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ucung誰謎了路

入圍 | 第55屆電視金鐘獎-人文紀實節目獎

2019 | 共5集 | 普遍級 | 紀錄片

ivucung是排灣族語,由我們主動牽連,期待打上一個結,不再斷裂。

百年來,台灣原住民族的物質文化與不同殖民文化強烈撞擊後,生活樣貌有了劇烈的轉變,影響了每個族群的精神文化,為了生存,原住民族努力地學習新的技術與生活方式,選擇大量丟棄自己原有的文化智慧。

但在百年後,部落的氛圍卻有了改變,當代原住民族開始從織品、傳統信仰、自主狩獵、民族植物耕作等面向,尋找與vuvu(祖先)接軌的路,才發現vuvu(祖先)的智慧已成為謎團,在尋找vuvu(祖先)的路上,是誰「謎」失了方向?

 

 

 

  • 第5集
    第5集||2022

    台灣原住民族對於生活環境的敬畏,形塑個族群獨特的宇宙觀,透過傳統信仰傳遞其文化思想,當代族人面對生活環境的改變,許多族人逐漸放棄祖先的祭祀,然而卻有一群人,依然在各自崗位上守護自己的文化信仰。

    再次回到部落的鄒族青年方敏全,跟在yoifo(巫師)身邊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體認到yoifo(巫師)對族群儀式與禁忌的重要性,期待能透過無形文化資產的登記,喚起族人對他們的記憶。台東土坂部落的首席女巫包惠玲習巫後,從祖先的眼光學習祭儀禱詞,才發現自己文化的美麗,持續透過實踐傳承祖先的教導;同時間,年僅十九歲的muakayi面對艱澀的古語--禱詞,為什麼願意付出非常多的時間學習,放棄與朋友玩樂的時間,並走上pulingau(女巫)這條道路呢?花蓮里漏部落五位Sikawasay(祭司)面對族人生活的改變,儘管有些落寞,但依然堅持為神靈及族人服務,是什麼讓不得不上路的Sikawasay(祭司)們,活出的最美麗阿美族樣式呢?

     

    註:本集節目於影片9:37秒後,此段畫面與內容各自描述不同的狀況,對話聲音是敏全與秋月阿嬤討論用豬的儀式,影片畫面則是折紙錢,為避免誤會特別在此說明。

    第4集
    第4集||2022

    在過去,小米是生活與文化上承載故事的食糧,遇上時代的變遷與飲食的改變,土地的利用使耕作方式也轉變,連帶文化快速消逝。近幾年,許多部落意識到氣候劇烈與文化斷層,在高雄那瑪夏達卡努瓦部落經歷八八風災後,發現只有傳統作物能挺過極端氣候,期盼復育傳統耕莖作物的同時,能夠將老人與孩子都照顧到;而在台東的排灣族拉勞蘭部落與布農族的崁頂部落,將中斷已久的小米再次復耕,期待文化傳承能更完整。

     

     

     

    第3集
    第3集||2022

    原住民族獵人曾擔負著部落共享與承擔家族溫飽,狩獵文化更是乘載著祖先累積的山林智慧,隨著外來殖民的統治,與生活物質的改變,讓當代獵人必須面對法令,與社會輿論的汙名標籤。近幾年,獵人們有了新的契機,在嘉義鄒族與屏東來義排灣族的獵人們,開始進行與政府、學界的三方合作關係,期盼重構知識體系與共管山林;而在宜蘭澳花部落也期待能依循前例,建立狩獵組織,重建狩獵知識體系。這次,當代的獵人是否能把握住機會,延續民族的山林智慧?

     

     

     

     

     

    第2集
    第2集||2022

    經過一年緊鑼密鼓的練習,傳統藝術保存者尤瑪‧達陸、排灣族地織工藝師許春美及新生代民族工藝紀錄者林秀慧,終於進入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見到vuvu(祖先)的織品激動情緒溢於言表,然而兩天內要分析完16件,他們是否來得及能將祖先的織布記憶紀錄完成,傳承祖先的智慧呢?

     

    同時間,苗栗南庄的賽夏傳統服飾秀時間也迫在眉睫,織女們還在連夜趕工,期待能在一周後,穿上失傳百年的賽夏織紋,展現給族人看,並在兩周後的paSta’ay(矮靈祭),與家人們一同穿上祖先的衣裳,紀念祖先傳承的文化祭儀。

    第1集
    第1集||2022

    復振泰雅族織布已二十年的尤瑪‧達陸,透過科學的方法整理並重製泰雅織布,也樂於分享自己的重製經驗;在南庄的賽夏織女們,從五年前開始尋找失傳百年的織紋,並在今年期待能於paSta’ay (矮靈祭)中穿回祖先的衣裳;曾經以為找不回織布技術的新生代排灣族民族工藝紀錄者林秀慧,在屏東古樓找到唯一的地織工藝師許春美,希望能在今年去到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找回屬於祖先的智慧。

預告
劇照
相關資訊

Youtube頻道:https://reurl.cc/dr9Qxk

相關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