
    日本人叫Bass
    因最早居住在這裡的耆老稱這裡是Maribasi
    直到現在就這樣命名
    因經過商議後
    這裡就叫馬里巴西部落

    明利部落 上
    第25集|第2季|2024

    早期搬到這裡有70多戶
    大多數是從富世村遷徙過來的
    也有從mkLabaw部落的

    而Maribasi馬里巴西這裡部落名稱典故
    耆老曾說
    源自Pribaw語
    他們把車箱的部分叫做Rudu
    轉到現在的發音有落差
    但意思就是這樣
    日本人叫Bass
    因最早居住在這裡的耆老稱這裡是Maribasi
    直到現在就這樣命名
    因經過商議後
    這裡就叫馬里巴西部落
     

    馬遠部落
    第24集|第2季|2024

    早期這部落命名為馬侯彎
    後來稱之為固努安
    命名馬侯彎
    是因為區塊像正方形
    是阿美族命名為馬侯彎區塊
    像正方形一樣

    大馬園社區
    從大馬園來解釋區域為保留地
    族人回保留地開墾
    就命名大馬園

    東光社區地形在高凸處
    早期的族人以地形命名
    以高凸位置族語命名為東光
    也不知道為何這樣的命名
    但早期的先輩族人命名的東光
    直到至今
    這是東光的由來

    早期這裡統稱為馬侯彎(馬遠)
    現在的部落命名
    為了分別區域的地理位置
    命名為固努安部落
    大馬園部落 東光部落
    呈現三個部落名稱和位置

    大馬園部落
    第23集|第2季|2024

    日本管理的時候分成
    Cimutu Qaitumul Liliq Nanal’ung
    四個地方讓布農族丹社人住
    我的家被分配到lilih
    我在那裡念了3年的書 
    國民政府之後
    我們回到kunuan蓋房子
    回到Tamaian的山上蓋房子 
    然後
    再從那裡回到Tamaian現在這個地方
    這是我的遷移經過
    這個地方都叫Tamaian
    Tamaian意思是什麼 
    之所以叫Tamaian是
    因為這裡的地形
    像一個盆地

    ~Paki.Qamutan
     

    東光部落
    第22集|第2季|2024

    東光部落的族人是從 haul vatan下來的 
    部落人稱作mai asang
    是在南投的深山裡面 

    耆老說從haul vatan下來
    需要三天的路程才能到達這裡 

    有兩條路下來 
    一條是下到malivas的地方
    那是太魯閣族的地盤 
    另外一條
    是從haul vatan到maqsaiman 
    在那邊住很久 
    一直到被日本遷移才離開那裡

    本來是被日本人遷到光復 
    就是種甘蔗的地方
    光復糖場 
    但是因為沒有獵物 
    所以長老就提議說要回山上去
    所以日本就把馬遠給族人
    那個原來是阿美族的地盤 
    所以從maqsiaman遷移到馬遠

    馬遠有四個部落 
    一個叫馬遠部落 
    另外一個在nanalung 
    還有一個在Tamaian
    還有東光這裡 

    東光的意思是說paunun tikis
    nanalung tamaian tungkuan叫takiludun 
    為了什麼叫taki ludun
    因為是在山上 
    馬遠部落的人口比較多
    這是族人搬遷的一個情況 

    明利村
    第21集|第2季|2024

    明利村有3個小聚落,
    一個是Maribasi部落,
    一個是Tngahan部落,
    另一個Matangki部落。

    Matangki部落這裡有214戶家庭,人口數應該有320人左右。

    其實早期這3個聚落,統稱Tngahan大加汗,後期因為被劃分之後,就有Maribasi下明利,而這裡就叫做Matangki中明利,上明利就叫做Tngahan大加汗,這就是3個聚落地名典故,因為中明利緊鄰馬太鞍溪,
    所以叫做Matangki。

    這部落早期住的是阿美族,後來被布農族驅離了,因為布農族進駐的人愈來愈多,阿美族就離開到馬太鞍部落,日後布農族在這裡居住多年,之後又來了一批被日本迫遷的太魯閣族人,被迫遷的太魯閣族人來探勘,認為這塊土地是平原也漂亮,後來居住在此地。

    萬榮村 下
    第20集|第2季|2024

    萬榮村有幾個部落議題:
    1.溫泉區共管機制  
    2.水力發電廠
    3.採礦期限
    這就是部落常見權利剝奪的事件!!

    林田山原是原住民保留地,因故約於民國86年間土地易主,成為鳳林鎮的公有土地,部落族人就前往陳抗,爭取很多年始終不敵公權力,不過部落從未間斷上書陳抗,自從有了原轉會,就通過翻案成功,林田山又重歸部落使用。

    土地是當地原住民族的,地上物是林務局的,目前部落積極思考共管機制,一起管理開發林田山的經濟發展!

    萬榮村 上
    第19集|第2季|2024

    日本政府稱Morisaka,是指肥沃之地,很適合種植農作物及各式樹種,且是非常美麗的地方,所以才命名為Morisaka。

    當地族人除了稱萬榮村謂Morisaka之外,也有人稱Rubas,其由來也是根據過去耆老的口述歷史。

    西林村-支亞干部落
    第18集|第2季|2024

    支亞干部落名稱其實有很多的說法,有的說支亞干不是太魯閣族語,而是日文。

    耆老表示,支亞干真正的說法是Yakang,Yakang就是裝水的水壺,就像清水溪,它的樣子就像是水壺狀,因此就有了Yakang,漸漸音譯為支亞干了,這才是支亞干部落的命名由來!

    又有一種說法是樹的洞,Rangah qhuni樹的洞,它是形容什麼是樹洞呢,它是指支亞干溪的形狀,從上流是細小的一道河,流向部落就開始像散狀愈來愈寬,看起來像極了一棵樹,開枝散葉般,這就是樹洞的由來。

  • Branaw部落
    第17集|第1季|2024

    Branaw部落為秀林鄉最南端部落, 原為賽德克族Tgdaya所居住,19世紀末,因Tgdaya內鬨且與附近阿美族交惡,遂遷居至明利大加汗及溪口。

    1931年,日方將住於木瓜溪流域之Skahing、內太魯閣之Sipaw遷至Branaw。

    原住Branaw現址西側沿荖溪一帶,1943年虐疾肆虐,據傳部落當時死了將近百分之50-60%,部落族人往兩岸遷徙,以重光派出所為中心分住四處;直到1946年行政區域重新劃分時,未將重光派出所一帶納入秀林鄉行政區域,而納入壽豐鄉轄區,後遭壽豐鄉公所遷至遷離,部落族人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又遷回現址居住。

    Branaw部落主要部落家族架構主要為Skahing,以下將介紹Skahing的遷徙脈絡:
    Skahing:原址位於內太魯閣富田山西方山腹,隔著立霧溪與Slgu Qhuni相對,其始祖為Rakaw Buhir,原住南投靜觀一帶山腹,因人口增多遷至Skahing居住,至第三代Buhir Lowsi再遷至木瓜溪上游。因始Skhing可分為立霧溪與木瓜溪之Skhing。1914年日人入侵內太魯閣,Skhing部落族人頑強抵抗,擊斃日人5,傷重67人,但Skhing屋舍已遭日方轟毀,剩餘族人為恐日方報復,南遷至木瓜溪之Skhing依親。
     

    Dowmung部落
    第16集|第1季|2024

    本集我們將介紹銅門村-Dowmung部落,此部落主要為巴托蘭地區部落所組成,起初住於木瓜溪流域山腹一帶,分別為Mqmgi、Bsawan、Rusaw、Sipaw、Mkduyung,日殖初期部落族人陸續遷徙至此,起初稱此地為Mqmgi,後來到了1918年,能高橫斷道路築成開通,本區域正好為道路東端隘口,且對岸部落產銅礦,因此稱此部落為Dowmung,意指「產銅的隘口」。
    木瓜溪流域原住賽德克族Tgdaya部族,直到19世紀初期,Truku逐漸自立霧溪上游分成南、北、中三條線向外拓展,其中南線遷徙地即為木瓜溪中下游一帶。之後Truku直接威脅Tgdaya生存空間,約略為19世紀中期Tgdaya群已遠離木瓜溪,遷至溪口至萬榮間以西的山區一帶。
    Dowmung部落可分為兩個住區:
    Dowmung部落:
    Dowmung主要由Mqmgi、Bsawan、Rusaw、Sipaw、Mkduyung、Mkuway、Qicing、Kbayag、Qurang、Tpdu等部落家族漸序所組成。

    Ayu部落:
    Ayu部落建立於1949年以後,原本居住於Dowmung部落,為近於耕地而遷來此地,該地區亦可分成二部分,一、於Ayu溪與木瓜溪交界上方30-50公尺處,為本部落的主要人口聚集地;二、Ayu溪西側約150公尺處,僅零星幾戶散居。該部落主要主成家族部落為:Mqmgi、Qicing、Tpdu、Pcingan、Slingan、Klapaw等家族部落漸序遷入。
    木瓜溪流域之所以稱之為Btulan地區,根據廖守臣之記載為,Truku遷於此地時,佔據Tgdaya部落的第一個部落為Btulan,故稱之。而Truku分為內太魯閣、外太魯閣、巴托蘭區域,為日方以區域作為區分,對於Truku內部分類上來說並無意義。
    另外本集節目有介紹歐菲莉颱風狀況與銅門製刀業。

    Tmunan部落、Miyawan部落
    第15集|第1季|2024

    Tmunan部落位於Mglu(木瓜溪)下游右岸,北接銅門村Dumung部落、南鄰壽豐鯉魚潭。

    Tmunan部落:Tmunan部落原址為在現居地南方500-1000公尺之間,沿著銅門山北走支脈東面山麓,依山而居。
    最初到達此部落家族主要由太魯閣大山一帶之Mkuway、Mhiyang、Skahing、Qicing,爾後嵐山附近MkIbuh、MkDuyung、Mqmgi相繼遷來,最後則是Slagu Qhuni等部落家族遷來,1953年富世村Bsngan部落的Btakan及Tpdu(天祥)的部落家族遷來。

    Miyawan部落:Miyawan部落位於鯉魚潭東南方,800-900公尺處,東面壽豐鄉池南村。Miyawan原住族群為阿美族的Miyawan,約略1918-1919年間,Truku的Btulan、Mkuway部落族人遷徙至Tmunan部落,1942年-1943年間,太平洋戰爭爆發之際日方將鯉魚潭西側與銅門山之間的低窪處,劃歸為戰防區,Tmunan部落族人不得不被迫遷徙,其遷徙路線大致分為南北兩向,北遷400公尺,(現址)因屬原Tmunan的區域,故仍稱Tmunan;南方的部分則遷至Miyawan(今文蘭國小一帶),爾後陸續有Mhiyang、Rusaw、Mkibuh陸續移住至Miyawan。

    Tmunan一詞為阿美語,據部落口述的說法分別有「辣椒」、「地瓜」及「Munan家族」的意思。

    Miyawan一詞為阿美族群,或指阿美族的一個家族。

    銅門村 Ibuh
    第14集|第1季|2024

    Ibuh部落,其中以Mkibuh為主要成員,為最早遷來的部落,故得名。清代時,原址居今榕樹上方坡地,1928年日方令該部落族人下山,居今榕樹現址。建社初期,內太魯閣祖源地Ibuh及Raua、Duyung、Qrgi、Rusaw、Uway等四社陸續遷來,國民政府時期有其他8-9個部落陸續遷來。

    1942年,日人為供應鯉魚潭防區彈藥所需,於Ibuh台地北方山腳下的崖壁建彈藥庫,於台地紮營駐兵,為此強迫部落族人遷居銅門派出所東方5-600公尺台地上,直至1949年,當地族人為求耕作方便又遷返原部落,但部落之一因水田在吉安山東南之山麓,今初英發電廠北方兩百公尺處,另建一部落,名為初英。

    Ibuh意為雀榕(榕樹),原Ibuh位於立霧溪中游,在支流荖溪合流點西北方山腹地,與綠水北方山腹地Duyung相對,Ibuh成立於19世紀中期,係由Wahir、Sipaw二部落遷來同住,該部落在日軍未入侵前,即Wacih擔任頭目時,Wacih堂弟Umin為尋求新耕地於1902年率部落族人遷至此地,因來自Ibuh,故自稱Mkibuh,來自Ibuh的人。

    Pajiq部落
    第13集|第1季|2024

    今天所稱的水源村,其實主要是有三個不同的家族部落所組成的,每一個部落都有其不同的遷徙脈絡,已下將概述各部落的遷徙過程:
    Pajiq部落族人原居於Smudal paru(今三棧溪深山部落),1911年該部落部分翻越加禮宛山,來到莎婆礑溪開墾,因當地盛產野菜,故名Pajiq,又因此地溪流多水蛭,亦稱Wili。

    Bngrux:原址位於今水源村對面河岸之南方高山腹一帶,因該地盛產大芒草,故稱Bngrux。

    Bikaw:位於水源村東北方約一公里處,日殖初期來自三棧Bikaw社遷至此地,故稱Bikaw,Bikaw語意為轉彎處。

    依據廖守臣的紀載,Pajiq部落其中遷自此地的部落家族Smpragan(今三棧一帶部落),在1917年仍居於三棧一帶時,部落領袖Wilang Lbak不滿部落族人被迫擔任日警雜工,趁夜襲殺日警,燒毀日警房社,事後擔心牽連部落族人,自縊身亡。日方鑑於部落管理不當,便強迫Smpragan遷居至此,然遷徙不久後,下痢猖獗,以致Pajiq人口不斷銳減。

    1914年內太魯閣地區部落Pcingan、Qurang、Skuy及Raus等社,為逃避日方侵略,相繼遷徙至此,現今因日方曾於此地種植櫻花,便改稱此地為Sakura(櫻花),爾後族人便慣稱此地為Skura。

    Kdusan部落
    第12集|第1季|2024

    佳民村Kdusan部落,此部落主要為外太魯閣部落所組成,起初仍住於今Kdusan部落西側山區一帶,分別為Uyaw Nowdaw、Kdusan、Sbiki等部落所組成。

    起初所組成之家族部落主要於1925年所建分為南北二區,北半部主要由Uyaw Nowdaw等部落所組成,日方稱之為第一班;南半部為Kdusan、Sbiki所組成,日方稱之為第二班,爾後1937年Pcingan、Skuy在第二班稍南方建立一社區,日方稱之為第三班。

    1953年Bsngan與Sdagan部落族人遷來於第一班混住,Sdagan部落族人為1949年經國民政府遷至吉安慶豐居住,後因故遷至佳民村。

    Kdusan:原址為於佳民派出所西側800公尺處緩坡地。本部落建立約於1870年代,祖源太魯閣Qurang,其祖Burung Teymu之子Pihu為找新居地自Truku Truwan遷至Qurang,Pihu逝世後,其孫又率Wilang Suda又率族人遷來Kdusan。1914年6月日人佔領Kdusan,在遷至Kdusan現址。

    該區域仍有姻親關係原屬Kdusan區域之Sbiki以及不同脈絡系統遷徙至此的Gukul等部落。
    Kdusan語意脈絡為佳民該地置有地藏王像一尊稱之為「支曹桑」,Truku訛作Kdusan;亦有一說為重生之地。

    Wili事件:發生於1906年的Wili事件,因太魯閣族人無法忍受,日方侵犯部落生存領域,以致Wili(Rusaw)與Dowras二部落,率7-8人結隊下山突襲,並馘首花蓮支廳長大山十郎等27人之事件。此事件轟動當時台灣社會,總督佐久間立刻派兵Wili駐守,並派浪速、秋津洲二軍艦至花蓮港,三天三夜砲轟Wili(Rusaw),但部落族人傷亡不多。1914年,日方佔領該部落,首先強制Rusaw部落族人下山居住,Rusaw部落族人下山後,遭遇下痢的流行,極高致死率,1946年部落又遷至佳山,原Rusaw僅剩2-3戶,1974年廖守臣的調查僅剩一戶。

    1932年日方為紀念當時遭太魯閣族馘首之日人,於今佳民橋南側設置弔魂碑,1949年後又因國民政府刻意去日本化政策,遭人毀損,已不復見。
     

    Qowgan部落
    第11集|第1季|2024

    景美村Qowgan部落(加灣部落),部落主要為外太魯閣部落所組成,起初仍住於今Qowgan部落西側山區位置,分別為Driq、Qowgan、Djima、Btakan等部落先後遷來現址。

    1917年現址上方之Driq部落先遷來現址;同年Qowgan部落及其他部落亦陸續遷來。
    Qowgan原部落位於現址西方一千公尺山腹。
    因該地盛產高山細竹故得名。
    Qowgam部落相傳約於19世紀中期,源於Snlingan部落族人遷來,第一代始祖為Pawan,後因耕地不足率二子Abu Pawan、Yakaw Pawan遷至加灣。
    直至1917年遭日方強迫遷徙下山。

    Driq原址位在今景美派出所西南方約2公里處。
    意為「山角」之意。
    距今約150年由Skadang右岸之Driq部落遷來,其祖源亦為Snlingan,Watan Abis率族人自原Driq遷至此地建立部落,並沿用原部落名稱Driq,不久候有Tpdu部落西南方之Branaw部落遷來居住,直至1917年遭日方強迫遷徙下山。

    Djima位於現今部落西側100-300公尺處,意為「桂竹」,因此地盛產桂竹,故得名。
    此地區始祖為Pihu Batu原住於Bruwan,其子Harung Pihu取Qowgan女子Tapang為妻,即於Qowgan東南方山腹開闢墾殖,因盛產桂竹,故稱該地為Djima,Pihu逝後,Harung率族人遷至此地,1930年遭日方強迫遷徙下山居住。

    Btakan原址為Djima部落稍南方,意為麻竹,因該地區盛產麻竹故得名。
    為Qowgan地區建立最晚的部落,約為19世紀末期,相傳其祖源Qurang部落,至Puhuq Taqu以輾轉遷至Smpragan,後因其孫Pitan娶Bruwan人,經岳家召請而遷來Qowgan地區。起初住於Djima,後因耕地不足,遷往稍南一帶山腹,不久後遭日方侵略迫遷下山。

    該部落日殖時期分為一、二、三班,最初以派出所前道路為界,分為南北兩班。
    第一班:位於Qowgan南區,主要由Btakan、Djima、Qowgan等部落居住,日方稱為第一班。
    第二班:位於Qowgan北區,起初由來自Ibasan(三棧地區)、Rusaw(三棧北方)部落組成,日方稱第二班,
    第三班:原址位於第二班西側,較一、二班晚遷來,由Uway、Tbula、Ruuq等部落家族組成,原住於第二班西方側自成部落,日方稱第三班,1964年第三班遭土石流毀社,第三班部分族人流住至一、二班,大部分遷至第一班南側另建社區,此時亦有吉安福興Skadang族人遷至第一班。

    山廣部落:部落位於景美派出所南方約二公里處,台九線西側。該部落主要由Sdagan部落所組成,1914年太魯閣戰爭後,將Sdagan附近之Driq、Tasil整併為Sdagan部落,1947國民政府輔導部落遷至吉安福興、慶豐,其後有4戶因故再遷至現址。
     

    Pratan部落
    第10集|第1季|2024

    Pratan部落(三棧),部落原型散居於三棧國小下游一帶,部落名稱源自現址西側一公里處之Pratan部落,該地區的五個部落祖源自Qurang
    根據民間口碑,Qurang源自南投靜觀山區,後因耕地狹小,起初由Paras Kagi率族人遷至Qurang,Paras逝世後由其子Umin Paras接任,Umin晚年因與Tbula部落發生獵區糾紛,為避免族人受害,在遷至Pratan一帶。
    事實上,三棧溪部落一帶分別由Pratan、Smudal、Kraka、Ibasan、Tqian Rungay五部落,今Pratan部落約略於1925年遭日軍遷徙下山至現址。
    1927~1936年間Rucing、Qurang、Dowras、Raus、Bruwan遷徙至此,國民政府時期也有Snlingan、Tkijig、Ibuh等部落遷徙至此。
    而三棧的名稱由來,據口述清國將領羅大春進入此區域時,自新城順安望三棧溪,由三座山排列組成,故稱三層仔,北京語唸做三棧,故得名。

    Bsuring部落
    第9集|第1季|2024

    Bsuring部落
    意為初生芒草,Truku當時未遷至此時,此地芒草叢生,不易狩獵,遂放火燒之,爾後族人遷至此時,已不見芒草叢生狀,而多芒草新芽初生,故稱之。

    Bsuring另一說法為此地芒草茂密或蘆葦茂盛(梁國武、廖守臣)。
    在Ukah來Bsuring前,Miyawan(阿美族)主要活動於三棧與新城之間平原地代,Truku多下山襲擊獵取首級,Miyawan人為嚇阻Truku的襲殺,見Truku下山變予以對抗,以致當時發生多起征伐,據傳民初日方要求Truku下山時,發現不少骨骸,今Kulu、Dowras社址,即為當時Truku與Miyawan的戰場。
    直至Ukah遷至Bsurin後,Miyawan人的勢力範圍已退居今新城順安一帶,之後Ukah又率Kulu、Dowras以及三棧諸社下山征伐,加上清國將領羅大春率兵抵達花蓮,Miyawan人已消失在新城一帶。
    Bsuring,日譯武士林,原址位於今秀林鄉公所西側山地約200-700公尺間,依據口述記載Bsuring的祖源遷徙脈絡為,原居南投Truwan遷來Bruwan,始祖為Paras,傳至第四代Ukah Habik為尋找耕地,再遷至Tgmuan,直到Kulu、Dowras相繼建社後,才遷至Bsuring。

    Dowras意為懸崖(斷崖)之意,因部落地勢(新城山南端)越南越陡峭,狀如斷崖般,故得名。
    Dowras位於三棧溪下游左岸,近出口點的山嶺一帶,海拔約300-700公尺,Dowras為Snlingan人所建立,始祖Batu Ciwas係由南投遷徙至Snlingan,Batu逝世後,其子Payan Batu仍留Snlingan,直至Payan去世後,其子Tanah Payan再遷至Dowras,Tanah逝由其子Payan繼任,爾後再由Yakaw繼任,Yakaw時代日方入侵,本社自創建至日方共歷經三任頭目。

    秀林Kulu部落
    第8集|第1季|2024

    秀林村Kulu部落
    秀林村包含了4個部落,分別為Tpuqu、Kulu、Bsuring、Dowras,這四個部落分別各有不同的文化遷徙脈絡。

    Kulu部落原址位於亞洲水泥西南方山腹,昔稱Btakan(麻竹),最初遷此部落之頭目名為Udaw Piho,其死後,因山下Miyawan(阿美族)的侵擾,其子Ukan Udaw率部落族人遷至Sdagan建立部落,之後有一群來自Truwan的家族Batu Piyay遷至Sdagan地區,直至其子Ukah Batu才遷至Kulu,當時此地仍稱Btakan。

    Ukah逝世後,其子Yakaw Pitay繼任部落領袖,此時約略為1875年左右,Sdagan Piyuq家族遷來Kulu社南方約7-800公尺處,便以Piyuq定為部落名,後因二部落皆位於新城山臺地,經兩家族協商兩社合併為Kulu社。

    霧社事件後,日方的集團迫遷政策陸續有Kbayan、Qlapaw、Swasal、Bsngen以及光復後遷來的Qowgan、Huhus、Dowras、Duyung及Tpuqu等部落。

    Kulu語意為形容「箱型」狀態,可形容為箱子或牢籠之意,而該部落之所以稱之為Kulu依據廖守臣當時的訪調內容指出,1875年清國於新城城壘築城牆,以石塊疊起近10公尺高之城壘,由遠處望去,狀似「箱子」,故以此為社名。亦有一說為,當時該部落有一聚水箱,附近部落族人常以此地取水,故稱此地為Kulu(帖喇‧尤道)

    勢力逐漸衰退的Miyawan(阿美族人),應與當時發生加禮宛事件,清國與花蓮東部一帶平埔資源爭奪產生的衝突後,以致平埔各族群勢力衰退,加上Kulu社副頭目Yakaw Umin與當時擔任通事同時亦為新城堡壘隊長李阿隆私交甚篤,而文獻記載當時新城為當時此區域重要的物品交易地,Truku很容易獲得精良的武器與火藥,或許Truku能夠在短短的一百年,從南投Truwan進入花蓮後,逐漸擴張其勢力範圍至三棧溪、加禮宛山北峰、新城山、崇德山東側一帶,甚至擴張至大濁水溪一帶。似乎有直接的關係。

    本片敘述Kulu傳統地名的歷史和地名故事,固祿社區發展協會,太魯閣族狩獵文化,亞洲水泥占用土地議題等。

    富世村可樂Qrgi部落
    第7集|第1季|2024

    富世村可樂Qrgi部落
    秀林鄉富世村目前仍有族人聚落的部落分別有Qrgi、Bsngan、Rucing、Tnbarah、Dgarung,本片要介紹Qrgi可樂部落。
    Qrgi位於富世村的最南端,相對於住於台地之Bsngan部落,又稱下Bsngan,該部落因居於內太魯閣之Qrgi最早遷來,故部落名稱亦稱Qrgi。

    Qrgi為多元部落家族與族群混居的部落,分別有Truku的Qrgi、Swasal、Tmuwan、、Raus、Bruwan、Sklian等部落家族;主要遷至卓溪山里Teuda的部分,主要遷至Qrgi的為Rudux、Mquwis家族部落,南澳泰雅則於1941年,因信奉真耶穌教會的緣故亦遷於Qrgi,爾後Truku的Skahing、Tpuqu也相繼遷來。
    Qrgi詞意解釋為「山藤」因原居地山藤茂盛,另有一說為蟋蟀之意。

    部落文化產業林立,其中最著名的為都魯灣協會的賽德克自治區、賽德克文史工作室及肯恩基武茂工作室。
    該部落緊鄰亞洲水泥公司及立霧溪,早期以部落族人多從事農業及掏金,後因政府與亞泥圈地隔絕該地族人從事農業活動,以及國家公園成立,以致部分族人轉移從事其他產業。

    本片介紹Qrgi部落,亞泥與國家公園對部落影響,Tuda族人遷徙、掏金的記憶,都魯灣協會的賽德克自治區、賽德克文史工作室及肯恩基武茂工作室等。
     

    落支煙部落
    第6集|第1季|2024

    Rucing意為漂流木之意,因該原居部落位於立霧溪下游彎曲河道,每逢颱風過後就會在此匯集許多漂流木,故稱Rucing。
    Rucing部落,原部落位於立霧溪下游右岸,太魯閣峽口西側,範圍東起無名溪,西至長春祠附近立霧溪支流(原稱畢希瑤溪),現居地範圍為西自Ciwang紀念教會,東鄰公路總局,南接Bsngan部落,北至太魯閣峽口,現居部落為1931年日方集團迫遷後所組成之範圍,該部落主要為Rucing、Sdagan、Dgarung、Skadang、Huhus等家族部落所組成。

    富世Bsngan部落
    第5集|第1季|2024

    Bsngan 、Dgarung部落(富世村)

    秀林鄉富世村目前族人聚落的部落分別有Qrgi、Bsngan、Rucing、Tnbarah、Dgarung,本片要介紹Bsngan部落。
    Bsngan部落,部落原址位於立霧溪下游右岸,新城山西北走向稜線上方,因現居Bsngan部落位於原Bsngan下方,且Bsngan部落家族最早遷移至此,故亦稱Bsngan。從無名溪口到太魯閣大橋,都是彼士岸部落,國民政府進駐之後就變成富世村,富世村就是從可樂到大禹嶺。

    今部落主要組成的部落家族為Tasil、Swasal、Btakan及Bgaal等。

    Bsngan意為會面或相遇的地方,又因早期族人在此耕作長受外族威脅襲擊,出入皆須有守衛還擊的準備,故亦有「守衛防備」的意思;另有一說為結伴同行之意。
    Bsngan彼士岸部落地名由來,是因早期祖先遷到這裡之後,把這裡地名就命名叫彼士岸,後面又更名,因應不同年代進駐殖民政府,從日本到國民政府,政府來了之後我們就使用華語了,所以才有富世村,富世社區是最近才更名的地名,而真正的地名叫Bsngan(彼士岸)。

    本片介紹富世村Bsngan、Dgarung部落,亞泥礦產、土地徵收與被遷徙的發展脈絡,部落文化產業織布工藝與雕刻等。

    富世Skadang部落
    第4集|第1季|2024

    Skadang、Huhus部落
    Skadang、Huhus部落,為太魯閣族唯二仍未完全遭外來政權遷徙的部落,以下為各部落的遷徙史略。
    Huhus部落:因盛產Huhus的植物命名。早期的Huhus部落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落即為現在Huhus部落的位置,上部落則為大禮派出所上方的高地(日據時代哈魯閣台駐在所的舊址),光復後上部落下山移居,即廢社無人居住。
    據文獻記載,下部落的Huhus的祖先來自Pcingan,一位名叫Udaw Batu的人,直到第四、五代(距今約150年前)後代子孫逐漸遷徙至今崇德Dgarung一帶。
    上部落的部分內太魯閣Bngung社(新白楊一帶)亦有一戶遷至上部落(約170年前)。
    直到日據時期,部落族人經勸導遷徙下山,僅留一戶於此部落,當部落族人遷出時,住於砂卡礑上游之Snlingan又4戶遷來Huhus,此後為Snlingan部落家族為主要組成。
    1947年,國民政府以「輔導」的名義要求Skadang、Sdagan、Huhus部落族人遷徙下山至今吉安鄉福興村、慶豐村,唯Huhus部落不從。
    1979年國民政府再興遷徙計畫,Huhus、Skadang部落全數遷徙至今富世村民樂部落族語稱Tnbarah,即新住之地

    Skadang:名稱意思是大臼齒,因出來此地之族人,於部落發現大臼齒,故得名。
    據文獻記載Skadang部落建立於今約210年前左右,祖源來自南投仁愛鄉Truwan的Batu Umaw,起初翻越奇萊北峰遷到立霧溪中游即今天祥北方鍛鍊山一帶山區,後經家族內部商議住區與獵區時,將二子山以東地區劃為Batu的獵區,直至Batu返回Truwan時,其後代Iban Batu、Qahuy Batu率家族遷至Skadang,此二人為Skadang第一代始祖。
    後有來自Bskuy部落的族人因聯姻關係遷至此地,因此Skadang主要是以上述二家族組成。隨著人口漸增需尋找耕地,最早遷出至Iyax Paru(石控仔)一帶,其子又遷至Gukul,1896年又有一部分族人遷至來,1900年又有一批族人遷至Knlibu。
    1927-28年間,Sumiq遷至Skadang居住。國民政府時期開始以「輔導」名義,要求族人遷徙下山,住於本部落Skadang族人全數遷徙下山,唯有Sumiq部落族人不願遷徙下山。因此,仍留居Skadang部落族人主要為Sumiq之部落族人。

    本片介紹太魯閣教會與Skadang教會分合,同禮回家的路(產業道路爭取發展),歌勒文傳工作室藤編工藝的發展等。

     

     

     

     

    崇德村Tkijig部落
    第3集|第1季|2024

    Tkijig(崇德村)
    Tkijig這個名稱的緣由有三種,一種為「海洋漩渦」的意思,相傳首先來到這裡的太魯閣人,從山頭俯瞰山下的東海岸,海平面出現漩渦的景象,故稱之Tkijig。亦有一說為太魯閣人遷此之前,望見部落旁「峭立的山崖」,稱其為Tkijig,又有一說為「巨石」的意思。
    Dgarung,這個名稱緣由為「楓樹」,因應該地盛產楓樹,故得名為Dgarung,因與今富世村Dgarung部落同名,故崇德Dgarung稱為東Dgarung,富世Dgarung稱為西Dgarung。

    耆老說明各家族遷徙之脈絡與部落史事。
    萬善同歸招魂碑緣由脈絡(旁白說明):相傳在清國仍未進入台灣的時代,當時荷蘭人在台灣找尋傳說中的黃金之河,當時他們商船於立霧溪上岸掏金,因侵犯Truku領域,幾乎全數遭太魯閣族馘首,Truku僅攜走頭顱及槍械,不久後,不知是誰好意將屍骸葬於立霧溪河床,日殖時期,亦有漢人於該地區掏金時,發現大量骨骸,該骨骸四肢長度異於常人,推斷為當時遭Truku馘首之荷蘭人,便將骨骸葬於今崇德公墓內之榕樹下,並命名為萬善同歸招魂碑。

    本片介紹Tkijig部落,國家公園進入與崇德遺跡劃定的影響,崇德天主堂現存的日本舊神社遺址,谷慕教會歷史沿革。

    和平村Klbuwan部落
    第2集|第1季|2024

    Knlibu(和平村)
    和平村總共有三個部落,從北至南分別為knlibu、Gukut、Qnragan,這三個部落分別是在不同的時間與遷徙脈絡來到現在這個部落。
    Knlibu的原居地,主要有來自內太魯閣天祥一帶及外太魯閣Tkijig一帶,當年為拓展獵區而遷徙至此。
    Gukut原居地內太魯閣,後來遷至Skuy,最後定居Skadang,後因耕地不足及獵區狹小,及Skadabg嚴寒,約1895年陸續至Skdang遷至此地。
    Qnragan,原居Skadnag,因耕地與家族長輩分配不均,往Btakan與Apu遷徙,後日人為方便管理,將部落族人遷徙至Qnragan。

    Klbuwan才是真正Knlibu的名字,Knlibu是日本話,Klbuwan意為圍剿或包圍的意思,這裡以前都是我們跟泰雅族的戰場,我們當時在此地圍剿他們很多次,後來搬到這裡來,就延用當時圍剿包圍的名稱。

    當時泰雅族越界狩獵,與和平諸社發生衝突,當時與外太魯閣總頭目Haru Nawi連合對抗南澳泰雅,南澳泰雅戰敗退居大濁水溪以北深山,並與各社立石結盟。

    本片介紹部落遷徙脈絡及部落史事,大濁水之役-與南澳泰雅轟轟烈烈的戰爭,日人帶來的傳染病-瘧疾與再遷徙,和平工業區-工業發展對部落的影響,部落婦女在織布文化工作上的堅持。

    Tpuqu部落
    第1集|第1季|2024

    Tpuqu部落是現今花蓮縣秀林鄉民有村,居住的都是太魯閣族人,是最早移居到花蓮山區,但是是最晚移居至山下的太魯閣族部落。
    Tpuqu漢譯為陶樸閣,意為蹲坐之處。

    Truku東遷前,前往Tpuqu溪一帶狩獵時蹲坐之處而得名,約略三、四百年前,原居南投靜觀之Truku因耕地狹小、獵區不足,遷至Tpuqu一帶,便遷至當時蹲坐之處,稱此地為Tpuqu,此為Truku東遷初抵之部落。

    本片敘述Tpuqu部落遷徙脈絡及部落史事,迫遷比較晚到平地、因颱風海水倒灌部落第二次移居、部落產業現況與部落地界等。
    目前因部落老人凋零快速,記憶也跟著凋零,本片讓Tpuqu族人找回部落的記憶與情感。

預告
劇照
相關資訊

Alang,我的名字粉絲團: 申請加入Alang,我的名字粉絲團

相關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