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力創作

2023 | 共58集 | 普遍級 |  生活休閒

全新規劃的知識型節目,
透過每一集的來賓,
還有書的分享,
能夠延伸想像力,
開啟對於文學的慾望,
以及對於跨界還有跨領域的交流對談。

  • 【台灣山林踏實史傳奇《與子偕行》】
    第65集|第5季|2024


    🌍 1976年完成台灣百岳攀登的傳奇人物楊南郡 ❗️ 就此踏進調查台灣古道與原住民族的研究 ! 攜手妻子徐如林走遍台灣山林,著作、譯著數十本重要作品,成為繼日本時代之後,踏查台灣山林人文史最重要的指標性專家❗️ 《與子偕行》由楊徐夫婦合著,紀錄四十年踏查經驗中的最珍貴紀錄與記憶 ❗️
    -
    🌍 鹿野忠雄能在台灣留下重要的自然與原住民族調查的學術成就,仰賴身邊有位原住民的隨行與翻譯「托泰·布典」? ! 默默無名,卻成就了鹿野忠雄偉大成就 ❗️ 精通英日語又狩獵技術高超的「托泰·布典」究竟是誰 ? ? 楊南郡先生親訪這位經典人物又留下了什麼珍貴的紀錄 ?  ❗️ 

    🌍 自然作家徐銘謙,現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推動「步道學、步道師系統」,結合在地知識完成17條台灣珍貴步道(古道)的整修與鋪設,讓台灣山野裡的步道在不破壞自然生態的優先思考下,充滿人文的知識與溫度 ❗️ 在「淡蘭古道、南澳古道、阿塱壹古道...」等多處留下最美的步道 ❗️
    -
    🌍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在推動手作步道與踏查山林的經驗裡,最訝異的經驗是對於親眼見證「舊佳平傳統領袖家屋」的規模與精美刻飾,為出產2件國寶文物的房子感到驚艷,呼籲珍視與保存台灣在地文化 ❗️
    -
    🌍 多幅楊南郡與徐如林調查台灣古道與山林的照片,兩人的生活幾乎等於台灣近幾十年來的演進史 ❗️
    --------------------------------------------------------------------
    台灣原住民族從數千年前就生活在台灣的高山和平地,各個族群也因為尋找耕地或獵場而遷徙移動,在移住間,因應生活所需,也自然形成步道,這些歷經千百年的步道,即是現代人所稱的「古道」。
    以台灣古道來說,其由來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原住民生活產生的自然路徑、清朝為開山撫蕃闢建、日治時期因理蕃而開設。台灣的古道研究和實地踏查,大約於1980年代開始受到登山者及地理歷史學者重視。本集來賓徐如林老師與已逝的丈夫楊南郡先生,正是台灣古道探勘的先驅。
    從1978年開始,楊南郡與徐如林踏查過玉山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內的古道,同時集結了十二篇兼具感性與知識性的文章,出版了經典的山林書寫—《與子偕行》。特別的是,《與子偕行》書中敘述楊南郡敘拜訪日籍人類學者鹿野忠雄博士的阿美族助手托泰‧布典的動人經歷,還掀起一股研究鹿野忠雄的風潮。
    《與子偕行》書中「斯卡羅遺事」一文為楊南郡訪查最早漢化的原住民族斯卡羅總頭目潘文杰佚事之文章。此文曾獲「第十五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首獎。
    本集另一位來賓是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徐銘謙老師長期關心台灣山岳環境,推動「步道志工」,累積了很多國內外的手作步道經驗,他將分享參與手作步道的經驗和感動,以及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向原住民榮譽步道師學習的經驗和心得。
    徐銘謙也將透過影片,讓大眾看到台灣原住民族的生活與工藝智慧。
    台灣古道探勘專家徐如林老師曾說—「每一條古道都是一條線索,循著古道進去,就可以了解台灣原住民的歷史。」,本集將以生動的訪談和影像資料,帶領大家看見台灣古道呈現的豐富人文與地理。 

    【傳記文學與排灣巫文化《祖靈的女兒》】
    第64集|第5季|2024

    🌍 台灣第一本巫師傳記 ❗️ 紀錄排灣族女巫「嬤芼灣」自兒時特殊與靈冥冥之中的際遇與命運 ! 公職鄉公所課長的第二身份竟是部落首席女巫 ❗️
    -
    🌍 美國心理治療師也是《祖靈的女兒》本書作者張菁芳親見女巫群被靈附身進行招魂儀式,深感震撼與感動 ❗️ 她究竟看見了什麼 ?

    🌍 排灣族女巫師文化至今仍存在於部落未完全被時代所消滅,她們究竟維繫著排灣族人什麼樣的文化命脈,讓排灣族人堅持保存古老的巫文化 ? 
    -
    🌍 土坂部落首席女巫「嬤芼灣」身為傳統領袖家族的成員,如今又被賦予「首席女巫」的重責 ! 近年又接連遭遇領袖母親與巫術師父的離世,她如何一步一步從習巫走到執掌最盛大的五年大祭maljeveq的首席女巫 ? !
    -
    🌍 排灣族女巫究竟在部落中擔任著什麼樣的角色與功能 ? 使族人數千年來倚賴、仰賴著女巫們的行巫能力 ? !
    --------------------------------------------------------------------
    排灣族百年流傳下來的五年祭以及召魂儀式,都可以看到遵照階級分工的「巫群」,而首席女巫(pulingau)便是儀式中最重要的樞紐,她朗誦著世代傳承的詩句,尋求祖靈的肯定,也奉獻出自己的身體,讓祖靈透過女巫與族人對話。這之中需耗費大量的精力,但面對族人的需求卻不能拒絕,更要一肩扛起提攜後進的責任,無非是希望透過傳統祭儀傳承文化價值,更要透過與祖靈的溝通達到心理層面的療癒與修復。

    嬤芼灣Mamauwan (包惠玲)是一位祭儀的執行者,但也是一位研究觀察者。從小看著前首席女巫(外婆)及頭目媽媽的身影,也看著部落巫師傳統斷鍊的危機,而後於45歲接任土坂村首席女巫,隨著一次次參與、一次次投入,範圍早已不僅於土坂村,甚至犧牲自己的假日,四處奔走,只為了讓祖靈能夠與更多族人親近溝通。

    這一過程,在甫自美國返台定居的張菁芳筆下,成了一趟神秘又驚奇的「成巫之路」,張老師曾任洛杉磯郡心理健康局資深心理治療師,也參與靈性書籍的編輯,旅居海外多年,回臺灣透過與首席女巫的交流互動,衍生出更多截然不同的體驗,更讓這本書充滿著多元觀點,與深厚的靈性對話。 
     

    【原住民族兒童繪本文學《piyuma部落婚禮中的文化》】
    第63集|第5季|2024

    🌍 繁雜的排灣族平和部落「婚禮文化與聘禮應用」知識,國立屏東大學竟完成以兒童故事繪本簡單易懂的形式呈現 ! 讓親子可在輕鬆共讀之下吸收豐富文化 !  !
    -
    🌍 排灣族婚禮文化中男女方代表談判成婚的條件時,究竟是依據那些規範來促談條件 ? ? 「琉璃土地之珠」竟可以代表聘禮中的「土地」項目 !

    🌍 排灣族婚禮中的「點聘儀式 」傳統上究竟有哪些具體意義 ? ! 以致至今族人仍然嚴守進行 ! !
    -
    🌍 平和部落排灣族婚禮繁雜的聘禮項目中,「鐵鍋」代表「洞房之禮」,其中代表的具體意義是什麼 ? ! 又是什麼樣身分與角色的人會取走該禮 ? ? 繁雜的各種聘禮又各自代表著什麼意義呢 ?  !
    --------------------------------------------------------------------
    兒童繪本是以圖像、畫面為主,文字為輔的書籍,主要是為兒童提供一個可愛的、有趣的閱讀體驗,透過圖畫和故事,來啟發他們的想像力和思考能力。

    繪本也被歸類為兒童文學。兒童文學有四大特質,包含「兒童性、趣味性、文學性與教育性」。那麼原住民兒童文學中的繪本又有什麼獨特性呢?本集於節目當中我們將透過「共讀」原住民兒童繪一同走進兒童繪本的世界。

    節目當中介紹繪本《Piyuma (比悠瑪部落)部落婚禮中的文化》,是由國立屏東大學出版。內容是以屏東縣排灣族piyuma平和部落的貴族家族,在婚禮當中的點聘儀式作為故事主題而發展的故事書。

    今天邀請到繪本故事作者呂美琴教授,以及族語翻譯者瑪藟姿.多樂門,來分享排灣族婚禮中「點聘儀式文化」的意義及族語繪本製作出版的知識經驗與心路歷程。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3月24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國立屏東大學文化發展原住民專班助理教授 呂美琴(排灣族)、屏東縣泰武鄉族語推廣員 瑪藟姿.多樂門(排灣族)

    【電影文學中的原住民議題《兩個油漆匠》】
    第62集|第5季|2024

    🌍 1990年首部將原住民議題搬上大螢幕的電影《兩個油漆匠》,電影中呈現原住民青年在城市謀生的困境,結局主角阿偉跳*樓自盡悲劇收場,震憾1990年的台灣社會 !
    -
    🌍 孫越 於《兩個油漆匠》電影中飾演退伍榮民在台灣社會面對的困境,只是勉強地活著,道出數萬基層退伍榮民的心聲。

    🌍 以《搭錯車》創造1990年代台灣電影票房奇蹟的金馬獎評審團主席 虞戡平,當年正值事業巔峰,捧紅 蘇芮 等數名藝人,自己卻選擇轉換跑道,投入原住民族社會與文化探索與紀錄世界,虞戡平節目中娓娓道來,一語道破原住民於影視產業的最大困境 !
    -
    🌍 《斯卡羅》戲劇指導田聖希(Husas)節目中洞悉原住民族議題於台灣影視產業的演進與困境 ! 認為原住民議題之作品不一定要原住民族人操作 ! ?
    --------------------------------------------------------------------
    《文學轉譯之中的社會底層洞察》
    文學作品利用戲劇、電影等方式,讓更多的觀眾可以認識作品中醞釀的人文關懷。1971年黃春明《兩個油漆匠》在1989年虞戡平導演的鏡頭演繹下,呈現來城市追夢的原住民族青年與輾轉漂泊的外省老兵,在社會底層孜孜矻矻的討生計,同時也要面對流量當道的媒體巨獸步步進逼社會角落的底層民眾。

    本集邀請到在1980狂飆的年代便投身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的知名導演虞戡平以及新秀導演田聖希,後者曾任《斯卡羅》、《賽德克巴萊》等戲劇指導、並以自導自演的《心Isang》獲得榮獲53屆休士頓國際影展原創短片銀獎。二位在原住民族主題影視作品上的詮釋與轉譯,以及其中所洞悉的人文素養,打破主流媒體對於族群的刻板印象,展現最真實的面向。

    「原住民族在原鄉就是說族語,那是他們的自然語」、「原住民族也有可能低潮悲觀」兩位導演在本集中來回強調「真實」從虛構的小說文學轉譯大螢幕的鏡頭語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樣講求真實的還有拍攝手法,無論真的克服恐高站上19樓高的孫越,還是在還我土地運動真實採訪的女記者,在《兩個油漆匠》中,除了可以看見在沒有合成技術的時代,玩命般的拍攝,還可以看見社會運動的群情激憤,以及劇組每一個崗位的敬業與投入。

    揉合對於社會的洞察,對真實的追求,《兩個油漆匠》成為了臺灣原住民族主題題材上最濃厚的一抹,也成了日後許多作品在文化詮釋上的標竿。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3月17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知名導演 虞戡平、 國際影展獲獎導演 田聖希

    【紀實文學《食在∙一起︰Kaadaadaan 電光飲食記憶誌》】
    第61集|第5季|2024

    🌍 阿美族電光部落耆老群共同撰述一張張在地食材與料理的時令地圖,從時節的食材、地理環境的分布、製作步驟,以「溪流・漁撈」、「山上・採集」、「聚落・節慶」三個主題為主軸為土地留下文化的記憶。
    -
    🌍 口述 「醃魚食譜」的耆老曾才德,口述「構樹雄花食譜」的耆老陳辛妹,皆在《食在∙一起︰Kaadaadaan 電光飲食記憶誌》成書後不久離世,留下的在地飲食記憶文化受族人與作者群視為珍寶。

    🌍 阿美族電光部落製作酒麴的植物竟高達十種 ! 豐富的在地自然知識完全展現出阿美族善用環境資源的智慧 ! 
    -
    🌍 在地飲食文化所含的不單單只是料理與食材,更是台灣這塊土地的大歷史裡,此時此刻屬於在地的文化演繹史與文化詮釋的在地面向。
    -
    🌍 《食在∙一起︰Kaadaadaan 電光飲食記憶誌》一張一張時令食材地圖與食譜,為台灣留下珍貴的在地知識體系的內涵 ! 
    --------------------------------------------------------------------
    俗話常說「媽媽的味道」,意思就是食物會牽繫著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也傳承著從家庭到社會的文化內涵。今天節目要透過書籍帶大家一起來品嚐「吃出來的知識」。

    《食在・一起:Kaadaadaan 電光飲食記憶誌》記錄了從 1960 年開始,在電光部落的居民與環境、季節互動的飲食特色,同時也關 注到可能會消失的食材。其中有更多是重新找回來的傳統料理,呈 現電光部落既傳統又創新的多元飲食文化。

    透過飲食,我們可以了解過去族人的生活樣態,並且形塑出屬於在地的文化記憶。節目當中邀請到《食在.一起:Kaadaadaan電光飲食記憶誌》主編—林慧珍及作者潘寶瑩,一起來談製作本書從採訪、田調、記錄,一直到編輯出版成書的過程。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 3月10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 石忠山 (阿美族)、 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食在.一起:Kaadaadaan電光飲食記憶誌》主編  林慧珍、電光社區發展協會執行秘書  潘寶瑩 (寶媽)
    -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原住民兒童繪本文學《記得》《回家》】
    第60集|第5季|2024

    🔥🔥【原住民兒童繪本文學《記得》《回家》】預告|讀力創作x深入原世界,2024.3.3晚間10點起播出 !
    -
    🌍 最適合原住民兒童的繪本作品《記得》《回家》,以文化重要元素小米的生命週期,傳遞招喚離鄉的遊子,傳遞文化的意義與親情的溫度。
    -
    🌍 排灣族有「海祭」? 拉勞蘭部落為何流傳著排灣族部落鮮少看見的「海祭」傳統祭儀? 
    -
     🌍 讓孩童從自然生態隨著季節更迭的轉變,理解文化形成的元素,深耕文化傳統於更容易理解的繪畫與文字之中 !
    -
     🌍 小米播種之前的12月份,族人進行土地的燒墾,為的是要滋養土地、並向祖靈與神靈祈求平安與豐收 ? 看完一本繪本,孩子便能輕易理解排灣族一年四季重要文化活動的意義 ! !
    --------------------------------------------------------------------
    「繪本」使用美麗的圖像,簡潔的文字來敘述一個主題故事,兼具文學與藝術的價值。繪本曾經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適合兒童閱讀的讀物,但繪本不只是兒童的專利,創作繪本,成為族人書寫自己部落故事的方式。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帶領大家一起來認識,繪本創作的特性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透過繪本來故事。

    《記得》《回家》兩本繪本由拉勞蘭部落、聚場文化,以及媒體公司三方共同製作,目的是希望讓大眾認識拉勞蘭部落的傳統祭儀與小米文化。透過繪本所呈現的詩意與想像力,產生對環境關懷、文化認同與獨立思考的特質。

    Lalauran(拉勞蘭)是排灣族語「肥沃之地」的意思,位在台東縣太麻里鄉新香蘭村。這裡是唯一舉行海祭的排灣族部落,是《山豬.飛鼠.撒可努》作者亞榮隆.撒可努的家鄉,也是今天介紹的繪本《記得》《回家》的故事母體。

    本集是讀力創作節目首次談論繪本主題,我們透過繪本文字作者盧方方、圖像創作者鄭宜芳,以及拉勞蘭部落戴明雄牧師一起為觀眾展開故事書,娓娓道來繪本創作的過程,以及如何製作一本好的繪本。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3月3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拉勞蘭部落的新香蘭長老教會牧師 戴明雄 sakinu‧tepiq(排灣族)、繪本《回家》的圖像創作者 鄭宜芳、繪本《回家》文字創作者 盧怡方

    【當獵人遇見藝術《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下)】
    第59集|第5季|2024

    🔥🔥【當獵人遇見藝術《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下)】讀力創作x深入原世界,2024.2.25晚間10點起播出 !
    -
    🌍  台南大地藝術季藝術家群跟著鄒族文化獵人溯源曾文溪上游,發現水利工程成全了中下游,卻犧牲了上游的生態多樣性 ! 一道一道的攔砂壩,成為了高山魚類的生命之坎 !
    -
    🌍 文化獵人不僅能輕易掌握生活區域內的野生動物蹤跡,還能預測天氣 ! ?
    -
     🌍 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有許多鄒族文化與神話傳說的背景與典故 ! ? 
    --------------------------------------------------------------------
    阿里山依山傍水, 鄒族世居於曾文溪上游及其支流河域,並由部落分段給各氏族享有與管理,而小溪與山溝就是鄒人的漁獵場,並依生活所需狩獵、打漁,留意動植物及魚類繁衍狀況,無形維繫山林河川的生態原貌及豐裕。
     
    國家強勢治理水利的技術進駐鄒人的生活與部落文化,使以往深潭及流水潺潺不在,滿佈的是水利工程及土石壩體以及利用率的資源換算。而山地及動植物則以「科學」方式進行資本化管理,造成山林河川及萬物生態的加速失衡。

    延續上集節目,本集節目以台南藝術公社出版的《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為文本,並邀請該書主編暨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總策展人龔卓軍、阿里山鄒族文化獵人安孝明及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廣冀,持續追隨獵人的腳步,並不同的文化視野去認識「曾文溪上游的萬物生態」。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2月25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 龔卓軍、阿里山鄒族文化獵人 安孝明 Mo'e Yasiyungu、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洪廣冀
    -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
    🌍製作團隊
    製作人:蘇震永/qaljayup‧talevak
    企編:陳柔遠
    執行製作:林仰民 /Qaisul Ahmed Istasipal、高瑞祥/ 'ataw
    服裝造型:裳霓造型工作室(余品諠)
    梳化:凱若時尚造型工作室團隊(劉素真、張芮榛)
    平面攝影:數位方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金句插畫:沈嵐
    錄影工程:華視
    後製工程:中視

    【當獵人遇見藝術《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上)】
    第58集|第5季|2024

    🌍  台南市辦理大地藝術季,溯源母親之河「曾文溪」,才意識到曾文溪源頭不在曾文溪,而是在阿里山鄒族人的生活環境 ! 
    -
    🌍 企業家林百里資助鄒族獵人蓋傳統家屋,意外延續鄒族傳統家屋的建築知識與技術 ? !
    -
     🌍 文化獵人「安孝明」等人不只是獵人,更是自然環境的吹哨者 ! ? 鄒族語言中沒有「獵人」一詞,僅以e’ohʉ (出發)或Sonooknoko(模仿水獺/至溪流獵捕動物)作為用詞。獵人光以糞便就能判斷是母山羊或公山羊 ! ? 
    -
    🌍 曾文溪上游多處攔砂壩,成全了曾文溪水庫,卻造成上游生態的危機 ! 
    -
    🌍 與藝術家跟著文化獵人走進山林溯源曾文溪,真正認識曾文溪流域源頭的自然環境源流與在地人文歷史與智慧 ! 
    --------------------------------------------------------------------
    阿里山鄒族獵人安孝明自小對部落文化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經歷數次瀕死經驗後深感神的指引,下定決心退伍後回到部落跟著耆老學習獵人知識、獨力重建鄒族傳統家屋,把腦海中「鄒族的樣子」重新建構出來,作為傳承鄒族文化的平台。
     
    嘉義出生的藝術策展人 龔卓軍自小在臺南長大,因策劃「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遇見獵人安孝明、巴蘇雅,便由他們帶領工作團隊溯源曾文溪上游領域,行走阿里山、茶山、達邦等部落獵徑,並深入鄒族傳統家屋,認識鮮少人知的鄒族獵徑、環境永續的部落生活以及與山林共存的獵人文化。
     
    本集文本《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則以文字與影像紀錄工作團隊歷時8個月的上游踏查行程以及他們的所見所聞,同時紀錄當代建設與自然環境的衝突,並於2021年榮獲第45屆金鼎獎【非文學圖書獎】。
     
    本集節目邀請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策展人龔卓軍、阿里山鄒族文化獵人安孝明及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洪廣冀共同與談,打破我們對於獵人的想像,並將我們引向山林間多樣生命的存在之路。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2月18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教授 龔卓軍、阿里山鄒族文化獵人 安孝明 Mo'e Yasiyungu、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洪廣冀
    -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
    🌍製作團隊
    製作人:蘇震永/qaljayup‧talevak
    企編:陳柔遠
    執行製作:林仰民 /Qaisul Ahmed Istasipal、高瑞祥/ 'ataw
    服裝造型:裳霓造型工作室(余品諠)
    梳化:凱若時尚造型工作室團隊(劉素真、張芮榛)
    平面攝影:數位方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金句插畫:沈嵐
    錄影工程:華視
    後製工程:中視

    【從漫畫看原住民族藝術史《月亮的名字》(下)】
    第57集|第5季|2024

    🌍  日本時代日本人稱原住民為生蕃,美學專家「山本鼎」卻於「台灣日日新報」盛讚原住民族工藝為台灣之最 ! ? 顛覆日本人對原住民族的想像 !
    -
    🌍 排灣族木雕工藝作品於日本時代之前為生活用具如梳子,日本時代則為小型站立人形,戰後轉變為大型木雕,是什麼原因引至如此的改變 ?
    -
     🌍 日本時代至民國時代,原住民族工藝作品大多只登載族群別與採集地點,而不紀錄創作人,原住民藝術品與工藝品的創作人成為「無名氏」,埋沒原住民族藝術家的個人價值 ! ?
    -
    🌍 木雕工藝天才「孫權」於日本時代創作多個經典作品令日本人嘖嘖稱奇,奪日本時代原住民工藝比賽第一名 ! 
    -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攜手金漫獎得主漫畫家「狼七」以及「蓋亞文化」合作出版「重建臺灣藝術史」漫畫《月亮的名字》!漫畫劇情與場景多取材自佳興部落以及佳興族人。
    --------------------------------------------------------------------
    在《月亮的名字》漫畫中,主角梁黛所任職的博物館收到來自日本收藏家「林木之助」的木雕,一個既沒有辦法立起來的木雕,也沒有標註製作年代與製作人,卻吸引梁黛的注意。她透過木雕藝術經紀人引線,至「奇利部落」與雕刀藝術家劉信峰開啟找尋「名字」的旅程。本集書籍延續上集《月亮的名字》,深入佳興部落木雕歷史背景,以及藝術家所雕刻的生活故事,其中也揭示當代原民藝術創作的心路歷程。

    早於 1900 年,人類學者鳥居龍藏就認為Puljetji社(今佳興)是排灣族最有名的「美術中心」與「雕刻中心 」;森丑之助( 1924)亦指出該社在排灣族各社中雕刻工藝最發達,有最熟練的雕刻師,製作出來的雕刻品最精美,然而戰後政權更迭、日人遣返及語言隔閡,日治時期累積的原住民工藝價值觀念、產業工藝建制經驗與知識可說斷裂或隱沒。

    本集邀請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盧梅芬說明,1990 年以前的時代背景下,原住民木雕產品容易被放在缺乏主體性的角度來思考,但少數強有力的雕刻師仍有創新,卻是激勵人心的重要例子。如熟悉佳興族人在地文史工作者邱霄鳳(Idis Sadjljapan)分享,孫權、沈秋大、沈萬順、賴合順、賴福隆、沈安日(Kapang)、高枝珍、高富村等多位木雕師,其作品背後所乘載的家族故事,以及木雕之於佳興部落Puljetji(普樂地)族人的地位。漫畫家狼七融合大量文史資料,前往佳興部落田調多次經驗,敏銳捕捉原民藝術創作者之困境議題,以《月亮的名字》漫畫方式,將不同的命題交織呈現讀者眼前。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2月11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員 盧梅芬、金漫獎得主漫畫師 狼七、排灣族文史工作者 Idis Sadjljapan 邱霄鳳
    -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
    🌍製作團隊
    製作人:蘇震永/qaljayup‧talevak
    企編:林筑韋(竹子)
    執行製作:林仰民 /Qaisul Ahmed Istasipal、高瑞祥/ 'ataw
    服裝造型:裳霓造型工作室(余品諠)
    梳化:凱若時尚造型工作室團隊(劉素真、張芮榛)
    平面攝影:數位方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金句插畫:沈嵐
    錄影工程:華視
    後製工程:中視

    【從漫畫看原住民族藝術史《月亮的名字》(上)】
    第56集|第5季|2024

    🌍 百年前日本人家學家「鳥居龍藏」筆下的台灣「雕刻中心」位在南大武山腰,隱密的山坳處 !  創作的木雕作品甚至以專有名詞「佳興式」統稱。
    -
    🌍 排灣族佳興部落族人前往各大博物館指認祖先木雕作品,雕刻木枕背後竟藏秘密,考倒已故人類學家胡台麗教授 ! 
    -
    🌍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攜手金漫獎得主漫畫家「狼七」以及「蓋亞文化」合作出版「重建臺灣藝術史」漫畫《月亮的名字》!漫畫劇情與場景多取材自佳興部落以及佳興族人。
    --------------------------------------------------------------------
    《月亮的名字》背景講述任職於博物館工作的梁黛,某日,館所收到日本時代著名探險家林木之助的木雕藏品,一個無法站立的木雕作品,吸引到她的注意,然而木雕沒有採集地點、製作者等紀錄資料成了「沒有名字的人」。在臺灣藝術史上,1990年之前無論是人類學與美術等領域的木雕研究,主要著重物件而少強調製作者,形成許多傳統人類學博物館典藏品登錄資料反映了這種現象。

    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員盧梅芬,長年深入臺灣原住民藝術史領域,協助史前館於2020年執行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並著「重建臺灣原住民藝術使」,整合人類學、美術史等跨領域研究,策畫「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特展,並著重兩個主題,分別為:一、藝術指路:1980年代之前的重要創作者及作品的發展脈絡;二、1980至1990年代原住民藝術轉向強調「個人藝術家」的重要創作者及其作品。

    本集書籍《月亮的名字》以排灣族佳興村為背景,佳興部落文史工作者邱霄鳳(Idis Sadjljapan)有著豐富的排灣族手紋田野調查經驗,協助漫畫家狼七多次前往佳興部落訪問當地木雕師進行田調。漫畫家狼七透過精巧角色與腳本設計,塑造主角梁黛與阿峰兩個不同成長背景與個性相互碰撞,並於本書融入佳興木雕與原民藝術家突破自我刻板印象之情節,與「我是誰?:臺灣藝術史中的身分追尋」相互呼應,期待讓更廣闊的大眾認識臺灣藝術史上曾經的無名者。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2月4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員 盧梅芬、金漫獎得主漫畫師 狼七、排灣族文史工作者 Idis Sadjljapan 邱霄鳳
    -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
    🌍製作團隊
    製作人:蘇震永/qaljayup‧talevak
    企編:林筑韋(竹子)
    執行製作:林仰民 /Qaisul Ahmed Istasipal、高瑞祥/ 'ataw
    服裝造型:裳霓造型工作室(余品諠)
    梳化:凱若時尚造型工作室團隊(劉素真、張芮榛)
    平面攝影:數位方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金句插畫:沈嵐
    錄影工程:華視
    後製工程:中視

    【經濟起飛了,部落模糊了《從古華到永康》】
    第55集|第5季|2024

    🌍 1972年莉泰颱風摧毀排灣族古華部落,族人頓失家園!青年為了重建家園,陸續從屏東遷徙至台南永康,聚集超過100名族人,形成小古華聚落 ! 
    -
    🌍 1970年代,住在台南永康的排灣族人除了上班足不出戶,就怕被漢人毆打! ?
    -
    🌍 1972年被土石流從地上抹除的古華部落,沒留下什麼痕跡與影像,50年前小學師生在學校升旗的影像首度於電視曝光!
    -
    🌍 1970年代,原住民做最累的工作,卻領最少的薪資 ! 小古華族人說 : 「只要給我飯吃,再累我都願意做!」
    -
    🌍 被環境逼迫離鄉移居城市的原住民,還能維繫多少民族文化與情感 ? 還能被部落族人接納嗎 ? 該如何維繫民族文化與情感 ? 
    --------------------------------------------------------------------
    屬於巴武馬(Paumaumaq)群排灣族古華部落位於屏東縣春日鄉,是一個歷史可以上推四百年以上的排灣族部落,遠在荷蘭統治時期的文獻上就已有記載。日本時代末期1941年被日本政府強迫集團移住至山下的溪谷,不料,僅僅過了29年,1972年,台灣氣象史上最長的颱風「莉泰颱風」卻無情的摧毀了這個部落,古華部落族人,頓時流離失所!

    年輕的族人眼看家園被毀,一心想要協助部落重建,便陸續外出求職賺錢,親族間,一個牽一個,落腳台南永康,並逐漸形成了以「古華原鄉」族人為主的「小古華聚落」。

    本集節目邀請《從古華到永康-當代排灣族人的遷徙記事影音專刊》導演邱宗怡,和親身見證這段歷史的排灣族小古華第一代方明勝,他們將述說小古華人近半個世紀移居永康,艱辛打拼的故事。

    本集的文本《從古華到永康-當代排灣族人的遷徙記事影音專刊》以小古華七位族人的口述歷史為主架構,透過紀實的老照片,以及當事人的訪談,細膩勾勒出小古華第一代堅毅且友愛的形貌!五十年歲月,第一代,離鄉不離心,第二代,漸漸融入都市生活,第三代,卻面臨文化模糊的危機!

    當時這群古華族人走出部落的無奈,如今要走回部落的困難,都將在本集節目中為您娓娓道來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1月28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排灣族語教師 方明勝、紀實影像工作者 邱宗怡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經濟起飛了,部落模糊了《美麗的稻穗》莫那能】
    第54集|第5季|2024

    🌍 他看不見,卻永遠站在街頭抗爭的最前線!《美麗的稻穗》收錄盲人詩人最顫動人心的30首詩 ! 一首首控訴著不平等的時代與最不平凡的靈魂 ! 原住民社會運動第一位詩人-莫那能 !
    -
    🌍 曾經,妹妹被抓去私娼寮成為那個時代的其中一隻受傷的雛鳥,莫那能不捨妹妹的遭遇,吟誦《當鐘聲響起》主持人淚灑攝影棚!
    -
    🌍 布農族「東埔祖墳事件」、阿美族「海山煤礦事件」、還我土地運動、搶救雛妓運動...!一件件發生在1970至1990年代的原住民社會運動浪潮,您認識多少 ?
    -
    🌍 原住民社會運動指標性人物-莫那能、丹耐夫正若現身介紹走在街頭、抵抗戒嚴與不公的那個年代 !
    --------------------------------------------------------------------
    1980年代,台灣基礎建設陸續完成,加速了產業經濟與社會發展,當時,原鄉物質匱乏,而都市正缺乏大量勞動力,年輕的原住民族人紛紛離鄉打工。然而,當時的社會環境充斥著對原住民的歧視與不公,身在異鄉的原住民年輕族人面臨各種磨難,也逐漸失去與部落的連結!
    本集節目邀請到排灣族詩人莫那能和原運元老丹耐夫正若兩位資深社會運動者,莫那能在三十歲不到就全盲,卻積極投入社會運動,並且以他飽含悲憤,卻又充滿生命力的「詩」為原住民發聲。他是1980年代台灣最有時代性的原住民詩。丹耐夫正若曾擔任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也是音樂創作者,一直致力於—「用歌找回族群的文化」。
    本集的文本是莫那能的《美麗的稻穗》詩集,這是第一本臺灣原住民漢語現代詩詩集,其中多篇具有見證歷史的重大意義,因此,《美麗的稻穗》至今仍是原住民詩集中的經典!
    想了解1970到1990年間台灣原住民青年的遭遇與悲痛,以及他們如何泅游於都市邊緣,以及原運初期少為人知的故事,請觀賞—經濟起飛了,部落模糊了—台灣原住民史詩-《美麗的稻穗》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1月21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排灣族盲人詩人 莫那能、原住民社會運動推動人 丹耐夫正若/排灣族
    -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
    🌍製作團隊
    製作人:蘇震永/qaljayup‧talevak
    企編:陳青妍
    執行製作:林仰民 /Qaisul Ahmed Istasipal、高瑞祥/ 'ataw
    服裝造型:裳霓造型工作室(余品諠)
    梳化:凱若時尚造型工作室團隊(劉素真、張芮榛)
    平面攝影:數位方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金句插畫:沈嵐
    錄影工程:華視
    後製工程:中視

    【神話傳說如何創造原住民文化(下)】
    第53集|第5季|2024

    🌍 花東海岸線阿美族神話傳說中祖先自蘭嶼出發,進入台灣後的遷徙路徑首度於電視揭曉!
    -
    🌍 大龜文系神話傳說《變成鳥的兒子》首度傳播於電視媒體!兄弟克服家庭的悲劇,哥哥變成ngangai(褐林鴞),弟弟變成tjugerui(草鴞),守護彼此,愛護彼此!
    -
    🌍 阿美族人的視檳榔為定情物,典故原來來自神話傳說,兩兄弟與女子的真摯質樸的愛,流傳千年成為當代的文化樣貌!
    -
    🌍 數則原住民族重要神話傳說,如何演化成為當代的文化樣貌,節目中解析典故!
    --------------------------------------------------------------------
    要研究沒有文字的民族,神話與傳說故事是非常重要的材料。原住民族的神話與傳說也因為一代接一代地傳承,成為原始而純樸的敘事文學。它的內容涵蓋人類起源、族群遷徙,社會制度、生命禮俗、信仰祭儀,甚至靈魂歸宿,而成為部落的集體記憶。本集節目將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童春發和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兼任教授蔡中涵,以學術的角度來驗證「神話傳說與真實的距離」。

    蔡中涵將以傳說故事對照台灣原住民族與土地的關係,尤其是阿美族人在台灣東部的遷徙路線、部落據點,證明傳說故事也能成為鮮活的地理課。
    而童春發教授也以排灣族傳說故事,解析排灣族特定的社群倫理和規範。以及這些傳說在早期原住民的生活中,發揮的影響力。
    神話與傳說是原住民族集體規範的源頭,藉由耆老不斷地講述,有些傳說更被族人作為日常生活實踐的準則。

    台灣原住民族與台灣土地有最久遠、最深厚的關係,為了家族綿延,先民必須學習適應環境,與大自然共從共榮,而神話與傳說故事即是台灣原住民族族群發展的生活智慧。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1月14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童春發(Masegeseg Zengror Gadu)/排灣族、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兼任教授 蔡中涵(Safulo Kacaw Lalanges)/阿美族
    -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
    🌍製作團隊
    製作人:蘇震永/qaljayup‧talevak
    企編:陳青妍
    執行製作:林仰民 /Qaisul Ahmed Istasipal、高瑞祥/ 'ataw
    服裝造型:裳霓造型工作室(余品諠)
    梳化:凱若時尚造型工作室團隊(劉素真、張芮榛)
    平面攝影:數位方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金句插畫:沈嵐
    錄影工程:華視
    後製工程:中視
    ----------------------------------------------------------------------
    🌍感謝單位
    場景道具:慵懶小姐
    場景道具:魯碧•斯瓦那/Ruby•Swana
    裝置藝術:吳尚洋/shangyangwu

  • 【神話傳說如何創造原住民文化(上)】
    第52集|第4季|2024

    🌍 日本原文台灣原住民族神話傳說文獻鉅作《生蕃傳說集》、《原語台灣高砂族傳說集》重現於節目!由資深專家親身介紹!
    -
    🌍 排灣族神話傳說中創造土地的是蚯蚓!頭目(傳統領袖)只擁有管理權,不具擁有全!
    -
    🌍 部份阿美族部落的重要祭典「海祭」的文化典故來自於神話傳說《女人國》!
    -
    🌍 邵族神話《日月潭的長髮精怪》,怪物「達克拉哈」在日月潭的水裡破壞邵族人的魚網魚具是什麼原因 ?
    --------------------------------------------------------------------
    「神話」與「傳說」一直是人類重要的文化資產,對台灣原住民族而言,更是各族群歷史、政治、文學與藝術發展的泉源。台灣原住民族代代相傳的神話與傳說故事,不只反映各族群的生活和思想,同時也形成各族群獨特的文化樣貌。

    日治時代,「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核心成員佐山融吉和大西吉壽合著的《生番傳說集》,是採集台灣原住民族口傳敘事的第一部專書。由此,也揭露了神話與傳說的學術價值。而對一般大眾,神話與傳說則是一窺台灣史前原住民生活痕跡和民族風貌的路徑。
    本集節目將以2021年幸福綠光出版,孫大川策畫的《台灣原住民的神話與傳說》套書為文本,邀請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童春發和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兼任教授蔡中涵,深入解析幾則具代表性的神話與傳說故事,帶領觀眾一起看見台灣原住民神話與傳說的珍貴價值。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1月7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國立東華大學榮譽教授 童春發(Masegeseg Zengror Gadu)/排灣族、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兼任教授 蔡中涵(Safulo Kacaw Lalanges)/阿美族
    -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
    🌍製作團隊
    製作人:蘇震永/qaljayup‧talevak
    企編:陳青妍
    執行製作:林仰民 /Qaisul Ahmed Istasipal、高瑞祥/ 'ataw
    服裝造型:裳霓造型工作室(余品諠)
    梳化:凱若時尚造型工作室團隊(劉素真、張芮榛)
    平面攝影:數位方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金句插畫:沈嵐
    錄影工程:華視
    後製工程:中視
    ----------------------------------------------------------------------
    🌍感謝單位
    場景道具:慵懶小姐
    場景道具:魯碧•斯瓦那/Ruby•Swana
    裝置藝術:吳尚洋/shangyangwu
     

    【熱帶氣候穿著厚重服飾的民族(下)】
    第51集|第4季|2024

    🌍 西魯凱族古貿易路線首次曝光,交易主要城市包含Takaw(高雄)、Skame(台南安平),影響服飾文化至今 !
    -
    🌍 珍貴排灣族古樓系(kuljaljau古代排灣族最大聚落)與織布有關的神話傳說首次曝光於電視 ! 詞藻華美悠古 !
    -
    🌍 魯凱族少女佩戴百合花額飾需經過傳統領袖舉行儀式(twalrevege)儀式,條件不足者不予配戴 !
    -
    🌍 古樓系排灣族男性披巾與喪巾都稱為(vayar),其中的差異是什麼呢 ? !
    ---------------------------------------------------------------------
    服飾,是一本書,是一本乘載了族群文化、政治、信仰,甚至是美學的史書。排灣族與魯凱族雖然沒有「被定義的文字」,但是他們將文化的、政治的、歷史的、美學的等等具體圖像都刻劃在服飾上。服飾的知識是如此深邃動人,因此我們將排灣族與魯凱族的服飾文化製作成上下兩集,帶大家深入認識服飾文化意義。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提到,服飾,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的需求而存在,它還具有特定的社會意義,更是一種美感的展現,而把服飾的這幾項特性串聯起來的元素,就是愛。這份愛,就是期待穿上這套服飾的人,能夠在服飾中找到自我認同,知道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所在的位子,由內而外的展現自信。

    排灣族人與魯凱族人在服飾上美感的呈現,不僅僅只有形式與文化故事,還有肢體與儀態。尤其是正式著裝後所展現的美感,更是讓人不由打從心裡讚嘆 samiling(整體莊重且典雅)!本集將透過排灣族與魯凱族的服飾文化與穿戴禮儀帶大家來認識兩個族群的服飾美學與演變。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12月31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人間國寶 許春美、卡塔文化工作室負責人 林秀慧、獨立策展人 貝若桑・甦給那笛米
    -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
    🌍製作團隊
    製作人:蘇震永/qaljayup‧talevak
    企編:葉雅庭/Eges
    執行製作:林仰民 /Qaisul Ahmed Istasipal、高瑞祥/ 'ataw
    服裝造型:裳霓造型工作室(余品諠)
    梳化:凱若時尚造型工作室團隊(劉素真、張芮榛)
    平面攝影:數位方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金句插畫:沈嵐
    錄影工程:華視
    後製工程:中視
    ----------------------------------------------------------------------
    🌍感謝單位
    場景道具:慵懶小姐
    場景道具:魯碧•斯瓦那/Ruby•Swana
    裝置藝術:吳尚洋/shangyangwu

    【熱帶氣後穿著厚重服飾的民族- 排灣魯凱服飾文化與演變】
    第50集|第4季|2024

    🌍 排灣族、魯凱族居住於熱帶氣候區,為何傳統服飾如此厚重繁複? 
    -
    🌍 日本時代、民國時代將原住民族集體從山林中遷住至平原,對原住民族服飾文化產生什麼影響 ? !
    -
    🌍 最久遠的傳統服飾,只有苧麻的白色,竟被當代學者以為是喪服 ! !
    -
    🌍 古樓系排灣族傳統服飾如何穿著才符合傳統規範與禮儀 ? ! 人間國寶親身解說  !
    -
    🌍 台灣原住民族中服飾文化最豐富的排灣、魯凱族,穿著禮儀與規範竟如此繁雜? !
    ---------------------------------------------------------------------
    排灣族與魯凱族將文化的、政治的、歷史的、美學的具體感受與圖像,刻劃在服飾上,用服飾說話。臺灣原住民族當中,有兩個族群擁有傳統的階級制度,社會制度也體現在服飾上,顯現出既繁複又華麗的樣貌,更讓人困惑的是,居住在熱帶地區的排灣族及魯凱族人,穿著繁複且厚重的服飾如何對應所處的熱帶環境?又或者對於他們的服飾形式與意義,我們有什麼誤解?

    今天在節目當中邀請到文化部人間國寶排灣族tjemenun傳統織布保存者—許春美ljumiyang pacekelj(排灣族)米羕老師、重要傳統藝術推廣者—林秀慧kedrekedr maljaljaves(排灣族)老師,以及獨立策展人—貝若桑・甦給那笛米Peresang. Sukinarhimi(魯凱族),一起來閱讀他們的服飾美學。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12月24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人間國寶 許春美、卡塔文化工作室負責人 林秀慧、獨立策展人 貝若桑・甦給那笛米
    -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
    🌍製作團隊
    製作人:蘇震永/qaljayup‧talevak
    企編:葉雅庭/Eges
    執行製作:林仰民 /Qaisul Ahmed Istasipal、高瑞祥/ 'ataw
    服裝造型:裳霓造型工作室(余品諠)
    梳化:凱若時尚造型工作室團隊(劉素真、張芮榛)
    平面攝影:數位方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金句插畫:沈嵐
    錄影工程:華視
    後製工程:中視
    ----------------------------------------------------------------------
    🌍感謝單位
    場景道具:慵懶小姐
    場景道具:魯碧•斯瓦那/Ruby•Swana
    裝置藝術:吳尚洋/shangyangwu

    【重返埋葬臍帶的山林家園 - 內本鹿】
    第49集|第4季|2023

    🌍 1938年,內本鹿的青壯年在日警的監督下宣示離開家園,70年後,內本鹿他們帶著孩子重返家園!他們一波一波的復返家園的行動,想傳遞的是什麼訊息 ? !
    -
    🌍 70年前的返家行動引爆「內本鹿衝突事件」,70年後內本鹿族人為了什麼再起復返的行動 ? !
    -
    🌍 布農族人出生後會將臍帶埋在出生的家屋的某處,離世後也會埋在出生的家屋內,與在世的家人永遠共存。家,是生命開始的地方,也是人生的終點 !
    -
    🌍 內本鹿族人經營的「Mamahav山胡椒學習基地」,從人與土地的真實關係、人與自己的關係,從歷史面、從森林資源面的帶領人們重新省思台灣這塊土地與人群的關係 ! !
    -
    🌍 當你暫時放下現代化的外裝與視野,再次回到自己與土地、與他人間最直接的關係,katu說 : 你能有機會真正的認識你自己,以及你在這片空間裡最原初的樣貌,你將有機會再次省思人與人之間真正該被建立的依存關係 !
    ---------------------------------------------------------------------
    Bunun是布農族語「人」的意思,min Bunun是「成為人」,也就是說成為Bunun必須經過一番學習或訓練的歷程。本集將以布農族人的山林知識為核心,透過《山上的布農學校》,帶領我們認識來,minBunun,如何在當代社會中,透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成為「真正的人」。

    本週節目介紹的書是《山上的布農學校》,書中記錄著布農族傳統文化及山林智識,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出版,而作者群是長年參與內本鹿Husungan霍松安家族內本鹿回家行動的成員,也是山胡椒學習基地的工作夥伴,他們對於布農文化與山林智慧傳承極富使命,並且致力於向社會大眾推廣。

    節目中邀請到《山上的布農學校》的主編Katu(柯俊雄)老師,以及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洪廣冀教授,前來與我們分享布農族人的山林知識、土地環境變遷,以及林業發展的歷史。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12月17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內本鹿回家行動總召 Katu Takishusungan (柯俊雄)、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洪廣冀
    -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
    🌍製作團隊
    製作人:蘇震永/qaljayup‧talevak
    企編:葉雅庭/Eges
    執行製作:林仰民 /Qaisul Ahmed Istasipal、高瑞祥/ 'ataw
    服裝造型:裳霓造型工作室(余品諠)
    梳化:凱若時尚造型工作室團隊(劉素真、張芮榛)
    平面攝影:數位方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金句插畫:沈嵐
    錄影工程:華視
    後製工程:中視
    ----------------------------------------------------------------------
    🌍感謝單位
    場景道具:慵懶小姐
    場景道具:魯碧•斯瓦那/Ruby•Swana
    裝置藝術:吳尚洋/shangyangwu
     

    【看見傳統智慧與知識《臺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誌:邵族》】
    第48集|第4季|2023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植物專家研究邵族 #藥用植物,總人口不足900人的 #邵族,竟被調查研究出多達278種藥用植物!
    -
    🌍 邵族已故文化耆老石阿松於日本時代當兵時,痢疾肆虐同袍,石阿松以乳仔草(小飛揚草)及大飛揚草拌水成汁給同袍喝,所有同袍皆因治癒而感驚奇 !
    -
    🌍 邵族民族祭儀中常用植物(例如番仔香水、鹿角草、山棕...)除了靈性化的功能,是否還藏有生藥醫學的智慧於其中 ? ?
    -
    🌍 原住民族部分藥用植物之醫療價值已被醫學單位認可 ! 原住民族植物生態智慧還有哪些值得繼續發掘與研究 !
    ---------------------------------------------------------------------
    2022年所出版的《臺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誌:邵族》一書,是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退休副研究員嚴新富博士,歷經17年、51次的訪談、蒐集了將近三百種的民族藥用植物,所匯集而成的研究心血,同時也是在民族植物學研究上的重要著作。

    書內容分為兩個部分,首先先依據田野調查中所蒐集而來的植物用藥經驗,將邵族族人的病痛處理分成六大類(器官疾病、生理不適、皮膚及筋骨、婦幼保健、文明病及其他),依序紀錄各類別的用藥知識,後將所蒐集而來的植物以植物圖鑑的方式呈現,每種植物皆有編碼,方便後人查找相關資訊,在仔細的研究與書寫外,嚴博士更是將採集而來的植物製作成標本,書中的每一項植物都有標本編號,以對應於收藏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植物標本,這些都見其對於研究與保存傳統知識的用心。

    本集以《臺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誌:邵族》為核心,邀請嚴新富博士談及漫長的成書過程,以及資深邵族文史工作者簡史朗老師,帶領我們深入邵族的植物世界,了解植物在邵族文化中的不同樣貌,並且由監察委員鴻益章委員以其醫療保健的專業,讓我們了解傳統知識之於當今社會的必要性。

    本集不只是深入了解邵族藥用植物的世界,同時也見到不同專業的研究者,以不同的視角進行傳研究,並且共同為保存傳統知識而努力。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12月10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石忠山 (阿美族)、#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臺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誌:邵族》作者 #嚴新富、邵族文史研究專家 #簡史朗、族群公衛專家 #鴻義章
    -
    原視16頻道、原文會官網、「原視節目TITV+」Youtube頻道、粉絲專頁連結同步首播!
    ----------------------------------------------------------------------
    🌍製作團隊
    製作人:蘇震永/qaljayup‧talevak
    企編:陳青妍
    執行製作:林仰民 /Qaisul Ahmed Istasipal、高瑞祥/ 'ataw
    服裝造型:裳霓造型工作室(余品諠)
    梳化:凱若時尚造型工作室團隊(劉素真、張芮榛)
    平面攝影:數位方格影像製作有限公司
    錄影工程:華視
    後製工程:中視
    ----------------------------------------------------------------------

    【看得見的北華萊士線 _ 博物學家《鹿野忠雄》】
    第47集|第4季|2023

    🌍 與達爾文齊名的英國著名生物學家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1854年至1862年於馬來群島研究島嶼上的動物時,觀察到婆羅洲與蘇拉威西島、峇里島和龍目島之間,似乎有一條隱形的界線將兩邊的生物分開!此後學界稱為  華萊士線(Wallace's Line)。1927年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在蘭嶼發現  球背象鼻蟲、  蘭嶼光澤蝸牛...等台灣島沒有的生物物種,而這些生物大量出現在菲律賓,於是修正生物分界線-華萊士線向北延伸至  蘭嶼(含綠島)與台灣之間 ! 為台灣生物地理學的研究奠基重要基礎!
    -
    🌍 保育類物種「球背象鼻蟲」在臺灣僅僅分布在蘭嶼與綠島兩個小島上,在台灣看不到 ! 美麗珍貴的他們共有六種,您看過幾種 ??
    -
    🌍 蘭嶼有多達200多種植物是台灣沒有的 ! 特有的植物也造就蘭嶼達悟族人的文化建構與演化 ! 島上稀有的白榕達悟族只用在建造拼板舟的船舵上 ! 是什麼原因 ?
    -
    🌍 有一種植物達悟族人稱為「魔鬼樹、魔鬼花」不能帶進部落,更不能帶進家中 ! 與該植物的什麼特性有關 ?
    -
    🌍 有一種鳥類在蘭嶼的達悟族人被視為惡魔的化身,聽見其叫聲更是厄運的徵兆,外觀可愛的這種鳥類是什麼呢 ?
    ---------------------------------------------------------------------
    生物地理學上有一些生物界線,這些生物界線雖然是科學上一條虛構的線,但是,透過這條線兩端存在的不同生物相,這些真實的生物,卻可以將這條虛擬線轉成我們可見的實像!
    18世紀以來,生物學家就觀察到生物的地理分布不是隨機產生,生物地理線兩側的生物相,不只存在了動植物的差異,也影響在此生活的人們。華萊士線是其中最有名的生物地理線,它標誌著”東洋區(Orientalis)與澳大利亞區(Australia)”的交界。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鍾國芳、台灣大學昆蟲學系曾惠芸、蘭嶼文化生態工作者蘇瑞清,在本集節目中,將以鹿野忠雄的採集調查和學術研究,解析鹿野忠雄提出華萊士線往北延伸至至蘭嶼(含綠島)與台灣之間的依據和論點,以及蘭嶼這樣特殊的生態條件對達悟族文化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鹿野忠雄發表的文獻「紅頭嶼生物地理學相關的問題」中,提到球背象鼻蟲並未分布在台灣,且多數種類都在菲律賓,認為—赫胥黎延伸的華萊士線應該要再往北延伸,將紅頭嶼(蘭嶼)與台灣分開,由此,也凸顯了蘭嶼島上生物的特殊性。
    認識生物地理線,可以了解全球各地生物分布的狀態,以往,這樣的知識或許用於資源掠奪,而今日,則是用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基礎,因為隨著著交通工具的發達與便利,似乎對於全球各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當然也就進一步的對於人類各地特殊的文化樣態多樣性造成影響。
    且看蘭嶼島上珍貴的保育類物種-球背象鼻蟲、蘭嶼守宮暗藏的訊息,探索台灣原住民族達悟族人可能的遷徙路徑!
    ----------------------------------------------------------------------
    🌍節目資訊:
    節目名稱:「讀力創作x深入原世界」
    播出時間: 12月3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 石忠山 (阿美族)、 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鍾國芳、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系副教授 曾惠芸、蘭嶼文化與生態工作者  蘇瑞清

    【經濟起飛了,部落模糊了_記錄《#消失的國度》三十年》】
    第46集|第4季|2023

    🌍  王有邦!一個記錄魯凱族好茶部落超過30年的素人攝影家!沒有酬勞,甚至連一頓便當都沒有!平日在台塑企業南亞塑膠公司做勞工,趁每個週末騎兩小時路程的摩托車前往記錄好茶三十年不間斷!
    -
    🌍 一次在舊好茶部落偶遇魯凱族人作家奧崴尼.卡勒盛,一次拍攝記錄舊好茶部落的邀約,王有邦卻拍攝了超過三十個年頭!數萬張好茶部落與族人的照片!族人過往日常的生活紀錄,在好茶部落歷經三次遷村之後,這些影像與文字記錄都變成珍貴的文史資料!
    -
    🌍 單純、執著的王有邦說 : 「只要把一件事從頭做到完,就是一件大事 !」,他對於好茶部落記錄的影像專書《 Sabau! 好茶—王有邦影像話魯凱》,在2006年受到關注後,終於榮獲第41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此後便展出的邀約不斷。 
    -
    🌍 讓節目主持人與所有現場工作人員淚灑攝影棚的真摯感人故事 - 王有邦與他記錄下的「好茶/古茶布安部落」 !
    ---------------------------------------------------------------------
    攝影家王有邦從1984年爬台灣高山,開始學習攝影,拍過高山攝影,寫實攝影,創作攝影。1991年第一次到舊好茶,透過魯凱族史官奧崴尼.卡勒盛的解說,開始關注魯凱族文化與歷史,並展開超過三十年的影像與文字記錄,全心投入部落文化紀實。
    -
    王有邦記錄魯凱族好茶部落大量而豐實的影像與文字累積,自2009年起長期發表於高雄市立美術館館刊《藝術認證》「南島紀事-影像話魯凱」專欄,共計42篇圖文,並於2016年發表攝影紀錄書《Sabau!好茶—王有邦影像話魯凱》,榮獲第41屆金鼎獎優良出版品推薦。Sabau是魯凱族問候語,有「你好、辛苦了、謝謝」等意思,象徵著王有邦每一趟往返好茶部落的心境,書中一幀幀用黑白刻劃的世紀容顏,一則則用真摯情感寫下的質樸文字,都因著他的快門與筆記成為好茶部落歷史的永恆見證。
    *「Sabau」為魯凱族問候語,有「你好、辛苦了、謝謝」等意思。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 11月26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 石忠山 (阿美族)、 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攝影家  王有邦、魯凱族史官作家 #奧崴尼.卡勒盛(漢名:邱金士)

    【消失的國度,流浪的人》】
    第45集|第4季|2023

    🌍 魯凱族史官  奧崴尼.卡勒盛 為家鄉世界級文化遺產「 舊好茶」寫《 消失的國度》!紀錄1945年以來好茶魯凱族人在國家政策與天災衝擊下流浪的生命記憶!

    🌍 1979年國家為蓋水庫強迫魯凱族人自舊好茶部落搬遷至新好茶部落,僅僅28年新好茶部落遭逢風災全村淹沒 ! 印證魯凱族人對新好茶部落地點的古老稱呼 「大水會回來的地方」!

    🌍 短短30年遷村四次的好茶族人都想「回家」,是回到舊好茶部落 ? 還是回到一處魯凱族人心中想望的家 ? ! 
    ---------------------------------------------------------------------
    如果作家的風格可以視覺化,那麼  奧崴尼.卡勒盛 的文字就像石板屋,用質樸的板岩色調一層一層堆疊,在陽光下閃耀著迷人的魯凱記憶。也因為他的文字紀錄,為讀者開啟族群對話的「天窗」。

    奧崴尼於1996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散文集《雲豹的傳人》,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獲得巫永福文學獎的長篇小說,《野百合之歌》,甚至在同一年出版了童話繪本,《多情的巴嫩姑娘》,從散文、新詩到繪本,創作形式相當多元,並且多年來筆耕不輟,持續記錄魯凱族的歷史文化。

    今天在節目當中奧崴尼將與我們分享2015年所出版的《消失的國度》,這本著作紀錄了1945年以來好茶魯凱族人在國家政策與天災衝擊下流浪的生命記憶 ! 作為奧崴尼30多年好友的王應棠教授,不僅是他最忠實的閱讀者,也長期關心Kucapungane(古茶布安/好茶舊社)族人的遷徙故事,他將在節目中為觀眾引導如何閱讀奧崴尼.卡勒盛的作品,可以如何理解原住民族族人在歷經國家政策等外力的強迫遷徙之後,想「回家」的心念究竟代表著什麼樣的深層意涵,以及主流社會該如何應對原住民族人這樣的遭遇及念想。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 11月19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 石忠山 (阿美族)、 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魯凱族史官、作家 #奧崴尼.卡勒盛(漢名:邱金士)、國立東華大學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退休副教授 王應棠

    【日本時代人類學家看見臺灣《國分直一與臺南》】
    第44集|第4季|2023

    🌍 台灣考古學先驅  國分直一 1939年發表大湖遺址  黑陶文化,顛覆台灣史前民族來自南洋的早期認知!
    🌍 國分直一於台灣西南部大量考古研究,是首位將台灣南部區史前文化做「層序化」的學者 ! 為往後台灣史前文化研究立下基礎!
    🌍 國分直一長時間研究西拉雅族民俗文化 ! 著作《祀壺文化之村》成為研究西拉雅、大武壠族文化的重要巨作!
    🌍 西拉雅族、大武壠族的「祀壺文化」祭拜的對象不是壺,而是壺中的水所乘載的神靈及祖先 !
    ---------------------------------------------------------------------
    【日本時代人類學家看見臺灣《國分直一與臺南》】,「灣生」指台灣日本時期在台灣出生的日本人,包括日台通婚所生下的子女。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教授劉益昌著作的《國分直一與台南:不是灣生的灣生》,詳述日本學者國分直一在台灣的成長、求學、教學、研究,以及國分直一在台灣展開的考古與民俗研究歷程。劉益昌認為國分直一從一歲襁褓,就隨父母來到台灣,小時候住過打狗(今高雄),任職過台南女子中學校,台北師範學校、台灣大學,雖然不是出生於台灣,卻成長於台灣,且半生的教學與研究重心都在台灣的土地和人群,是「情感上、心靈上的灣生」!
    -
    國分直一的考古研究以台灣西南平原考古遺址為主,而他最重要的研究是發現台灣的黑陶文化,顛覆傳統上認為台灣史前民族來於南洋的認知,另外,關於西拉雅族的信仰民俗文化的研究,國分直一的著作《祀壺之村》開啟了台灣祀壺文化的調查視野,是他在學術研究路上最特殊的一章!也為西拉雅族、大武壠族等西南部平原地區原住民文化的保存產生重要且關鍵的基礎!
    -
    本集來賓高苑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簡文敏,為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專長領域是平埔族群祭儀和文化的研究,他鑽研祀壺文化,卻對國分直一以「祀壺」作為平埔族群標誌,有不同看法!
    且看本集兩位來賓如何談國分直一?如何解說祀壺對平埔族群的意義!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 11月12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 石忠山 (阿美族)、 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國立成功大學特聘教授 劉益昌、高苑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簡文敏

    【日本時代人類學家看見臺灣-森丑之助《生蕃行腳》】
    第43集|第4季|2023

    🌍 研究台灣原住民族,不能錯過的重要專家「 森丑之助」!
    🌍有「 台灣蕃界調查第一人」美譽的森丑之助,其所著鉅作《生蕃行腳》紀錄台灣原住民族珍貴第一手照片與文字採訪紀載 ! 成為當代研究原住民族的重要經典之作 ! 
    🌍 森丑之助先進的思想與對原住民族的熱忱,使他無論在文字的紀錄抑或是照片的拍攝,顯得特別深入而深刻,其數量亦非常可觀 ! 
    🌍 將研究對象的原住民族人當成朋友的森丑之助,因其思想與當時的日本政府治理原住民族的態度背道而馳,使其憂鬱心勞,終投海結束他傳奇的人生 !
    ---------------------------------------------------------------------
    臺灣的日治時期,日本學者在當局安排下,不斷進入台灣原住民生活領域進行調查,其中個人背景和行事作風最特別的,是僅有高中一年級學歷,卻和鳥居龍藏、伊能嘉矩等大學者並稱「台灣人類學調查三傑」的森丑之助,他們同時也是日治初期調查原住民族的三個主力,更是日本帝國進入臺灣山林之前記錄第一手原住民族社會狀態的日本學者。從人類學、民族學、語言學甚至是自然環境等方面為臺灣社會留下非常珍貴的資料與研究成果。
    -
    森丑之助踏查領域多為高山,調查範圍廣及人類學、民俗學、植物學,因為他與台灣原住民有如朋友的交往態度,使他無論是拍攝的原住民生活照片,細膩生動,其所記載的文字資料深入且廣泛,並被其他學者廣為引用。
    -
    本集來賓第一位是徐如林,她是森丑之助著作《生蕃行腳》譯註者已故楊南郡教授的妻子,楊南郡與徐如林為台灣古道踏查先驅,他們聯手進行日本時代日本人類學家對台灣原住民調查文獻的譯著。第二位來賓是成功大學考古學教授劉益昌,熟悉森丑之助在台灣原住民部落的許多調查資料與發現!
    -
    最懂得欣賞台灣原住民族的森丑之助,在生前投入原住民族研究的精神與態度被後世持高度的肯定,其先進的思想,例如深刻理解原住民族與自然生態共生共榮的生活方式與思想,理解原住民族獵首並非位殺戮而殺戮...等等認知,於100年前地當時,都是超前於其他學者的觀念。然後,他卻也曾經觸犯禁忌,在鄒族部落偷走頭顱,差點危及他與族人的感情......。森丑之助於49歲投海自盡,歸諸原因,是他心懷台灣原住民族,與當時日本政府的主流政策背道而馳等等因素所致。
    -
    楊南郡教授譯註的《生蕃行腳》一書,完成了台日兩地最完整的森氏研究紀錄,讓森氏被埋沒的作品,重現於世人面前,也讓百年前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樣貌,再度進入社會大眾視野!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 11月5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 石忠山 (阿美族)、 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台灣古道踏查先驅 徐如林、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劉益昌

    【多元族群的衝撞《新港少女李樂》】
    第42集|第4季|2023

    🌍1858年「中英法天津條約」清帝國被迫開放口岸通商,包含台南舊安平港,宣教的傳教士亦隨著商船而來,台南地區在西方人、西拉雅人、漢族的社會舞台上,有交織、有衝突 !
    🌍 不穿鞋的西拉雅女孩李樂開心進入傳教士開辦的台灣第二間女子學校「 新樓女子學校」,裹小腳的漢族卻質疑女子上學的意義 !
    🌍 西拉雅族人李勝冬(原型人物  李順義) ,帶起官帽,治理新港地區的治安,特別是民族間的衝突 ! 特別是西方人,一度因戰亂離開台灣 !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與民間出版社合作出版一系列歷史史實改編漫畫,其中《新港少女李樂》以十九世紀末,清廷官員、漢人百姓、西拉雅族人與英國傳教士等族群交會的台南新港為舞台,將充滿碰撞、磨合與多元身分認同的角色躍然紙上,處處可以見到漫畫家的巧思,也不難發掘扣合史實的小彩蛋,將種族、信仰之間的故事,透過漫畫展現不同的魅力與可能性。

    本集邀請到臺史博助理研究員-陳涵郁以及本書漫畫原著-陳清淵二位來賓一起抽絲剝繭,為何平埔族少女李樂不穿鞋、為何其父李勝冬身穿官袍、又為何彼得牧師的結局如此催淚…透過兩位來賓的分享,一起細細閱讀《新港少女李樂》種種細節,藉此也了解在台南的真實歷史故事:臺灣第二所女子學校-新港女學校(今長榮女中)、崗仔林李家、長老教會木柵教會等等。

    在創作過程中,漫畫家可以在豐富的文本基礎上揮灑創意,博物館也在細節上琢磨考究,才能造就合乎史實,又精采易讀的《新港少女李樂》。本書錯綜複雜的族群認同,兩位來賓也希望讓本書中出現數次、帶著過往族群之間誤解與歧視的「番仔」,於今日透過公私協力,成為各年齡層文化教育的基石,達成族群平等共榮的展望。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 10月29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 石忠山 (阿美族)、 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漫畫原著  陳清淵、臺灣歷史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陳涵郁

    【戰爭與文化衝突-《獅頭花》與大龜文 】
    第41集|第4季|2024

    🌍沈葆楨開山撫番第一戰《 獅頭社之役》也是開山撫番規模最大、戰況最慘烈之戰,清帝國淮軍1900餘人因戰或病而亡,排灣族大龜文社群五部落被燒毀 !
    🌍 恆春半島最大勢力「大龜文社群」憑什麼與驍勇善戰武器精良的精銳六千人淮軍激戰兩個月 ?
    🌍  陳耀昌 醫師為撰寫《 獅頭花》,意外於枋寮鄉發現遺骨400餘人的淮軍義塚 !
    ----------------------------------------------------------------------
    1875年清帝國「開山撫番」第一年,在今日屏東縣的獅子鄉和枋山鄉,清帝國派淮軍精銳六千人,與不到五千人口的大龜文原住民,血戰百日,這場「獅頭社戰役」,造成大龜文酋邦重創,參戰的淮軍有1918人亦葬身南臺灣,埋沒於荒煙蔓草。
    -
    本集主題書為名醫作家陳耀昌所撰台灣花系列小說第二部《獅頭花》,是以「獅頭社戰役」為主軸,來書寫這段被遺忘的台灣歷史。
    -
    與談的排灣族大龜文後裔葉神保認為,《獅頭花》小說雖然聚焦在大龜文酋邦頭目遮碍和清官的外交折衝,以及大龜文酋邦頭目妹妹璦玎與清兵郭鈞的愛情故事,但是在排灣族階級社會的描述,頭目權利義務的實踐,都有精闢入微的描述。
    -
    專精於排灣族文史研究的葉神保也提示—「獅頭社戰役」是「文明社會」踐踏「排灣文明」的血淚史,這本由陳耀昌身歷其境踏察,並兼顧原漢觀點的小說,更需要大眾深思—一場將近一百五十年前的戰爭,對當今的台灣社會有何啟示?對建構台灣未來有何指引?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 10月22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 石忠山 (阿美族)、 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台灣歷史小說家-  陳耀昌、排灣族歷史學者-  葉神保

    【戰爭與文化衝突-《斯卡羅》原著《傀儡花》 】
    第40集|第4季|2024

    🌍 1867年「紐約先驅報」大篇幅報導美國海軍戰艦於福爾摩沙(台灣)艱難的戰役 ! 究竟是哪一個發生在台灣的重大事件 ?
    🌍 著名血液疾病專家也是歷史小說家的  陳耀昌,深入撰寫的台灣原住民歷史小說「傀儡花」,反映了19世紀下半葉台灣什麼樣的社會民情 !
    🌍 恆春半島除了  牡丹社事件,排灣族的戰爭還有「  南蕃事件」戰情激烈您知道嗎 ?
    ----------------------------------------------------------------------
    🌍節目資訊:
    播出時間:10月15日(週日)晚間10點起
    主持人: 石忠山 (阿美族)、 朱國珍 (太魯閣族)
    來賓:台灣歷史小說家-  陳耀昌、排灣族歷史學者-  葉神保

  • 第39集
    第39集|第3季|2023

    書寫療癒:親人離開後,用文字陪伴自己走過傷痛。

    每到歲末年終時,總讓人有種期待回家團圓的思鄉情切,尤其對那些曾經失去摯愛的人們來說,那如影隨形的思念更是昇華到了極限。

    自己是醫生,幫助過無數的病人,卻對自己最愛的爸爸束手無策,振興醫院的田知學醫師,把她對爸爸的思念與愧疚,寫成一本書;希望藉由文字分享在急診室多年以來的所見所聞,也與自己父親對話,希望讓這條顛簸的生命之路可以得到撫慰。

    「看到爸爸癌末,逐漸失去生命跡象,當下很心痛,自己是急救醫師,救了許多人,但對爸爸的病情卻無能為力。」

    即使擁有豐豐富的臨床經驗,田醫師仍說:「總使我是專業醫者,但還是人。」和一般人一樣,她同樣會感慨生老病死,心情也經常忍不住跟患者與其親友的悲歡離合而起伏;原以為自己在急診的工作中已變得堅強,未料,父親的罹癌,田醫師才知道自己還不夠勇敢;於是,她把過去和父親相處的快樂時光,以及家裡曾發生過的好與不好的回憶,全找回來並記錄下來。

    失去家人,有時候我們也失去了可以好好聊天、分享生活的對象。這對我們而言會是一個很大的打擊。而去彌補這份缺失的方法,也許你可以從書寫治療開始。

    摘自  《父刻回憶:獻給最思念的你》 

    你先走,但從未離開
     
    踏著沉重複雜的心情走在午夜十二點半的暗巷裡,覺得對不起很多人,最對不起的就是爸爸你了!對不起!爸爸,我沒有辦法讓媽媽快樂。

    很多年前,我也這樣包夜車回山上過,那次是去看爸爸你,你心臟不舒服。路上我一直哭,跟司機先生說不用理我。一到南基醫院,就衝進病房抱你!

    這次媽媽路上不知道會是怎麼樣的心情。爸爸,你可以陪她嗎?你可以安慰她嗎?如果她哭了,可以代我幫她擦眼淚嗎?

    爸爸離世後,過去脾氣如風暴的媽媽,整個人沉寂下來。媽媽在成長的記憶中對我與哥哥的管教,情緒總來得快且猛,幼時的我不理解,還以為自己不是媽媽的小孩,才會被這麼粗暴的對待,記得我當時哭著認真問爸爸:「爸爸你可以誠實的跟我說,她真的是我媽媽嗎?」爸爸則總是會溫柔地安慰我,要我想著記著媽媽美好的一面。

    個性這樣狂暴的母親,在父親倒下時,不改過往的愛與勇敢,每次去醫院探視前,總是精心妝扮,要給爸爸你看到狀態美好的自己。還記得父親開膽囊癌的第一台刀,因為開刀時間太長,因此術後必須待在加護病房休息。終於,等到拔管了,雖然聲音非常沙啞和無力,但是記得當時能聽見父親的聲音,那感覺真好,同時更慶幸的是氣色也很好。孫子們爭相把昨晚他們畫的阿公給父親看,父親真是好高興,還請護士將畫貼在牆上。
     
    「茂盛,你看。我今天穿新衣服,還有新鞋子!」在握著父親的手祈禱、閒聊之後,媽媽掀起隔離衣想給父親看她的新裝,那是我帶著母親去買的。

    那時的媽媽就像一個初戀的少女……
     
    父親與母親的愛情若寫成故事,那絕對是轟轟烈烈的青春。

    第38集
    第38集|第3季|2023

    【地球之島 - 時光】
    當我回到地球 人類已離開許久
    森林已收復了城市 鷗鳥還在河口逗留
    無數棄置的錶心像貝殼遍佈沙灘
    有的積著海水 有的還在走動

    序曲很令人讚嘆,這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啊?這是一個沒有人類的地球了,為什麼呢?想必是人類已經被自然所滅絕。而這個[我]是不是歷經浩劫後唯一殘存的人類呢?或是超乎萬物地位所在的神,不得而知,就全憑讀者去想像吧!後面的意境是可以聯想的,不過,不曉得讀者有沒有感受到達利的畫作呈現在眼前啊?無數棄置的錶心就像一張張攤軟在地面的鐘,有的泡爛了,有的還在走,象徵著時間對這片曾經是人類家園的樂土,不再存有絲毫意義了。
        羅智成大師出了這本詩集~「地球之島」,分成兩輯,上輯以大師自創的「新絕句」組成,主題即為~地球之島。每一首絕句都有標題,呈現四句,不過每句字數沒有嚴格到五或七字,所以名為「新絕句」。每首詩就形式與節奏來看,讀起來真的會有「絕句」的感受。全書開始的第一首,即像是序曲,預告著詩人要傳達給我們什麼樣的故事訊息~

    【地球之島 -撰述】
    只有一個人的地球我孑然佇立在月亮照射的赤道上
    退潮時才露出海面的書桌前
    想 如果人類文明只能記載一頁
    我該寫下什麼給妳

    細細品嘗詩人的想像與營造的世界,不難發現,他依舊遵循著自然界的不變法則。也就是說,當地球讓人類全體滅絕,破壞殆盡後的一切,即使是殘存的其他生物,生與死的界限也是很模糊的。在濱臨死亡的氛圍中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也就像又重回到地球誕生之初。只要有空氣,有海洋,有大地,就能再蘊育出新的生機來。

    寫完所有的破壞、死亡、重組、回歸、誕生的現象後,他了悟一切釋然了,留下最後一首結論來。

    【地球之島 -史詩】
    我們回到地球 所有的傳奇已不再流傳
    我們重新編撰記憶 像對亡靈殷殷呼喚
    詩人的預言 在世界末日第二天的清晨實現
    最後的文明 最後成為最初的宗教

    詩皇羅智成所書寫的[地球之島],不僅讓人感受到詩人對生命的熱愛,也重新對於整個文明,整個世界,整個地球燃起無限的熱情。他希望透過文字,讓讀者反思自己對自己的家園,自己的根~重新思考該如何好好與地球共存~如果大家都和她同樣熱愛地球的話。

    第37集
    第37集|第3季|2023

     

    【台灣首部探討情慾的原住民愛情小說】

    如果用愛情小說來比喻愛情觀,那麼,在愛情裡的你,會是哪一個角色呢?
    小說家巴代的著名之作《白鹿之愛》,用五個女人、三個男人彼此之間糾纏的感情線來投射愛情的本質,無論在哪個年代,哪個國家的男女,一旦陷入愛情漩渦,都可能會產生的症狀,愛慕、迷戀、相思、期待、慾望、承諾、抉擇、失望、絕望…等;巴代老師的這本愛情文學,主要是描述荷蘭時期卑南族母系社會中五位女子,她們肩負著學習巫術以護衛部落族人的使命,必須與部落勇士成親來讓部族延續;,種種社會組織賦予的規範,都牽絆著她們的情感發展;書中有男主角馬力範壓抑隱忍的愛情,女主角路格露生死契闊的真愛;還有深情又睿智的伊媚、隨心所欲勇敢愛的端娜、把愛情當生意經營的阿洛以及苦苦等候能夠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慕雅…

    西卡兒:「~我敢於表達我的情感,敢於爭取我喜歡的女人,這一點,我沒什麼好退縮的。」摘自 巴代作品《白鹿之愛》

    馬力範:「但感情的事,永遠沒有一個定則,適合你的,卻不一定會發生在我身上;我經歷過的,你卻不一定有機會感受得到。但圈子不管怎麼繞,看起來是傻瓜的事,永遠都有人重複再重複,甜蜜也罷,痛苦也罷,像那苦苓樹的開花落葉,總是循環與交雜;清醒也好,糊塗也好,能釐清的又能有幾個?」摘自 巴代作品《白鹿之愛》

    伊媚:「人的感情要是都能像慕雅那樣,淡淡卻無風無浪的甜蜜該有多好?真要像阿洛精算著愛情與婚姻,不論最後的對象結果是誰那多好啊!」(巴代,摘自 巴代作品《白鹿之愛》

    端娜:「我之前喜歡他,我要他,但現在我不在喜歡他,就這個樣子。還不明白?喜歡與不再喜歡是兩件事。」摘自 巴代作品《白鹿之愛》

    端娜:「是,部落的確需要英雄、大人物,也需要這些漢子拋妻棄子不顧家庭。但是,伊媚啊!這樣的男人適合妳,那是妳願意犧牲自己也要一路陪伴的男人;可我不願意啊!我只是一個小女子,平凡不過的女人,只敢期盼終生都能沉浸在愛情的甜蜜中,一輩子有個男人陪著。」摘自 巴代作品《白鹿之愛》

    路格露:「一樣的,那是一樣的。妳我兩人選擇男人從來都只有一個條件──他必須是部落可以倚靠的人,所以我們才會這麼辛苦地面對愛情。妳接受西卡兒,是因為妳注意到他肩挑部落的可能;而我願意糾受那個名叫包恩的外人,是因為他在處理事情上我看到了馬力範的影子。」摘自 巴代作品《白鹿之愛》

    巴代老師雖然是男作家,可從小說中,他細膩的鋪陳與形容可看出,他,很懂女人;他透過卑南族「從妻居」的習俗和外來人的侵略鋪陳每一段感情的曲折,揭開男人和女人之間,那一陣煙霧似的愛情,也透過主角們的矛盾與抉擇來表述他對感情的感受。愛情,從來就不只有一份雋永,更有一份彼此能否忠於自我的選擇。

    一本海納三百多頁、一萬多字的小說,囊括了愛情、戰爭、巫術等議題,每個環節詳實又緊扣,可說是兼具時代浪潮及日常溫情的好作品。
     

    第36集
    第36集|第3季|2023

    在青春年華之際,那些義無反顧投入的情感,
    如果沒有美好的結局,
    那麼,那段邂逅,還能說是愛情嗎?

    本集要談論的是在荷蘭人占領台灣時期,卑南族母系社會中五個女子的感情與責任;『白鹿之愛』是台灣文學史上第一部深刻描述卑南族女子在男女感情與部落責任之間抉擇的作品;五位女子、三個男人交織出不同命運與愛情小品,和幾部國外經典戰爭愛情小說有幾分相似之處;像是以美國南北戰爭為時代背景的經典電影「亂世佳人」、以及海明威的第一本著作,他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戰地為背景,描寫浪漫主義下男女主角的愛情悲劇「戰地春夢」;在戰亂時局下,沒有人談戀愛會以永恆為前提,所以更容易一見鍾情、奮不顧身;而這一段段宿命的愛情故事在現代咀嚼起來,特別耐人尋味…。

    而巴代老師所著作的這本『白鹿之愛』,因為當時的社會風俗、外來征戰與生活的不確定性,而更顯特別與神祕……
    歷史背景推回1642年大巴六九社與荷蘭人交戰前後,荷蘭人為了尋找黃金,結合彪馬社與強勢火力大舉進攻大巴六九部落,導致大巴六九社幾近滅亡的慘事。內容描述除部落間在淺山丘陵的征伐奔走,在刺竹林叢的日常生活,追獵大型水鹿的場面外,其中母系社會的成婚文化,女子須學習巫術以護衛部落族人,更擔負著與勇士成親以延續部族的使命,她們的心思迂曲和面對愛情親情兩難的抉擇。

    就在這些糾葛、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之中,作者似乎在暗示著,其實愛情圖的不能只是雋永,忠於自我比長相廝守要來得更為實際。

    一本三百多頁的小說,囊括了愛情、戰爭、巫術等面向,對所有細節的刻畫詳盡又寫實,可說是兼具時代浪潮及日常溫情的好作品。

    第35集
    第35集|第3季|2023

     

    【耗時22年醞釀出的深海文學】
    本集要談論的主題是三個男人與海洋的故事,那是三名不同世代的男人,同樣徘徊在陸地與海洋之間,他們都試圖在築巢與逐夢之間取得平衡,在殘酷的現實與理想間拔河,當船舶駛向大海時,在風速與海流的瞬息萬變中,陸地上的一切已經悄然在改變!!

    這本『最後的海上獵人』作者廖鴻基,在35歲那年辭掉陸地上的工作,走向海洋,成為半路出家的討海漁夫,並且開始寫作,曾以台灣少有的海洋文學,獲得時報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賴和文學獎等殊榮。

    有不少人以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來評論廖鴻基所書寫的『最後的海上獵人』;海明威筆下的古巴漁夫面對失敗的那種泰然自若的豁然,和廖鴻基在書中描寫的海湧伯有著相似的個性:
    《海面一片茫然,但是在海湧伯鼓勵下的這艘鏢船的心,可一點也不茫然。他們被鼓勵起的獵魚態度是:「在眼裡失去的,就用自己的眼睛給找回來。」他們知道,這一首由他們主編主導的壯闊樂曲,只是暫停,尚未曲終人散。》

    即便未來面臨的是整個大環境的變化,海洋漁業結構劇烈重組、海上獵人逐漸凋零潰散,但廖鴻基這本親身經歷的海上書寫,至少以文學之姿,為海洋獵徑留下了一些線索。

    今天在讀力創作的節目裡面,我們邀請到了『最後的海上獵人』作者 廖鴻基老師,來和我們分享他的海洋獵徑之旅;同時也邀請到專家學者一起進入這片海域,感受海上獵人海裡來浪裡去的人生哲學。
     

    第34集
    第34集|第3季|2023

    到底什麼是圖像小說?
    有人說它是漫畫、卡通、插畫,卻因為文字少、圖畫多的風格,讓人很難把它與小說聯想在一塊;導致許多人仍會把圖像小說歸類成漫畫。

    早在歐美行之有年的圖像小說(Graphic Novel),1978年美國動漫教父Will Eisner以《A Contract with God and Other Tenement Stories》開啟了圖畫小說的類型,到1992年漫畫家Art Spiegelman描繪納粹大屠殺的《Maus》獲得普立茲獎,更加奠定圖像小說的文學地位。

    而在台灣,圖像小說卻是近年才逐漸受到重視;2021年,慢工出版的《瘋人院之旅》奪下台北國際書展「小說類」首獎的漫畫敘事作品後,等同於為圖像小說的台灣市場開啟了一扇大門。

    簡單說,圖像小說的議題較為嚴肅、真實,每本圖像小說都有作者強烈的個人風格,且大部分會在一本書內結束一個故事。

    有人用圖像小說寫自己的故事、有人以圖像來闡述一件社會議題、有人以圖像來轉化會營造對某些事物的看法..,而今天來節目中與談的三位圖畫小說家,都剛好有各自的風格。

    像是葉長青的《蜉蝣之島》,是一本反映現況與預言我未來科幻圖畫小說,它結合南島文化與生態浩劫,大量運用「歌」的元素來刻畫各層面的情感;當氣候變遷、蜜蜂銳減的問題在今天的世界已是難以逆轉的重大議題時,葉長青企盼藉由《蜉蝣之島》的創作,堆疊出一發不可收拾的環境逆勢,喚起讀者對生態的重視 ;精緻多元的繪畫風格,加上虛實並存的豐富議題,讓《蜉蝣之島》在 2021 年拿下日本國際漫畫賞的銅獎!

    而這本類似自傳家族史《死者的孩子》,則是作者偕志語,想透過圖畫探索家族,以及家鄉土地的故事,並探尋關於陌生父親的一切。《MAPAY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是一本相當赤裸的圖像小說,文學性格強烈,灰黑色調渲染的陰鬱曖昧氣質,如海洋般濕潤而深邃的筆觸,彷彿讓人看見作者正走在那條充滿迷霧的尋父之路。

    漫畫家阿多出版的《一起走taskun mudaan》,則是透過幽默的畫風呈現地方創生的議題;以生活感及魔幻感兼具的筆觸、真實觀察又夾帶虛構的情節,呈現出地方工作的艱難與挫折,以及不同族群、年齡、身份的個體們,在生活中不斷的碰撞與磨合,繼而產生的重要意義和體悟;配色則為了加強故事中「土地」的氣息,漫畫以特色咖啡紅作為主色,並在封面底增添淡黃色及螢光綠色,拉出土地、青草、生命力、朝氣與理想的種種意象。
            圖像小說是不以娛樂為目的的漫畫創作,作者以強烈個人風格,揉合生命經歷,跳脫商業漫畫套路,橫跨文學領域,同時也進軍海外市場。
            今天讀力創作邀請到台灣原創圖像小說作家《一起走 taskunmudaan》Adoor Yeh阿多、《MAPAYTAYAY NO WAWA 死者的孩子》偕志語、《蜉蝣之島》葉長青,也邀請到心理諮商師邱永林從圖像走進你的心。

    第33集
    第33集|第3季|2023

    「空手追風」、「靜觀出神」,未曾出現在布袋戲裡的兩個招式,是「空笑夢」作者邱祖胤在書裏頭獨創的絕招;筆者形容的不是台上被操演得栩栩如生的戲偶,而是幕後那雙操偶的手,那雙操演了數十年,如偶在、如偶不在出神入化的空無境界。

    為了寫這本書,作者邱祖胤向布袋戲大師陳錫煌拜師,花了兩年的時間,一邊田調,一邊和大師學習如何操偶,甚至還登台演出過。

    《空笑夢》這本首創將布袋戲劇以小說方式呈現的書籍,內容描述的是一位盲眼布袋戲演師的傳奇一生;整個故事以16個角色、16段故事,刻畫布袋戲職人的心路歷程。

    而《空笑夢》不是劇碼的名字,而是邱祖胤用來比喻人生,將演師的人生故事投射在偶的身上,不僅僅是多數布袋戲演師的縮影,書中也描寫了不少錫煌跟李天祿父子之間的矛盾情感;而邱祖胤也以生動筆觸帶出了台灣布袋戲發展史,以及台灣人歷經日治、八年抗戰期間被日本禁演鑼鼓,以及白色恐怖、二二八時期對人民造成的影響;邱祖胤希望可以透過偶戲,演出台灣人在動盪時代的生存之道,以掌中戲的視角來看台灣的庶民歷史。

    在以男性為主的布袋戲世界,很少看見女性的身影,而《空笑夢》卻用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描繪女性的角色;例如書中的主角簡天闊受到女兒啟發,重新振作,並體悟到如何演好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讓《空笑夢》不只是一本記錄布袋戲歷史和恩怨情仇的故事,也有主角不斷在挫折中找答案的心路歷程。

    透過《空笑夢》不僅看見布袋戲演師的故事,也凝結布袋戲輝煌和沒落的歲月痕跡,作者也藉人暗喻,台灣布袋戲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轉型,努力求生存的樣貌,就如同書中這些角色所展現的堅韌特質,看的不只是故事,也是一種精神和生活態度。

    本集讀書會要帶大家從一部布袋戲文學感受台灣從日據時代到90年代的庶民生活;從六個女性角色的刻畫,看大時代下剛柔並濟的女性,如何撐起戲台上指揮千軍萬馬、意氣風發的演師。

    第32集
    第32集|第3季|2023

    📖寫給青少年閱讀的台灣史,用年輕人的語言、角度看台灣的前世今生

    蘇東坡不僅愛吃肉,開創了東坡肉這道經典料理,還是最早寫下雞尾酒歷史的人,你知道嗎?然而雖然蘇東坡是出了名的愛喝酒,酒量卻只有一咪咪,「飲酒終日,不過五合」,意思就是說他的酒量最多只有一瓶易開罐啤酒…。

    你知道在中彰地區姓丁的人家,可能和『阿拉丁』有關嗎?而部落裡姓階的原住民便和馬偕醫生有關;聽到名叫保羅或是約翰的,這絕對是從教會來的…。

    歷史是不斷不斷透過文史資料、書籍來增加自己對土地的認識;從不同角度、不同族群立場觀看歷史,不同的聲音才能彙整出客觀的判斷;這集讀書會要分享的這套書,作者為讀者將複雜的歷史整理成筆記;他以主題式、而非編年方式做筆記,編輯團隊是統整高手,將臺灣歷史基本知識系統化整理,這些彙整的數字及使用的動詞(翻轉、改變、奠基、代表)標示著重要的、關鍵的時刻。

    ㊙20個奠基台灣的關鍵地點,當你了解它們之後,可能會想親自去走一趟,以旅行的方式再讀一次台灣歷史…。
    ㊙22個代表台灣的關鍵事物,當中有料理、服裝、交通、娛樂活動..等,它幫助我們對生活上的食衣育樂有更深層的認識。
    ㊙22個改變台灣的關鍵人物,我們都知道誰發明了電燈、飛機,卻可能不清楚台灣的鐵路、自來水、醫療技術..等是怎麼來的,沒有這些人將技術帶入台灣,自來水不會自己來,火車也不會自然行走,生了病也只能聽天由命;歷史,並非只是用來記錄與回憶,它還能讓後來的人透過歷史上的各種經驗,而不會重蹈覆轍同樣的錯誤,讓現在以及未來變得更好。
     

    第31集
    第31集|第3季|2023

    📖 這是一套有圖有文字,很容易讀懂的歷史故事書。 相信沒有人不愛聽故事,神話故事、愛情故事、貼近生活議題的大小故事,只要能夠引起共感,就有人愛聽,那麼,故事就會繼續流傳下去。

    本集讀書會要來聊的是故事、也是歷史,那是一套以歷史為奠基的故事套書,名義上是寫給青少年閱讀,然而,它對曾經讀過歷史,、背過歷史課文的大人們來說,就像溫故知新,彷彿有人為你重新梳理了歷史、整理了筆記;而裏頭文字咀嚼起來淺顯易懂,標題卻又引起人們的好奇心;例如.自行車界的賓士車你知道是甚麼嗎?大學的名字不能亂取!台灣有個史前聚落其實是時尚之都、六都的前世其實和你想的不一樣…等。

    歷史不只是過去發生的事情,還會與現實互動,從關鍵的時間點觀察臺灣史,可以發現臺灣島徘迴在不同的強權間,直到一百年前才漸漸有了自己的認同感。不過,書中所陳述的並不是臺灣歷史的全部,而是一把又一把鑰匙,希望藉此讓更多朋友認識臺灣的過去,面對臺灣的現在。隨著時代的改變,我們也要思考什麼樣的歷史觀點符合現在,甚至是未來的社會,以及臺灣的未來。 今天的讀書會,我們不背歷史,而是用聽故事的方式,從故事裡找出重要的歷史事件與現實生活連結,再去思辨,這每些重大歷史事件的背後,它所深藏的意涵。

    第30集
    第30集|第3季|2023

    📖 「女人一生會面臨到的三個課題」婚姻抉擇、家庭關係、生育問題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無論嫁不嫁,女人到了某個年齡,肯定會先碰見婚姻是非題;選擇YES,接下來就得經營姑嫂、婆媳關係,還有傳宗接代的問題,以及有了孩子之後,所面臨的人生重大改變。
              
             如果不婚,也不見得單身永遠快樂;感情談到某個階段可能會陷入迷惘,對逐漸老去的青春感到恐慌,深怕哪一天想結婚卻生不出孩子該怎麼辦?於是,該不該凍卵就成了大齡女子的煩惱。
             
             本集節目要透過「未來媽媽」以及「妻子 媽媽 偶爾劉中薇」這兩本書來談談『女人』的心事與煩惱,三位來賓,一位是求子求到了四十歲才如願生子、對兩性關係和親子關係很懂得經營的大學教授;一位是早婚育有兩子,婚姻路從顛簸中走來,越走越平順,也從自己的經驗中梳理出不少能成為女性議題劇本的劇作家;以及姊弟婚姻幸福,如今育有兩子的金曲歌后 羅美玲;三位女性來賓會對書中三個女人的人生有什麼樣的看法,或是會給女性觀眾們那些驚人的建議呢?!

    第29集
    第29集|第3季|2023

    📖 「歌聲,是打開這每一樁記憶的鑰匙。」
             有人用文字寫日記、有人用影像記錄生活、也有人用歌曲刻劃生命中重要的旅程;你,都用哪一種方式來鎖住記憶呢?
            【我們的歌 五年級的點唱機】這本書用歌曲紀錄了七、八O年代的大小事,裏頭有許多五年級生的青春紀事,包括愛情、友情、親情與勇氣…。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為什麼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由三毛作詞,李泰祥譜曲的橄欖樹,是當年許多出外遊子用來療癒鄉愁的民歌,你或許聽過也會唱,但你可能不知道這首歌在政治敏感的大時代下,曾經被禁唱。
           『台北的天空 有我年輕的笑容  還有我們休息和共享的角落』這首台北的天空創作於民國七十四年,那正是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當人們收入穩定有了自信之後,開始對自己居住的城市產生認同感,此時,台北的天空、鹿港小鎮..等以城市為主的歌曲,便開始風行。
          『秋蟬』、『拜訪春天』、『青春舞曲』、『向前走』…等歌曲,都誕生於七、八O年代,從歌詞意境與輕快激昂的曲風可以想見當個年代的民風,當時的社會氛圍充滿了希望、熱情與浪漫的懷想。

    本集的讀力創作要帶大家用音樂去領略所謂台灣錢淹腳目的夢想年代,
    拾回自己曾經遺落的記憶也好,或是感受上一代長輩的青春也行,
    跟著我們一起打開這本五年級歌本,一起用歌聲唱出滿滿的回憶殺。

    📖書目  我們的歌五年級的點唱機
    🖋作者  宇文正
    🖋主持人 朱國珍
    🧑🏫與談人
    宇文正 #聯合報副刊主任  #散文作家 #兒童文學
    許悔之 #有鹿出版社社長 #詩人 #手墨藝術家
    王瑞瑜 #民歌王子 #歌星證 #重提往事

    第28集
    第28集|第3季|2023

    【台灣新野菜主義-下集】

    📖 全身佈滿刺的刺蔥,連鳥也不敢在上面棲息,到底為什麼阿美族人把它視為珍寶?俗稱「鳥不踏」的刺蔥,為何唐朝詩人 王維會為它寫下一首詩?
    古代還有一習俗,每逢九月九重陽日,人們必定會將刺蔥插在頭上,以求消災解厄、闢除惡氣;一株平地人幾乎沒吃過,甚至沒看過的刺蔥,它扮演的角色竟是如此多元,想知道刺蔥還具有哪些獨到的價值嗎?

    📖 或許你讀過『詩經』、『楚辭』、『紅樓夢』等文學作品,可你知道這些書廣泛地運用了植物來敘事嗎?楚辭中有用來區分好人壞人、忠臣佞臣的各種植物,讀詩經還能從詩詞中認識強身健體的藥草花木,看紅樓夢,也能從賈寶玉居住的怡宏院中,發現古代文人堅毅不屈的「歲寒三友」…。

    📖本集從阿美族的野菜哲學深入到古代人的植物文學,就是要顛覆大家對野地植物的刻板印象,明白山林裏面有我們最原始的渴望,有食物、有藥材,也有可以做成生活用品的材料;野菜到底是草還是寶,端看人有沒有使用它們的智慧。

    📖書目 #台灣新野菜主義
    🖋作者 #吳雪月
    🖋主持人 #朱國珍

     

    第27集
    第27集|第3季|2023

     

    【台灣新野菜主義-上集】

    今天節目要和大家分享一本兼具文化、趣味且美味的植物書、《台灣新野菜主義》。這是由野菜教母之稱的「吳雪月」,他在部落採集、田調與訪談,歷時六年時間,將阿美族的豐富野菜文化精髓編寫成冊,在2021和2022年更推出阿美族語與英語的版本,期待台灣原住民的山林採集智慧能保留,在現代社會更能傳承與應用。 說到植物保存,2011年在挪威的斯瓦巴群島深山中,利用北極圈永凍土的特性,成立了「世界末日」種子銀行,存放著數以萬計的種子與珍貴文獻資料,為做為人類抵禦自然災害和可能發生災難的食糧保險庫,被譽為糧食作物的「諾亞方舟」。其實除了這座全世界最大的種子銀行,全球有超過1700座種子庫,而吳雪月老師花蓮建立原住民野菜保種田,正為野菜作物做保衛戰。在今天節目裡面我們邀請到植物專家與達人,來一起探索出野菜世界裡,有怎麼的文化依存與生活密切的關係。

  • 第26集
    第26集|第2季|2022
    第25集
    第25集|第2季|2023

    【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從高雄師大畢業後被分發到南投縣中寮鄉的爽文國中,
    切身體會了教學資源貧瘠、學生學習成效普遍不佳的偏鄉教育第一線,
    王老師一心想找機會申請調動,回到大城市,直到一場震撼全台的 921 大地震,
    他再次回到滿佈瘡痍的校園,兩位學生語帶哽咽地詢問「老師,你會不會回來?」。
    這一句話改變了他的一生,他反問自己「為什麼想當老師?」,曾經遇到過的好老師拉了他一把,
    所以他便立下志願想要成為一個可以陪伴孩子、幫助孩子甚至扭轉他們人生的老師。
    因此退伍後他選擇留下來,而這一留就是 25 年,持續致力於改變
    偏鄉教育,透過自創的 MAPS 教學法與架構多元化課程及社團,讓孩子們體驗學習的快樂,
    更引導他們走出框架、自主思考。

    🎤主持人#朱國珍 
    👨來賓#王政忠#作者
    🧑來賓#是元介#元衞覺醒#演員#金鐘獎
    👦來賓#顏少鵬#方寸文創

    第24集
    第24集|第2季|2023

    本集要談的是郭強生老師的《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相
    較於舊版的篇目,2022 年出版的版本新增了三篇新作(〈無法預知的漂泊紀
    事〉、〈愛,值得更好的回報〉以及〈月鳥花雲天——那些難忘的瓊瑤電影歌
    曲〉)與新版後記〈文學在青春轉身後〉,匯集成總共 24 篇有關文學、文學獎、前輩作家的評論與觀察,也包含作家自己對於教學、創作的所思所感,如同後記所提到的「我念茲在茲的是『文學』,而不是自己的作品。」

    第23集
    第23集|第2季|2022

    本集要介紹的是蘭天律師的著作《正義是你想的那樣嗎?》

    蘭天律師以多年來鍾情於文史藝術的底蘊,改寫真實訴訟案例,撰成一篇篇深刻、發人深省的法律故事。本作結合法學知識與文學技法㔀事,將律師執業多年的所見所聞撰寫成書,以跌宕起伏、深入淺出的故事顛覆人們對法學叢書艱澀難懂的想像,鼓勵大眾親近法律、理解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


     

    第22集
    第22集|第2季|2022
    第21集
    第21集|第2季|2022
    第20集
    第20集|第2季|2022
    第19集
    第19集|第2季|2023
    第18集
    第18集|第2季|2023
    第17集
    第17集|第2季|2022
    第16集
    第16集|第2季|2023

    本集要介紹的是在 2021 年出版的《從學校殺手到幕後推手》,作者陳金煌老師有「演藝圈鍍金師」之稱,在劇場、影視產業從業將近三十年,作者將學校畢業之後的江湖經驗集結成書,分為八堂課、二十四篇小文章,透過「校外教學課」、「資訊處理課」、「體育課」、「數學課、「夜間部的課、「神學課」、「公民道德課」、「表演藝術課」,這八堂課呈現了不僅是業界甘苦,還是生命歷練的 過程。內容囊括陳金煌老師在海外工作演出的經驗、辦活動主持遭遇的各種狀 況,還有隱藏在光鮮亮麗檯面下的種種細節等等。

    第15集
    第15集|第2季|2022

    《我願是那片海洋的魚鱗》是夏曼.藍波安回看四十年來走過的記憶,家族、傳說、祭儀、海洋孕育出的文字,與成長過程各種「現代」經驗的碰撞。身為在中心與邊陲游離的作家,每天親身在大自然、大海、部落中體驗、實踐自己的生命態度,並傳承給下一代,以文字記錄下來,如同自己伐木造船般,這是夏曼.藍波安以海洋為中心思想的文學路。

    第14集
    第14集|第2季|2022

    本集節目將介紹夏曼・藍波安於 2021 年出版的《我願是那片海洋的魚鱗》散文集。散文集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家屋」、 「召喚飛魚」,以及「海洋鱗片」,第一二部分是集結作家過去在《幼獅文藝》連載的專欄文章,還有過去刊登過的小品文,第三部分則多是發表在網路上的短篇文章,如此集結成屬於作家星球的真摯散文。

  • 第13集
    第13集|第1季|2022

    本集要談論的主題是賴祥蔚教授在 2021 年出版的《穿越臺灣趣歷史:從猛獁象到斯卡羅,考古最在地的臺灣史》,全書分為五輯,透過九十七則小故事, 從史前時代到當代臺灣,作者透過大量的史料以及前人研究成果,為臺灣豐富的歷史寫下一篇篇精彩的小故事。

    第12集
    第12集|第1季|2023

    《準台北人》是作者努力撈取記憶,想要回溯父親母親的來時路。 榮民身分的父親,雖然與爸爸不熟悉,但也依稀拼湊出父親的來台的經歷。 媽媽印尼華僑,靠著被人質疑是不是台灣人的口音,落葉生根在台灣。 自己的”新二代”身份。 三重的地理位置,因自己的生活環境,開始思考出自己是哪裡人? 主持人與來賓,藉由作者自述家庭生活時,討論”我是哪裡人”尋找自我認同、 族群認同,以及因不同的身份面臨的事。

    第11集
    第11集|第1季|2023

    本集節目要討論的是海德薇在鏡文學平台上連載的奇幻小說《妳是女巫,我是乩童》, 從這部作品可以窺見海德薇獨特的創作風格,不只具強大歷史田調經驗,擅長以寫實筆 法細膩描繪職人故事,又能結合神明信仰、民間靈異傳說、夏威夷原住民的泛靈信仰等 等元素,交融構成一部充滿奇幻色彩的成長冒險故事。

    第10集
    第10集|第1季|2022

    本集節目要討論的是太魯閣族作家 Apyang Imiq(程廷)的散文集《我長在 打開的樹洞》,本書榮獲國藝會創作補助,書寫原住民青年返鄉重拾部落傳統技藝的心路歷程,也為他的家鄉花蓮支亞干部落留下土地記憶,內容更涵蓋 Apyang 的自我認同與追尋之路,例如,他向父母與族人出櫃後的心境,以及面對部落傳 統文化與性別規範時的衝突困境。

    第9集
    第9集|第1季|2022

    本集要分享的書目是馬翊航作家的《山地話/珊蒂化》。 

    作者馬翊航在後記中提到「寫作畢竟有其務實與實務的一面。 寫《山地話/珊蒂化》的三年間,我回池上,建和,初鹿。也去卡拉 OK, 也參與家庭祭祖。路過想寫的幾座橋,池上大橋,黑髮橋,不老橋。一旦經過或 經歷那些地方,也要維持一定的警醒與驚醒——這是一頭間諜翊航。」

    書中寫自 己、寫家人、寫部落,也寫原住民的處境,以自身的經驗出發,藉由自己的童年, 身邊家人的經驗,作家認識到原住民的歌聲、歷史,以及亡失掉的認同,當然還 有他人對於我族文化的「待補課」,因此馬翊航也說這本書是寫給家人與族人的。

     值得注意的是,當作家思考到他者的目光是如何看待原住民時,那是實際被觀看 的身體,也是自身經沉澱之後,具備動能且成為「珊蒂化」的身體。身為原住民 且又保持一定的距離觀察、認識與理解原住民的書寫位置,作家說自己如同間諜 (公視動物節目的梗),身在內卻也在外,編織出如張亦絢在推薦序所說「多元 就是:不只要『多元』——還要『多多元』。」的精彩散文集。
     

    第8集
    第8集|第1季|2022

    主動探究族群文化,並以文字深刻記錄走過的路線、部落名、河流,以及山中的故 事。 關注原住民族議題,以民族學科田野調查、歷史敘事,記錄族群文化以及祖先的歷史。

    記錄布農族人——拉庫拉庫溪流域的人文歷史,寫出這塊土地,不一樣的人、事、物。讓更 多人看見高山協作、高山嚮導、巡山員等高山相關職業不為人知的故事。

    第7集
    第7集|第1季|2022

    本集節目要談馬欣的《邊緣人手記:寫給在喧囂中仍孤獨的我們》,從「家」的記憶寫起,馬欣透過如影像般極其形象化的文字書寫種種幽微的感受,彷 彿就像是進入一格格影片當中,體會關於馬欣的「家」、「家人(尤其是父親)」、「學校」、「女性 (母親)」以及「社會中心與邊緣」,最後再次回到「電影」的經驗。

    第6集
    第6集|第1季|2022

    棒球運動在臺灣又被稱為國球,在70年代紅葉少棒的故事
    改編成為影視作品之後,成為了勵志經典。
    再加上科技的進步,從廣播到電視,
    螢光幕裡的球賽,也讓棒球運動走入了家庭。

    臺灣棒球一百年,記錄了完整的臺灣棒球史,
    特別是在關鍵時候的逆轉勝奇蹟,
    更是球員們永不放棄的,意志力以及毅力的展現。

    在今天節目裡面,
    我們邀請到作者、學者、專家以及運動員,
    繼續來和大家分享的就是,
    從70、80年代到現在的臺灣棒球故事。

    第5集
    第5集|第1季|2022

    棒球,一項在台灣歷史悠久,且對台灣人民影響深遠的運動,回顧自日治時期由日本 人將棒球引至台灣的起源,講述台人態度自一開始的不屑一顧,到後來蔚為風潮,甚至成為 台灣歷史上蓬勃發展的運動之一,本書道盡這一百多年來棒球在台的發展歷史。

    第4集
    第4集|第1季|2022

    《做工的人》是作者林立青擔任建築監工十餘年間完成的散文集作品。內容紀錄了他站 在工地第一線所目睹的底層勞工苦境。除了講述勞工們的故事,同時也告訴讀者們工地環境的 惡劣,勞工身上背負的傷痕,以及女性群像、婚姻狀況、休閒活動和飲酒文化。 該書於 2020 年改編為電視劇及播出後即創佳績,成為熱門話題,全劇觀看次數超過百萬次。

    第3集
    第3集|第1季|2023

    本集節目要討論白先勇的經典小說《孽子》。作為台灣現代主義的作品之一,《孽子》的地位不但是在小說技法以及藝術呈現是經典,尤其在禁忌的年代能夠觸及不被看見的同志議題,使得其重要性更為凸顯。

    第2集
    第2集|第1季|2023

    本集要討論的是唐福睿的八尺門的辯護人。

    講述來自三個族群的三位陌生人,同為一個不能發聲的異鄉客死刑犯請命,直球對決廢死議題 。
    故事從阿美族籍的 佟寶駒經歷父親佟守中意外殺死船長開始 ,從此家裡陷入低迷的狀態,父親坐牢,母親也因過勞而死,佟寶駒因此下定決心一定要離開部落, 走出自己的人生。多年後, 佟寶駒受法院指派成為海濱命案的二審公設辯護人 被告是一名印尼籍漁工,被控謀殺船長一家人,一審被判死刑。

    隨著訴訟進行,眾人的慾望與感情也開始碰撞衝突....

    第1集
    第1集|第1季|2023

    在今天的節目裡,我們要分享的這本書,就有著濃濃的魔幻寫實風格,那就是《天橋上的魔術師》。 這部以八○年代台北地標物「中華商場」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集,透過一個神奇的魔術師串連十個故事,以不同主人翁的回憶追溯成長經驗。我們從書名有「魔術師」這三個字應該就可以感覺到一種奇幻與神秘,天橋又是一種連結兩個場域的媒介,彷彿隱喻著人生變化有時是無法言喻,你只能經歷,不能逃過。

    在今天《讀力創作》的節目裡,我們邀請到改編小說文本為電視劇的金鐘獎導 演楊雅喆;在數位資訊、文學與傳播跨領域研究學者,臺師大文學院副院長須 文蔚;以及出版業資深總編輯曾文娟。他們也將從各自的文學角度,和大家分 享《天橋上的魔術師》所帶給他們的世界觀

預告
劇照
相關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