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a跟土地學做飯

2023 | 普遍級 |  生活休閒

全新一季
十三個不同背景的美食旅人
十三個不同部落的傳統食材
跟著食物去旅行
尋找不能遺忘的老味道
 

  • 『西拉雅的祖傳蝦醬//泰國廚師也愛這一味』
    第26集|第二季|2023

    【在地風土的滋味 檳榔清雞湯】
    當檳榔不再和石灰混在一起,它,還有沒有讓人愛不釋口的魅力?Of Course!只要懂得運用這片土地所滋養的萬物,檳榔,它就可以脫去風塵味,找回自己!在許多部落,檳榔果實是夏日入菜的最佳食材,因為它纖維裡的營養素,能消暑解熱,而深植在它身體裡的獨特草香,還能形塑出料理的獨家風味...

    【憨吉Mai 是用來和往事乾杯的媽媽味】
    有一種供品,可以引起人的鄉愁,而且這份惆悵還有好多個層次,像是祭典時的熱鬧氣氛讓人餘興未盡,或是媽媽在廚房忙進忙出的浮光掠影,還有那從炊飯木桶飄出的縷縷炊煙,以及那還沒來得及上供桌就被偷吃一口的甘甜...料理,可以是鄉愁,只要那味道沒有消失,料理,其實也可以解鄉愁....
    長糯米浸泡一夜之後,加入刨好的地瓜籤,一起放進西拉雅族傳統的木甑裡炊煮,30分鐘過後,一道百年傳統料理 Mai,繼續飄香…。
    從材料、調味到做法都走極簡風的Mai,其實是西拉雅族祭典時的供品,
    由於它剛出爐時的香氣太逼人,金黃發亮的地瓜籤太迷人,往往還沒端上供桌,就被躲在一旁的孩子給偷吃了好幾口,所以,它不僅是用來緬懷祖先的供品,還是西拉雅族人用來回憶童年的甜品。

    【一道傳統料理憨吉Mai 讓泰國美女廚師在他鄉找到歸屬感 】
    食物,也能連結人與人之間的味覺情感,那怕是來自不同國度的異鄉人…。

    本集來賓是從泰國嫁到台灣來得的曉詩,雖然曉詩在台灣生活已經超過20年,儘管已把台灣當作第二個家鄉,但難免會有思念故鄉的時候;那種對故鄉的思念,不是說你走進一間賣著故鄉商品的雜貨鋪就能找到;那是透過人所傳遞出的、一種具有溫度的情感,就好比料理,真正為它注入靈魂的是掌廚的人,放進食物中的不只有技法,還有生活經驗累積來的情感底蘊,那味道不是隨意就能復刻的...
    位於台南的吉貝耍部落,自古以來,有著和南洋雷同的飲食文化,或者,那不應該稱為南洋風,而是道道地地的西拉雅日常,就因為是日常,沒有矯情浮誇的點綴,才會讓泰國來的曉詩在這裡找到歸屬感。

    【當泰國美女廚師遇見『西拉雅蝦醬』】
    說到蝦醬,大家想到的一定不會是台灣料理!可,偏偏早在百年前,在寶島這塊土地上有支民族會做蝦醬,他們的蝦醬作法和南洋大大的不一樣 ,這裡沒有大卸八塊的殘忍手段,而且是現撈上岸直接入甕醃好醃滿,絕對不會有大體腐敗的問題;最重要的是,當它從固體轉變成液體之後,地位立馬從單一口味的菜餚,晉升為所有料理拿來化腐朽為神奇的調味料!有多神奇?曉詩帶來泰國蝦醬PK 西拉雅蝦醬,看看到底是西拉雅的蝦醬蝦味鮮,還是泰國的蝦醬更讓人夢縈魂牽!! 

    【不能加糖的小米故事//花蓮 清水部落 】
    第25集|第二季|2023

    飲食的禁忌不少,
    But~你聽過吃粽子時不能沾到糖的嗎?
    這不能沾糖的禁忌背後,
    有個既現實又心酸的故事;
    而這個老祖先立下的家規,
    花蓮清水部落的布農族人恪守至今,
    想聽這不能加糖的小米故事嗎?

    【女兒的娘家味//小米好吃的秘密 】
    第24集|第二季|2023

    本集來賓: 大久保麻梨子  日本  演員   主持人    
    本集目的地: 花蓮  馬遠部落   布農族
    本集食材: 花生Bainu  龍爪稷Salaz   龍爪稷粉 Salaz tantan  山萵苣 Samag  山蘇Kanciahcia  山羌肉     南瓜  
    本集烹調方式: 漬  烤  煎  蒸煮
    本集料理: 南瓜湯  花生粉麻糬  布農小米粥 inisul  燻烤山羌肉   山羌排骨綠豆湯  Sama湯


    馬遠部落,位於花蓮萬榮鄉內的布農族部落屬於丹社群,在馬遠部落中有一棵傳說中的百年榕樹,過去曾經是祖先們從南投遷移到花蓮時的居住地,現在成為了守護馬遠部落族人的靈氣之地,在這族人們舉辦了名為「森林杵音餐桌」的盛大饗宴。搭配使用馬遠部落在地食材,從山上的野菜至煙燻的部落烤肉,讓一份又一份地料理,成為餐桌甚至與整個自然融為一體的與土地做飯精神。


    過去由於交通不方便,許多嫁到外面部落的女兒們,或是到部落探望親友的族人,經常都需要跋山涉水、費盡千辛萬苦才能抵達部落,因此為了招待回部落的女兒們、親友們,馬遠部落的布農族人,總是會殺雞、準備燻烤山羌肉等,搭配上好吃的小米飯、SAMA 湯一起享用,回程時還會抓一隻雞,讓客人帶回去,以表示最有誠意的待客之道。

    【被檳榔耽誤的荖葉青醬//進擊的部落料理 】
    第23集|第二季|2023

    本集來賓👨‍🍳: 佛瑞德 Fred  台灣  美食家  料理家  旅遊家   KOL   @ChefgodFred 
    本集目的地🏍️: 台東  建和部落  射馬干部落  卑南族
    本集食材🍖: 荖葉  黃荊 sangliw  血桐葉  假酸漿葉 labilru  味噌  麻油  小米  白米  藤心
    本集烹調方式🔥: 漬  烤  煎  蒸煮 
    本集料理🍽️: 荖葉青醬  青醬奶酥麵包  青醬法式長棍  血桐粿tinulre’eva  月桃粿 pinalupuk    糯米阿粨  黃荊紅茶  部落草地便當  味噌醃肉 silaw  卑南小米粥 trinapa ( 月子餐)  烤藤心

    【檳榔 其實和你想的不一樣】🙅‍♀️🙅‍♂️
    提起檳榔,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我們今天要端上桌的不是檳榔,而是被檳榔糾纏了數十年的『荖葉』;一般檳榔攤所販售的菁仔、包葉、雙子星等,多數是以檳榔子包夾荖花、荖葉、石灰製成的;而檳榔長期帶來的致癌印象,也連帶影響了其他食材,讓原本一身是寶的『荖葉』頂著莫須有的汙名,如今荖葉想華麗轉身,以料理之名改變人們對它的偏見,寫下一頁荖葉的專屬定位。

    根據研究,在檳榔與相關的各種配料之中,荖葉是其中唯一不會致癌的成分(導致口腔癌的成分主要是檳榔子、 荖花、石灰);而荖葉本身其實具有提神、抗氧化、祛痰、鎮痛等保健元素,馬來西亞、印尼等國早已將荖葉運用在醫療、飲食和民俗,而台灣也有原住民將荖葉視為傳統祭儀上的重要象徵,例如葛瑪蘭族的巫師在占卜時,會將荖葉做為祭品、阿美族人進行驅病儀式的時候,巫師會把病人的靈魂召喚到荖葉上;古今中外各種層面的運用證明了荖葉的價值。

    【曾是台東農民起家養家的經濟支柱】🏘️
    身為台灣荖葉最大產區的台東,種植面積約一千六百多公頃,佔全台80%以上,可說是東部農民養家糊口的經濟支柱,還有不少農民靠荖葉買了房子;然而隨著吃檳榔的人口逐年減少,荖葉市場也隨著萎縮,農民擔心這個養了好幾代人的經濟支柱會垮台,於是集思廣益,為老業加把勁,為荖葉找生機;荖葉也因禍得福,得到一個轉身的最佳時機,做回自己。

    【用一個便當養活一個部落!翻轉荖葉 獨一無二的部落便當】🧑‍🍼
    甩開檳榔後,荖葉到底能做甚麼?生吃葉片,那太辣太嗆;清炒成菜餚,那味道單調,口感也不算好;為了翻轉荖葉形象,台東有一群青壯年集結起來,運用當地食材研發出台灣第一個部落風味便當;他們把洛神花和白蘿蔔送做堆,醃漬出既具美觀又爽口下飯的洛神蘿蔔; 他們翻找歷史,引用了日本人留在射馬干部落的味噌飲食習慣,成就了一道台日混搭版的味噌鹹豬肉;他們把荖葉搗成泥,添入富有蛋白質的堅果,創作出營養與美味兼具的百搭青醬,解決了葉片遇熱過度會變黃、放久了會變黑的缺點,還能當伴手禮,代表射馬干部落到各地去打響知名度;荖葉,如今已經不再只是檳榔的配角。

    【連檳榔都不會吃的主廚佛瑞德 會如何幫荖葉變身?】🤔
    此趟旅程的美食旅人-佛瑞德 ,繼上次和花蓮豐富部落的阿美族人學習原住民料理後,勾起了他的部落料理魂;這次他一聽說包檳榔的荖葉不但無害還可以入菜,他半信半疑又滿心期待,畢竟本身也是廚師的他,可不是被唬大的,有沒有做成料理的條件,他好歹應該還分辨得出來!
    But, 旅程的一開始,佛瑞德居然就秀出了底牌,在表演吃檳榔時,立馬被抓包,原來他根本不懂得檳榔怎麼吃,檳榔連蒂頭整顆送進嘴裡猛嚼,就像吃花生沒有去殼般搞笑;不懂檳榔還不打緊,但進了荖葉園,大家忙著採集葉片,他卻沉浸在自己的歌聲中而無法自拔,還以為會有掌聲響起,沒想到反而被部落人安慰,歌聲不好,幸好還有個廚藝在~
     

    【森林裡的食尚玩咖-有學問的食草族/苗栗 瓦祿部落 】
    第22集|第二季|2023

    本集來賓:#湯姆 #加拿大 #旅遊作家  
    本集目的地:#苗栗 #瓦祿部落 #南賽夏
    本集食材:#苦花魚 #山豬肉 #排骨 #馬告 #酸藤 #腎蕨 #白米飯 #鹽巴 
    本集烹調方式:#燒烤 #竹筒燜燒 #醃漬
    本集料理:#馬告腎蕨排骨湯  # 烤山肉 #賽夏族醃生肉 ‘inomas  #賽夏族醃生魚 
     
    【台灣就有可以吃的森林】 
    近年來,地球暖化、糧食短缺,世界各國開始規劃在都市裡建構食物森林;已經有厄瓜多的廚師在森林裡蓋了餐廳,提倡無菜單料理,菜色全由大自然決定,廚房的儲藏室就在外面,森林有什麼材料就做什麼料理;也有現代化城市在鋼筋水泥的都市中想反璞歸真,把植物種回來,建造可以吃的森林;仔細想想,其實「可以吃的森林」在台灣一直是存在的,有不少原住民部落的飲食就是取自山海森林,他們的生活作息是跟著土地同步呼吸。


    今天ila 跟土地學做飯要帶大家去的地方就是世代生活在森林裡的草食民族-賽夏族,都市人日常所擔心的「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到了這裡全濃縮成一件事,那就是往森林去..。


    【多功能魚藤  天然麻醉劑 清潔劑  殺蟲劑  】🐍 
    全世界三十多萬種植物當中,有毒的植物大約兩千種,光台灣就佔了一千種左右;而魚藤是豆科藤本下的一個屬,魚藤屬涵蓋七十多種,它最致命的毒性就在根部的魚藤酮;但,台灣兩千三百萬人當中,能夠辨別出那些植物有毒或沒有毒,恐怕不到兩百三十個人;整片森林望去,每種植物的葉子都長得一模模一樣樣,要能從中辨識出差異,以及善用它們,也只有世代與山林為伍的賽夏人辦得到。

    將魚藤根部用石頭搗碎,直到流出白色汁液後用桶子收集起來到一定的量時,再順著水流方向倒入河水中,當魚碰到魚藤的液體時,會呈現短暫的麻痺、昏迷,就像喝醉一樣,這時候,就是最佳的「撿屍」時機啦!

    如果不想浪費,魚藤的葉子也能拿來做為清潔劑,葉片用手搓一搓,不久後便會起泡,摩擦的手部也會逐漸變白變乾淨;再勤儉一點,就把魚藤帶回家,然後上網谷哥一下,網間有千百種植物性殺蟲劑製作秘方哦!

    【野外求生必懂秘技. 生津解渴全靠它們倆】🥂
    電影《侏儸紀公園》裡有句經典台詞:「Life finds a way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這句話如果用在野外求生時,那麼,蕨類便是生命尋找出路的最佳利器。

    全世界的蕨類植物分成39科,台灣就佔了34科,把台灣為「蕨類之島」一點也不為過;而求生首重水分補給,若遇到口渴,身上又沒水時,趕快到陰涼處尋找腎蕨,然後整株拔起 , 就會發現地下莖上面有一顆顆毛茸茸的球莖,那就是你的救命錦囊,也就是腎蕨的儲水囊;將外皮擦拭乾淨後外觀像白葡萄般可口,放入嘴裡咀嚼,卻又有蘋果的口感,最重要的是,它含有清涼甘甜的汁液可以解你的渴!

    另外,還有酸藤,一種葉子具酸味的藤本植物,花盛開時,就像披上一件薄薄的粉色嫁衣,但,路邊的野花不要亂採!我們要採的是「葉子」,它的葉子具有明顯的酸味,放進嘴巴裡咀嚼,有生津的效果,感覺就像吃酸梅,其實,吃的只是葉子哦!

    【搭肩拜師是傳統禮儀、交換香菸是獵場規矩】
    瓦祿部落的賽夏人是個不吝嗇、好分享的民族,只不過有些傳統禮俗得先弄清楚;無論是上山下水前都必須準備肉串、米飯和米酒祭拜山神,和自然界拜個碼頭;如果要跨越獵區也得和該獵區的主人交換點燃後的香菸,彼此向對方的祖靈打招呼,以免被戲弄;另外,如果你想和賽夏人學打獵、學廚藝或其他技藝,那就得先來個拜師禮;在這裡拜師不需要三跪九叩,只要用手掌搭在職人的肩膀上,然後表明來意,透過肢體的接觸,對方便能感受到要來拜師的人是真心誠意或是虛情假意了。


    【美食旅人羅湯姆 走進瓦祿部落 以為回到加拿大小時候】
     本次來賓是曾經擔任過不少知名旅遊節目主持人的羅湯姆,在加拿大鄉下長大的他,和祖父母也有不少野外採集的經驗,這次來到瓦祿部落,從烤魚的竹籤、裝菜的竹筒、烤肉的網架、水杯、碗盤到料理,全部DIY,所有材料都來自同一片森林;「從無到有」對一般旅人來說或許是野外求生,但是對賽夏人來說是只是日常,這般的日常不只讓外國旅人驚呼連連,甚至非常嚮往;這樣,我們何需刻意打造出可以吃的人工森林呢?森林,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只是沒有用心去了解。

     

     

    【生冷不忌的海洋民族/噶瑪蘭】
    第21集|第二季|2023

    【小刀、淡水和鹽巴 就能當海男海女】 
    噶瑪蘭族是除了蘭嶼達悟族之外,會製作獨木舟出海的原住民族;他們還是少懂得利用海水來製鹽的族群。數千年來依水而居的習慣讓噶瑪蘭族發展出一套獨特的海洋文化,要說他們是海洋子民嗎?把海洋比喻成是噶瑪蘭族的家,或許會更貼切。
    本著親水的天性,不論是取自河流或海裡,生食、拌鹽或醃漬,噶瑪蘭人都能食用,螃蟹、石鱉、笠螺、蠑螺、海膽、鹿角菜、溪蝦以及飛魚、鬼頭刀……等豐富的海味都是噶瑪蘭人的日常料理,而且不用花錢買,只要帶一把小刀、鹽巴和水往海邊去,小刀用來尋寶,鹽巴和水則是用來清洗和調味,只要這三樣加上靠海吃海的本能,絕對能就地吃飽,還打包帶回一家人的食材哩。

    【食物只有「可以吃」和「不可以吃」】
    噶瑪蘭族自稱是很愛吃也很敢吃的民族,他們生活的區域靠山也面海,山產他們喜歡吃、河產海產他們更喜歡吃;山海之間,只要海邊會游的、土裡能長的,對噶瑪蘭族來說全都是可以吃的,在這裡,食物只分兩種,那就是『可以吃』和『不可以吃』,不只什麼都敢吃,就連吃法也很特別,生吃幾乎占了三分之二的料理,而生吃也只分兩種,一種是當海鮮還活跳跳時,簡單去一下魚鱗內臟,就直接泡到鹽巴辣椒水裡,然後搭配老酒,從魚頭開始啃起,這是屬於『懶惰吃法』;而所謂的『勤快吃法』就是將魚肉切一切,然後泡鹽巴辣椒水;懶惰和勤快之間幾乎沒有差別,都缺不了「鹽巴辣椒水」。
     
    【鹽巴辣椒水+生食 = 噶瑪蘭飲食文化】 
    日本人吃生魚片,沾的是芥末醬油,而噶瑪蘭族沾的是『鹽巴辣椒水』,而且不只吃魚要沾,連其他海鮮肉類或植物,只要是生食,全都少不了鹽巴辣椒水;將海鮮處理之後,泡在鹽巴辣椒水中,不做任何烹調,直接生吃,而泡過的鹽巴辣椒水還能拿來喝;一般人可能會覺得那泡過生肉的水有腥味,然而,那卻是噶瑪蘭人世世代代奉為圭臬的究極美味。
    噶瑪蘭人對生食的究極還運用在涼拌料理,例如空心菜不用燙,只需要把它揉到出水,然後再拌入鹽巴辣椒水,菜便會自然產生黏液,鹹鹹辣辣咕溜咕;這一味,可以說是噶瑪蘭人的獨家家常菜。

    【老美旅人賈斯汀 從果園一路吃進海裡  通通都是不加熱料理】
     本次來賓是首位拿到阿美族語認證的歪國人賈斯汀,自認對原民文化已經熟門熟路的他,來到了花蓮新社部落時卻慚愧地說,他一直以為這是阿美族的地盤,沒想到出來迎接他的卻是噶瑪蘭人;還有熱愛吃香蕉的他,在新社香蕉園卻是看得到吃不到香蕉,只能生啃香蕉心解解饞;這香蕉在新社部落到底有何作用?為什麼不能吃只能看?

    沒吃到香蕉,幸好還有一整個潮間帶的海產可以進食,在新社部落,想吃多少海鮮都沒問題,只不過得自己下海取,能不能吃飽就憑個人實力;賈斯汀找來兩位海男和一位海女,準備來一場太平洋尋寶之旅;賈斯汀會在大家的教學之下,成為拿到噶瑪蘭族海男認證的第一位歪國人嗎?而賈斯汀的腸胃是否捱得住噶瑪蘭族那生冷不忌的飲食習慣呢?

    8/19 (六) 晚上九點, 愛玩又愛吃的美國旅人 賈斯汀,將用他的腸胃,先為大家開箱新社噶瑪蘭族的特殊美味。

    【小林人的療傷料理~望鄉的滋味】
    第20集|第二季|2023

    【5884朵向日葵  遠渡重洋的祝福 】 🌻🌻🌻🌻🌻
    小林,日文發音 Kobayashi,中文音似5884。
    在小林村遭遇前所未有的災變之後,日本送給小林村5884朵向日葵,
    祝福小林村人能如同向日葵般堅毅,挺直腰桿永遠迎向陽光。
    旅居台灣十多年的田中千繪,未曾到過小林村,
    對這裡的印象也僅止於新聞報導;
    這次跟著節目一同前進重建後的小林村,
    是為了認識居住在小林村裡的大武壠族文化,
    也想知道這個和家鄉日本有著深厚情緣的村落,一切可好?

    【別人的父親節 小林人的88劫】💔💔💔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帶來的連續豪大雨,
    沖毀了高雄甲仙小林村,帶走四百多條生命!
    這一天,是88節,原本溫馨的日子卻在一夕之間變了調,
    大雨不止沖走小林人的家,也一併把快樂的父親節沖進了回憶;
    對倖存下來的小林村人來說,它就像一道癒合不了的傷疤,
    每年到了這一天,傷疤會隱隱作痛地提醒,
    儘管老家消失了、人走散了,但有些東西還在,
    比如說,家的味道...。

    2009之後,這是小林人的第14個父親節,
    當年的年輕人,如今已成為人父,有了屬於自己的父親節,
    曾經失去的,在多年拼湊下,也已逐漸建構出原來的小林,
    如今,小林人到了父親節不再只有悲傷與緬懷,
    他們很忙,忙著讓老家的料理重新飄香,
    讓仍漂泊在外的小林人能看見家的方向。

    【風災帶不走的家常味道--小林柴燒年糕】🥧
    每逢過年,小林村裡的男人便負責到山上砍柴,
    女人忙著磨米、炊粿,而小孩子則是在一旁幫忙添柴火、跑跑腿,
    從浸泡糯米、磨米、鎮壓出水、拌料到蒸炊,
    大約要花上兩天時間以及一家老小的人力
    才能完成這道『小林柴燒年糕』,
    正因為是大家一起做出來的料理,
    所以那股『家』的味道才會如此濃郁,
    儘管物換星移,依然能夠深刻在家人的腦海裡。
    雖然小林村不見了,祖傳的石磨或大灶也跟著消失,
    然而,小林人依循記憶中的味道,復刻老一輩人的做法,
    完全手工製造;光是要把黑糖融進糯米糰裡,
    就是一項大工程,必須來回不停搓揉拉扯直到看不見糖粉;
    家常料理沒有食譜,它的材料與做法無法算計,只能用心去感受。
     
    【大武瓏族的獨家水果吃法】😱
    吃水果,你會沾醬嗎?或是甘草粉、梅子粉?
    有人吃草莓會沾煉乳、有人吃番茄會沾醬油膏加生薑、
    有人吃蓮霧會沾蒜頭加醬油,還有人吃水果一定要沾鹽巴,
    據說,鹽巴更能夠帶出水果的清甜;
    但,以上這些對大武瓏族人來說仍然太單調,
    他們追求的水果口味是又嗆又辣的刺激感,
    蒜頭、辣椒、醬油,是吃水果的標配,
    這是祖字輩流傳下來的飲食習慣,
    傳著傳著就成了大武瓏人戒不掉的『口味』,
    不知道這口味合不合在台灣生活了15年的田中千繪呢?

    【小林人的飛機泡麵  田中千繪為您開箱試吃 】🍜
     世居在易有風災之地的小林村,面對風雨所帶來的生活問題,
    他們已經把它轉化成文化與樂趣;
    過去,一遇颱風就停電,家家戶戶無法開火,三餐只好通通都泡麵;
    然而只吃泡麵太單調,颱風天不能出門已經夠掃興,
    總不能再對不起自己的肚皮,於是,小林人發揮創意,
    在泡麵搞飛機 ;這個搞飛機可不是胡搞瞎搞,
    而是在麵裡頭加入一種叫做飛機菜的玩意,
    他們說,這個菜和泡麵的組合就像豆漿油條缺一不可,
    而且,泡麵還指名一定要排骨雞哩!
    到底,這個飛機泡麵是救急美味還是會讓人感覺掃到颱風尾,
    就讓千繪來為大家泡一碗試試!

    走過巴巴風災的小林村,如今蛻變成什麼樣子?
    倖存的小林村人又是如何復刻重建被淹沒的家園?
    而大武壠族又有哪些有趣的文化?

    【Ina的料理之路~她們的媽媽味/屏東瑪家來義 排灣族】
    第19集|第二季|2023

    【走到哪都無法遺忘的味道】
    有種美味,來自於記憶,它可能無法復刻,卻一輩子無法忘記! 建和部落
    在你的口袋清單哩,有沒有這樣的味道呢?
    在屏東來義、瑪家的排灣族部落,就有這麼一款當地限定的『媽媽味』;它只用在地泥土長大的食材,和祖傳媽媽們相傳的口訣,就足夠養兒育女到長大成人,甚至還成為北漂兒女最思念的家鄉味。
    樹豆、地瓜、山芋頭,這三種平凡的食材,是如何組合出讓屏東排灣族兒女回味無窮的家常料理呢?


    【Ina揍出來的djinukul  不打不成菜】
    其中有趣的是被命名為「djinukul」的這道料理,在排灣族語裡,「djinukul」指的就是「被揍、挨打」,據說這道料理就是要使力打才會好吃;做的人療癒了身心,吃的人 也療癒了口慾,可說是一道人人盡興的開心料理。


    【北漂游子返鄉追尋的搖搖飯   部落Ina卻說食不下嚥】
    「搖搖飯」,在做這道料理時,會因為攪拌鍋子而產生振動,所以取名為「搖搖」。運用當地當令食材,再加入芋頭粉、南瓜或小米所熬煮,可說是部落裡最普遍的家常料理,也代表著家的味道,因為挨家挨戶放入的食材不同,調味也會隨著Ina而有所差異;然而雖說是家的味道,咱們來義排灣族Ina卻說:『她小時候最討厭吃這道菜了!』難道,是這位Ina的媽媽手藝不佳,又或者是她的家庭有什麼難言的過去?


    【豆中之王 解饞又解鄉愁】
    樹豆,曾經被稱為『窮人的肉』,顧名思義,它的蛋白質含量豐富,營養價值高,但有多少人見過樹豆、吃過樹豆呢?樹豆是迪的確確長在樹上的木豆屬,與一般煮豆漿的黑豆(大豆屬),是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植物哦!
    東南亞地區會拿樹豆代替大豆來製作豆腐,緬甸則是將它作為麵條的材料,而咱們台灣部落原住民更是把樹豆運用得淋漓盡致;樹豆可以是小孩的零嘴、部落媽媽做菜的良伴、勇士們補充能量的精力湯、長輩補中益氣的能量飲;樹豆料理就和搖搖飯一樣,也代表著家的味道,看似簡單的組合,排骨、樹豆和薑片,卻能煮出他家、你家和我家截然不同的湯頭風味~


    【阿美族媳婦看排灣族媽媽的料理手路】
    本集來賓是遠從海外嫁到阿美族部落的香港藝術家-葉海地,十年前,為了融入阿美族與山海共存的飲食文化,她拋棄都市人的下廚哲學,捲起褲管,跟著阿美族依娜們學習野菜採集,也隨著丈夫走進潮間帶撿拾天然的食材;現在的海地不但已經適應海邊的部落生活,更在當媽媽之後,那份想為孩子做健康料理的母性也越來越濃;她也想和部落媽媽們一樣,創造她和孩子之間專屬的媽媽味,就像她的藝術創作,有自己的風格與情感;於是,她選擇來到山區的排灣族部落,要向Ina們學習料理的智慧,體驗台灣多元族群的飲食文化。


    ila ...一起到屏東瑪家和來義,用味蕾感受排灣族的媽媽味。

    【『斯卡羅主廚帶路~山與海的美食協奏曲』 恆春半島 旭海部落】
    第16集|第二季|2023

    【多元族群混出旭海獨家部落風情】
    全台灣的七百多個部落,幾乎是一個部落一種族群,最多兩個族群混居,然而,旭海部落卻獨樹一格,不僅有原住民族阿美、排灣、卑南和斯卡羅族,甚至還有客家人與閩南人,在登記的四百多名人口當中,就涵蓋了五六種不同語言的族群;歷年來,各自的生活習慣與飲食文化已譜出協調有共鳴的風土民情;所以,如果你問:旭海部落到底屬於哪一種族群文化?答案應該是『旭海風情』吧!

    【一部斯卡羅人打開迷你世界村的神秘面紗】
    兩年多前,一部史詩級台劇《斯卡羅》的播出引起熱議,不少人紛紛關注這個課本鮮少提到的族群故事;從恆春往東北,沿著26號公路而行,就會來到旭海部落。
    旭海部落位於恆春半島北端,是個依山面海的漁村型部落,也是屏東唯一靠海的部落。最初的開發是由恆春半島斯卡羅族人,北移來這裡開墾定居而形成一個聚落。後來陸續有恆春阿美族人、排灣族、平埔族及閩南、客家等族群來此地開墾,最後形成了一個族群多元及融合的聚落。如同《斯卡羅》劇中看到的,不同族群彼此能用對方母語溝通,如今在旭海依然保有同樣的生活模式;旭海,像極了一個迷你世界村。

    【 背山面海的地理位置 掌握了絕佳的飲食條件】
    有擅長捕魚的阿美族、有專精打獵的泰雅族,鮮少聽到能夠同時山海豐收的部落,然而旭海人就是可以上山下海,他們的料理總是能夠海陸雙全;125年前開墾的旭海部落,耆老幫它取了個原住民的名字,叫做Macaran,意思是指水量豐沛的沼澤地,表示這裡是適合開墾、種植水稻與生活的地方;而因黑潮流經,牡丹灣海域漁產豐富,龍蝦、魟魚為最大宗,飛魚季時也能捕獲飛魚;有趣的是,聽說在早年科技不發達的年代,漁民都是透過觀察雲飄動的速度來決定是否出海,雲飄得越快越不適合出船。

     【海小米是米還是海鮮?苦螺的內臟是黃還是屎?為何旭海人指名要吃它?】
    旭海海裡的礁石上,附著著一種名為海小米的東西,一般的觀光客走過踩過可能會放過,然而當主
    廚十多年的斯卡羅族人瑪邵,卻把它撿起來當寶!據說它的新鮮度媲美日本沙西米,它的味道可比
    那阿里山的哇沙米,而且出現的週期不長、保存期限只有兩天!!它既不是米,也不是魚蝦蟹蚌,
    那它到底是啥米東西?

    說起螺肉,你可能不覺得稀奇,但若提到它內臟裡頭那條長長又綠綠的玩意,應該就不陌生了吧!
    有人說它是螺的便便,有人說它是螺尚未消化完的食物,也有人說它就是螺的五臟六腑,總之說法
    眾說紛紜,無論它是便便、卵或是黃,它的『苦』味應該沒有多少人會喜歡;不過旭海人卻對它的
    苦味情有獨鍾,指名要用它來煮湯,還說只要喝過保證上癮!到底是這螺的內臟的毒教人上癮,還
    是旭海的風讓人著迷?

    本集的美食帶路人是來自日本的美食旅人~Kuma桑,是十足的寵女族,本身就會做料理的他,人生最大的煩惱就是『女兒的便當菜』,每天絞盡腦汁、費盡心思地為女兒做菜的Kuma桑,來到多元族群融合的旭海部落,會再為旭海帶來甚麼樣的風味呢?

    ila ...一起前往國境之南,深入恆春半島上最遙遠的部落,品味旭海人的日常!

    【熱血校長的飛魚罐頭~南澳 東岳村 泰雅族】
    第17集|第二季|2023

    ila 跟土地學做飯,
    透過土地的力量,尋找夢的方向..
    讓夢想起飛的,
    不是飛魚,
    而是這群孩子堅定的心!
    原本只是喜歡射箭,
    卻意外有了未來的夢想,
    然而圓夢,不只需要勇敢,
    它還有很多現實條件需要去克服~
    好比專業的配備、出國比賽的旅費...
    為了圓夢,
    東澳國小射箭隊的孩子,
    從認識飛魚開始,
    從海洋到餐桌,
    每年到了飛魚季時,
    同學們到漁港買魚、處理魚內臟、煙燻魚乾、
    挑魚刺、剝魚肉到包裝,親手做成美味的料理,
    他們把夢想寄託在這些飛魚身上,
    希望有朝一日能夠藉由飛魚的翅膀,
    飛向夢想的一方...

    【不能被遺忘的味道-無臭不歡懷舊料理/台東 嘉蘭部落】
    第18集|第二季|2023

    握緊的紅藜甜湯 (嘉蘭部落獨特甜品) 
    相信多數人對『紅藜』不陌生,紅藜本身的澱粉結晶較為緊密,在烹煮時,總是要比一般米食多個15分鐘,然而,嘉蘭部落有一道料理卻反其道而行,紅藜握得越緊越好,越紮實越可口?!到底是握哪裡?而萬一沒握緊,是不是就真的會壞了整道料理呢?

    特有種的臭阿拜  (不要鹹它臭,裡頭用的材料可是台灣特有種的魚)
    在傳統農業時代,部落的歲時祭儀幾乎以小米的種植與收成時間為基礎,小米對部落人來說是相當珍貴的,只有碰到婚喪喜慶或祭典時,才會製作小米的相關料理,代表敬天、感謝土地與祖先,以及與家人好友分享的心意。

    阿拜便是以小米製成的部落粽,阿拜的包餡會因各部落物產而不同;最常見的是醃五花肉,靠海部落則是會包入漁獲海鮮,甚至還有些部落會把蝸牛放進阿拜中,為阿拜創造不同的口感;不過嘉蘭部落的這個『臭阿拜』實在太獨特,包進臭豆腐的粽子,那味道或許還能夠想像,可聽說這個臭阿拜包的是台灣的特有種魚類,別說臭阿拜了,光是那特有種魚類就讓人好奇,到底是什麼魚,可以讓人料理出特有種臭味的阿拜?

      臭湯圓 (呷甜呷鹹兩相宜)
    對你來說,什麼樣的食物是你覺得臭的?
    臭豆腐?藍紋起司?榴槤?還是日本納豆或瑞典鲱魚罐頭?
    即便計數世界各國的臭臭料理,你也料想不到有湯圓是臭的吧?
    一樣用小米製成的湯圓,為什麼會發臭?這道料理發臭的原裡是什麼?
    而一樣的臭味做成鹹食又做成甜品,安捏甘ㄟ通?

    【公主吃什麼?芋頭控必看!~屏東霧台/神山部落】
    第15集|第二季|2023

    你是芋頭控嗎?
    烤地瓜、烤芋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地瓜芋頭要好吃,一定要鬆軟恰當,又帶點微微焦香,
    尤其是那種剛出爐還在冒煙的,
    吼吼!那致命的吸引力,
    讓人寧可冒著燙傷的危險,也要一親芳澤啊!
    不過~霧台神山上魯凱族的窯燒芋頭,
    可是完全顛覆各位的想像囉!
    這裡的芋頭至少要烤三天三夜,
    直到把芋頭裡的水分榨光才算完成,
    那口感直逼樹根,
    牙口不好的人恐怕還嚐不了這道料理呢!
    到底,為何魯凱族人要把活生生的芋頭烤成乾?
    是他們對美食的見解太獨特,還是另有隱情?
    7/8 (六) 晚上九點, 讓日本朋友 Tomo桑來解答~

    【春天的野菜盤~花蓮/織羅部落】
    第14集|第二季|2023

    什麼食物居然能用來尋根?
    而且還曾經與一億多南島人共生共存?
    什麼食材既能生吃也能磨成粉,無論煎煮炒炸,或是變甜變鹹,它都行?
    參與這趟旅程的 吉雷米-一粒米 本身就是文化愛好者,去過不少部落的他卻沒見過上述這些東西!
    這更加深了他對織羅部落的好奇!然而部落的朋友卻先送他一份讓他想起家鄉的見面禮,
    那就是法國人也愛吃的小青蛙,
    只不過咱們台灣阿美族人吃青蛙的習慣和這位法國人的想像有很大的落差;
    法國人只偏愛青蛙腿,在這個阿美族部落裡,人人卻是把青蛙整隻吞下肚,
    還說牠的『尿液』才是這道料理的精髓?
    織羅部落裡還有哪些驚人的飲食文化,就這位法國來的吉雷米用舌尖來給各位答案!

  • 【卡納卡納富】
    第13集|第一季|2023

    【卡納卡納富】

    那瑪夏的深山裡,住了一群僅有三百多人的卡納卡納富族人。他們保留了傳承數百年的河祭,一代接一代的漁獵技術,還有絕無僅有的河流飲食。

    河祭在清晨進行 藏有什麼原因?

    神奇的空中撈魚 究竟是怎麼撈?

    在臺灣失傳五十年的古老美食螃蟹湯,五十年後,印度王子羅平,遵循著長老的指示一步一步重現世人。

    首次在媒體曝光,每到慶典時,族人可愛的伴手禮分享包,又是如何手作出它的俏模樣?

    【夏日森林限定料理】
    第12集|第一季|2023

     

    成長在德國森林的賀少俠,來到亞熱帶的苗栗森林,尋找賽夏族的夏日限定食材,跟著他一起前往蓬萊部落吧! 準備糯米糕向山神祈禱後和部落族人走向森林深處,有山羌愛吃的山蘇,還有人們愛吃的過溝菜蕨、夏日限定的擬德式雙蓋蕨,在大樹下的各式蕨類植物,賽夏族人各有不同的料理方式。 用充滿森林氣味的蕨類植物,以及在森林裡辛苦採集的蜜糖,做一杯夏日茶湯,和一桌蕨類大餐吧!

    【距離2973公里 太魯閣族VS馬來西亞竹筒飯 雙雄對決!?】
    第11集|第一季|2023

    馳乘在花蓮萬榮鄉Ciyakang(支亞干)部落山間,《ila跟土地學做飯》迎來本季超強「顏質」擔當一集,馬來西亞型男祖雄&大魯閣族Youtuber探險威狼Wilang,雖然有著相隔2973公里距離,但卻有著出乎意料對「鮮」「嫩」的堅持,只為做出最完美0.03公分薄~~膜口感竹筒飯!!

    究竟講求原味的竹筒飯&飄洋過海的馬來味竹筒飯又有什麼相同與不同呢?

    Wilang又是拿出哪樣「秘密武器」,讓竹筒飯當場升級成浪漫法式味?

    是怎樣的料理,只需要一把刀、一袋鹽,就能河邊一秒變大廚,不但瞬間征服祖雄的胃,讓他只吃一口就大喊「像極了愛情!」還親自取名為「太魯閣族清水溪竹筒水產養顏美容高顏質大拼盤」

    吃過原味竹筒飯,但你不一定吃過三色竹筒飯,四位充滿理想的太魯閣族年輕人,要告訴你,如何透過一根竹子、一步足跡和一首古調,和他們一起玩支亞干部落、大玩生活,過去或許你不熟悉Ciyakang支亞干部落,現在就跟著祖雄的一起出發吧!

    【台9線南迴公路 小米DO RE ME三重奏】
    第10集|第一季|2023

    Ila跟著土地學做飯』這集迎來了一對互動超可愛,是父子、朋友,同時更是旅行中好夥伴的瑞典型男「方馬丁+方安東」,兩個人一起到了最美麗的故鄉-台東太麻里鄉Lalauran拉勞蘭部落和達仁鄉Tjuabarh土坂部落,拜訪三位守護小米的排灣族達人,跟著sakinu •tepiq(戴明雄牧師)一起從趕小鳥、採收小米,再到小米脫殼秀,體驗手腳並用的收穫付出;與致力於小米料理推廣的Paules Lupiliyan(利曉鳳),學習親手DIY製作排灣族傳統小米美食cinavu(吉拿富)、Sinupiq a qavay (拉勞蘭DO RE ME)cinuku(芋頭小米糰),品嚐小米豐收滋味;再到Talem卡路風工坊尋找小米保種獵人LanpawKalijuvung一家人,瞭解小米對獵人的重要性,發現原來小米還有盪鞦韆、劈腿的種類,大家一起在樹屋下圍桌吃著Kalijuvung家的pinuljacengan 搖搖飯,聽著排灣族『一千把小米』的神與人傳說!

     

    不可錯過的一集,滿滿親子俏皮、互助與充滿愛的笑聲,迴盪在充滿大海味的台九線南迴公路上!

    【那些你以為不能吃的食材_布農族的花與香料、根莖類、豆子與烤肉】
    第9集|第一季|2023

    慢午MAL-U 在布農族語中有「駐足、停留、休息、暫停」的意思,多年前布農族主廚伊畢回到望鄉部落經營民宿,後來跟太太一起在部落經營起慢午廚房這個小空間,就是希望顧客能放慢步調。

    身為布農族的伊畢想嘗試不同的料理,他嘗試許多食材,將野生花草、香料入菜,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布農獵人冷式餐盒」,甚至獲選2022經濟部米食盒餐全國精選盒餐20強。

    今天喜劇演員布萊登要來拜訪主廚伊畢,他們要一起採集食材,製作便當,揭曉這個得獎餐盒裡的秘密!

    【採收祭典的暖身】
    第8集|第一季|2023

    生長在米文化之國
    來自日本青森的風田
    從小喜愛吃米飯也會做飯團

    為了準備敬獻給天神的貢品
    風田和太巴塱部落的資深美少婦們
    要用檳榔葉做工作餐的便當盒
    和美少婦們在田間採收
    一切純手工的脫粒、打穀
    用充滿太陽氣味的芋香紅糥米
    做成的酒釀和米糕、點心
    獻給太陽ina也送給辛勞工作的自己

    第7集
    第7集|第一季|2023
    【台20線南橫公路西段,舌尖上Masuhuaz布農山林味】
    第6集|第一季|2023

    Masuhuaz』,南橫公路西段最深山布農族部落,一個長滿黃藤的地方。

    相隔不到一個月,第二次再訪Masuhuaz的紐西蘭賽車手型男馬愷杰,卻迎來許多人生第一次,第一次跟著tama Ilan搭上部落藍寶堅尼體驗把『路』砍出來!第一次秒感受20~30頭大豬、小豬團團包圍,步步進逼緊張感,挑戰徒手抓豬、載隻豬回廚房,看解剖高手的布農獵人如何殺豬分食,第一次製做的Savusavu撒富撒富和Buhul小米糕,部落主廚cina abus是會讓過關!?還是留部落查看呢!?跟著Marcus馬愷杰,一起前進Masuhuaz,品嚐布農山林味!

    【時間是美味的魔術師_阿美族的醃漬美味】
    第5集|第一季|2023

    花蓮豐濱《美奧的廚房》,是阿美族人林秋玉的夢想之地。秋玉喜歡做菜,喜歡分享料理,她也擅長「時間料理」醃漬,阿美族人總是擅長將當季食材,醃漬或是煙燻,隨著歲月,這些食材熟成,有了新的風味。

    在美奧的廚房不只能吃到煙燻鰹魚干,還有醃漬的蕗蕎、竹筍,當然,也少不了當季的新鮮海鮮。當秋玉的巧手之下,新鮮的當季食材,以及時間淬煉的醃漬食材,會蹦出什麼火花。她會端出什麼樣讓人驚喜的料理,跟愛吃的班傑分享?"

    【上山打獵不可少的「獵人便當」】
    第4集|第一季|2023

    十幾年前,花蓮海岸線的豐富部落頭目許永哲回到花蓮種咖啡,並且打造海岸咖啡的品牌,他不只要讓大家嚐嚐海味咖啡的好滋味,他更希望能打造一個讓部落青年能回家的產業。

    林諾凡是海岸咖啡的主廚,從小在部落長大,曾經用部落食材在日本的料理大賽中脫穎而出,這幾年他回到部落,用頭目種的咖啡、阿美族的野菜打造獨一無二的海岸咖啡料理。

    這次來拜訪他們的是廚佛瑞德(Fred),不按牌裡出牌,料理自由奔放,此次兩人的相遇又會蹦出什麼樣的火花?

    【當下盛產什麼,餐桌上就吃什麼】
    第3集|第一季|2023

    什麼是泰雅勇士代代相傳吃飯智慧!?
    在宜蘭縣大同鄉崙埤部落,
    又流傳著什麼勇士森林餐桌生活哲學!?
    來自西班牙擁有古希臘雕像般完美身材的型男佩德羅,
    是否能獲得泰雅勇士認可,學習到森林餐桌秘密!?

    從不為自己創意設限Temu.Yumin
    將來自媽媽味道的泰雅族傳統美食保留、融入創新研發,
    用最天然的調味料馬告、刺蔥一起烹調,
    以賜與我們自然美味的大地山林為餐桌,
    傳遞出『來部落‧吃道地原味』健康飲食觀念

    【一起在山海之間創作美味】
    第2集|第一季|2023

    大自然的食物是最美味的

    來自義大利的美味國度
    又熱愛潛水的吳子龍
    要進入傳統的阿美族部落
    跟著港口部落的朋友們
    體驗山與海的美味

    與海獵人一起潛水捕魚
    打開阿美族的永續冰箱
    吃最新鮮的魚
    還要喝有土地味道的酒
    更要採集小鳥送來的菜
    在月光下的潮間帶夜抓海鮮

    最後,和部落主廚爾嬈一起料理
    創作屬於他們的藝術料理與饗宴

    【煮飯的事 就交給土地吧】
    第1集|第一季|2023

    煮飯的事,都是交給誰呢?
    是媽媽?是廚師?還是另一半?
    在台東達魯瑪克部落,
    聽說煮飯的事,百年來都是交給土地?!
    這一次,型男廚師李易,
    要前進達魯瑪克部落,
    探訪土地煮飯的智慧。

     

    荖葉,對魯凱族人來說
    是野菜,是文化,也是思念
    看LILY姐
    如何將傳統美食
    幻化成無菜單料理
    透過食物
    聽見族人訴說心中的愛意
    看見南島語族食物的故事

預告
劇照
相關資訊

【ila跟土地學做飯 第一季】⠀⠀

跟著各國型男前進部落,展開部落的尋味之旅,採集並烹煮來自大地和原鄉的滋味。訴說更多關於“食物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和土地學做飯、和部落傳統學烹調的秘密,進而珍惜所有得來不易的食物和對大自然的感恩。

它不只是一個美食節目,而是一趟尋找味道的旅行。來到部落,看見食物的原型、吃到到食物的原味,安心的品嚐大自然美好的滋味和小時候記憶中的種種美味。料理就是一種祝福,有來自大地和四季的祝福,和世世代代相傳的祝福,懷抱著對土地山海和文化傳承的感謝,呈現一道道充滿愛與祝福的料理。

相關影音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