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miing紀遺】-找回土地的記憶
台灣有多少有形文化資產?
在旅行的過程中,不經意就會發現遺址就在你身邊,為何這地點有考古遺址的說明立牌卻只見荒煙蔓草?然而遺址就在這現地覆蓋保護著文化層。
原住民保留區有許多現地保留的考古遺址,以及經歷荷蘭、清朝、日治時期等遺留的戰後遺址,這些遺址代表的歷史意義,對現今部落族人的影響如何?Tayal的孩子Sayung帶著觀眾一起尋miing紀錄遺址,miing是Truku語的找到的意思,請觀眾一起找到有形文化遺址並欣賞原住民族的無形文化遺址。
為何說布農族是遷徙的民族?200多年前,曾有一群布農族的祖先,遷移到花蓮拉庫拉庫溪流域定居後,又為了什麼原因,他們必須被迫離開這塊肥沃之地,強制遷居到平地?
坐落在花蓮桌溪鄉卓溪部落的山邊,遺留著一戶最後居住的石板屋,裡面滿滿都是長輩們的口述歷史,斑駁的石板屋遺跡仍看得出大家庭的規模。
Haisul老師帶著我們走在日治八通關古道上,聽聽這裡曾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在佳心舊社聚落裡,學習祖先們的生活智慧。
在古風部落裡,仍有族人保留著石板屋的結構居住著,好奇這間石板屋是如何維持的這麼完整?每一塊石板都有故事讓後人繼續傳述。
為何說布農族是遷徙的民族?200多年前,曾有一群布農族的祖先,遷移到花蓮拉庫拉庫溪流域定居後,又為了什麼原因,他們必須被迫離開這塊肥沃之地,強制遷居到平地?
坐落在花蓮桌溪鄉卓溪部落的山邊,遺留著一戶最後居住的石板屋,裡面滿滿都是長輩們的口述歷史,斑駁的石板屋遺跡仍看得出大家庭的規模。
Haisul老師帶著我們走在日治八通關古道上,聽聽這裡曾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在佳心舊社聚落裡,學習祖先們的生活智慧。
在古風部落裡,仍有族人保留著石板屋的結構居住著,好奇這間石板屋是如何維持的這麼完整?每一塊石板都有故事讓後人繼續傳述。
來到台東霧鹿的布農族部落,Dama Buing說要帶我去舊部落,看看過去祖先是如何從狩獵的過程中,傳遞生活的智慧?如何透過射耳祭活動,訓練孩童狩獵的本能?
過去部落曾受日軍高壓控制,但仍有族人不畏威權,堅守捍衛族人的生存權。其中,Lamatasinsin被日本認定策劃和參與了許多反抗行動。但族人怎麼看待Lamatasinsin這位長輩呢?
在布農族人的觀念,天神會在各處創造不同的自然資源供布農族人使用,所以人必須要敬畏天地,並透過許多的巫術、禁忌、祭典等宗教行為,來制約族人終生的行為規範。
胡金娘長老是目前台東境內僅存的布農族巫司,雖已高齡80多歲,對於傳承布農族文化的用心卻始終不間斷。所幸仍有年輕族人Husung 願意接受祖靈的招喚,投入巫司傳承的行列。
早期台灣原住民族常遭受外來民族的侵擾,引發彼此衝突不斷。隨著外來政權對台灣原住民族的政策不同,便發展出不同形態的分界方式,以告誡雙方不得越界。
但您了解清朝土牛番界與日治隘勇線有什麼差異嗎?現在還能不能看見這些分界遺跡呢?又怎麼分辨是自然景觀或人為雕琢的分界現象?跟著研究民族相關議題的鄭安晞老師,就能解決所有的疑問。
日治後期透過「理蕃道路」進入山區執行實質的管理。來到桃園復興鄉的三光部落,過去曾是日本選定的行政中心,其設置的理蕃建設中,最為特別的是一座由石頭所建構完整的建築物,它過去是用來作什麼用途?為何現在會被泰雅族人刻意保留?我們慢慢打開三光部落的過去史。
一同去拜訪原民台前族語主播--達邵老師的部落_桃園復興鄉的溪口部落。溪口部落泰雅族人也曾因日治的「集團移住」政策後,被教導耕作水田,改變生活面貌。當時留下的基礎建設、文化政策所造成的影響,至今仍不斷被各界重新檢視或評價。
「新溪口大橋」是部落觀光新寵兒,但如果沒有當地族人的解說帶領,您一定很難注意到,其實在附近還隱藏了二座日治的吊橋遺構。
林恩成長老跟部落族積極修復古道與水圳的再利用,除了是欲保留具歷史意義的文化遺跡外,更是紀念先人為改善生活品質所做的努力。
在古道旁在竹園裡,可以了解泰雅族人如何發揮竹子最大的利用價值外,製作出的竹工藝,以及小朋友的竹器打擊樂團,都隱藏著傳承文化的使命感。
日本對七腳川社的統治,因理番政策的轉變,加上欲開發建設東部,及進行日本移民,造成七腳川族人慘痛的歷史事件。花蓮壽豐博物館舉辦的七腳川特展<歸途>,濃縮了七腳川社過去活耀於歷史的光榮,及現代族人積極找回族群認同的決心,處處展現不同時期七腳川族人的生活面向。
民族自覺的蓬勃發展,讓現代的七腳川族人重新找回歷史的定位,如何維持Taluan年齡階級的分工合作,凝聚向心力,看看青年人怎麼努力。
當時日治建造的壽神社(中央公園),早已物換星移,現在族人賦予這原址什麼樣的生命力?您絕對意想不到。
在Ci Alupalan部落有一間手作室,說是回鄉青年們集思廣益,利用在地特有植物原料而發想出的工藝染。到底是用什麼在地原料當染劑,一起長知識吧!
來到花蓮寬闊平坦的奇萊平原,過去曾經提供七腳川社富饒的生活領域。但在日本殖民統治時,卻因隘勇逃避勞役之事件而引發了毀社事件,讓整個族社經歷了一段相當沮喪、沉寂的時日。
戰後七腳川族人在各處土地上安身立命,秉著對族我的認定,及對自我族社的光榮意識,持續讓七腳川社的火苗強烈生存在這片土地上。
跟著林榮元頭目與陳柏均總幹事,走在先人倉皇逃亡時的路徑上。我聆聽著族人轉述當時逃亡時的驚恐無助,彷彿自己也陷入的混亂時空。
戰爭被毀的七腳川社部落原址,後來成為日本台灣總督府鼓勵日本人移民花東地區,第一個官營的移民村--「吉野村」。現今還保留部分日人經營時的遺跡,但卻是七腳川族人記憶的傷痛。
三百多年前,太魯閣族祖先,在現在花蓮支亞干地區,意外與新石器時期的史前人,重疊在相同的土地上生活。
太魯閣族在這片承襲下來的土地,如今因為法規限制族人使用土地,族人們如何積極捍衛自己的土地,與這片土地永續發展?遺址跟當代太魯閣族人會有關聯嗎?讓我們聽聽族人的聲音吧。
這次我們參與了,當地部落青年和花蓮考古博物館、成大考古所一同計畫的考古學園培力工作坊,過程中驚艷不斷,收穫滿滿。
每次行經花蓮台九線,除了眼前的峽谷與海景外,如果你稍作停留,即使是部落裡的轉角街景,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奇與發現。
MHUWAY達吉利共享生活空間,是返鄉青年期望找回美好的部落記憶,也是樂於分享部落的美好而打造出的交流空間。走入部落,彎下腰,就能觸摸千年前的人類文明的陶片或冶鐵渣。族人是如何推動崇德遺址的教育活動,又能讓生活不受限制共存著?
從崇德遺址往南行駛約4公里的車程,來到位於立霧溪河口右岸階地上的富世遺址。這裡曾是荷蘭及噶瑪蘭族為了淘沙金或狩獵的必經之地,更是族人以前賴以為生的耕作地。但為何又是老人家口中的不吉之地,每到傍晚時刻,就成為小孩怕鬼不敢停留的地方。
史前「立石」與當地族人推砌在側的駁坎,訴說古今交疊的文化演變。
每次行經花蓮台九線,除了眼前的峽谷與海景外,如果你稍作停留,即使是部落裡的轉角街景,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奇與發現。
MHUWAY達吉利共享生活空間,是返鄉青年期望找回美好的部落記憶,也是樂於分享部落的美好而打造出的交流空間。走入部落,彎下腰,就能觸摸千年前的人類文明的陶片或冶鐵渣。族人是如何推動崇德遺址的教育活動,又能讓生活不受限制共存著?
從崇德遺址往南行駛約4公里的車程,來到位於立霧溪河口右岸階地上的富世遺址。這裡曾是荷蘭及噶瑪蘭族為了淘沙金或狩獵的必經之地,更是族人以前賴以為生的耕作地。但為何又是老人家口中的不吉之地,每到傍晚時刻,就成為小孩怕鬼不敢停留的地方。
史前「立石」與當地族人推砌在側的駁坎,訴說古今交疊的文化演變。
排灣族南蕃事件發生迄今已100年,祖先的石板遺跡仍靜靜地留在當時的時空,就為了要讓後人能傳述當年他們是如何英勇抗敵。我們跟隨族人的腳步,一起重回100年前祖先活動的土地,聆聽他們的故事。
走進浸水營駐在所,徐美賢老師轉述長輩們的回憶,彷彿生動的抗爭行動就在眼前重現。清代大樹前營盤、大樹林駐在所的舊址,為何又被徐老師稱為「龍門客棧」?
還有新生代的族人帶我穿越老力里部落的歷史空間,看見青年族人如何用現代科技,重現並紀錄舊社的雄偉壯觀。
理蕃計畫也引發屏東牡丹鄉的四林部落族人的抵抗運動,被視為「四林格事件」。跟著3位老師進入警察駐在所、蕃童教育所場域,殘破的混泥牆仍可窺視當時建築物的範圍規模。
「四林格忠魂碑」與「四林格事件」紀念碑並存設立的景象,有說不完的故事可以繼續說下去。
台東達仁鄉的安朔部落是排灣族人生活領域,在 1914年有一場戰役,影響了排灣族的社會結構與傳統文化。
先從阿塱壹部落廚房的創意料理中,認識排灣族飲食文化與狩獵文化的連結。
阿拉拜老師除了教導標槍技巧及認識狩獵槍枝外,也說明了為何會成為歷史上因沒收槍枝問題,而引發排灣族抗日事件。
認識一位學校退休老師-陳秀珠老師,說要先了解阿塱壹事件的源由,才能明白為何會引發後續排灣族人抗日的情緒。
排灣族的抗日事件,是在什麼樣不對等的軍事武力下進行的?多年研究排灣族抗日歷史的葉神保校長,精闢濃縮了事件的始末,絕對可以讓我們收穫更多。
內獅部落因地緣關係,早在清朝時期,族人就曾因抵抗外來勢力,展現不妥協、奮戰到底的精神,因曾發生過知名的獅頭社戰役。
來到內獅頭公學校的舊址,邀請2位耆老回到舊校,重溫他們當時就學的情形。再驅車前往內獅舊部落,讚嘆排灣族祖先的建築智慧,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徒手完成的建築之美。
你們還知道嗎?有一個部落,它就叫做木棉花部落。木棉樹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值得族人以它來命名自己的部落。把木棉花製成茶飲,又是什麼樣的滋味?
有一處西拉雅族居住的部落-吉貝耍,這裡的族人有73%的家戶,還保留著祀壺行為及公廨的傳統信仰文化,但又為何有大小公廨之分?
近百年的段家古厝裡,還保存著祖先的傳家寶,是後代珍藏的古物,這會是什麼重要的歷史文物呢?
位在台南佳里區的—北頭洋社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公廨,被稱為立長宮,需先進小道向後走入,感覺像是躲藏在廟宇後方?來聽聽楊理事長說故事。
北頭洋,西拉雅族眾所皆知的歷史人物「飛番程天與」,與其父程國泰的墳塋,至今還保留在田園裡。是虛構或真人真事?讓他們的後裔族人講述祖先過去的歷史。
歷史留下了珍貴的資產與文化,也造就了台灣各地擁有許多世界遺產的潛力點。這就像是祖先們刻意地將生活的智慧與行為,隱藏在有形的文化資產中,裡面所蘊含的一絲訊息,都牽動著台灣文化命脈的延續與方向。
我們前往的第一站,是素有台灣歷史文化古都之稱的城市—台南。旅行至台南善化糖廠,品嚐透清涼的冰品同時,能否遙想這區域曾經是西拉雅族人捕捉花鹿、野豬的獵場,現在他們在哪裡做什麼事?
在充滿科技廠房的台南科學園區裡,卻設立了一座相當突兀的史前考古館。裡面典藏的考古文物,如何證明西拉雅族祖先的出現,可以追朔到1千年前的歷史?。
台南麻豆區的倒風內海故事館裡,發現了水堀頭遺跡,這代表著什麼重要的資訊,跟西拉雅麻豆社又有什麼的關係?
西拉雅族如何從新港文書中找回歷史與文化認同,讓西拉雅族人現身告訴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