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庭發生劇變,生活頓失依靠,現在政府透過兒少安置機構,成為弱勢兒少的最後一道防線。21號在立法院公聽會上,來自花蓮的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分享前線觀察,呼籲安置計畫必須連貫,否則恐讓部分安置孩童,因為計畫中斷,落入惡性循環。
(原住民少年兒童之家主任 Abu Mandavan(杜珍惜)布農族:
我們可以做漸進式的結案,他當初來機構就是要適應,那他結案也要來適應啊,不能說直接給我們一個時間,就告訴我們說孩子要結案了,對我們工作同仁跟孩子之間,或者是說他未來要回家的那條路是更充分地準備。)
由於政府規劃,將兒少服務,從「機構化」轉型為「類家庭」型態,導致現今安置機構,已不再像過往能自行收案,然而民間社福團體批評,儘管現在派案數減少,但遭到暴力對待的兒少,卻沒有因此減少,甚至出現「通報數暴增、安置數銳減」的亂象。
(台灣全國兒少安置機構聯盟理事長 吳小萍:
整個的通報案件是從4萬1提升到7萬3,可是我們在整個開案維持在1萬1,但是到保護安置,進到安置服務的只有977個,剩1%,請問孩子去哪裡了?我們社區真的接起這些小孩了嗎?)
儘管會中多數認同,「去機構化」是國際共識,但都反映,政府不該在沒有配套下就進行改革,擔憂未來安置機構會越來越少,但需要被保護的兒少,卻無法被接住與重視,呼籲政府應祭出相關政策因應。而衛福部社家署回應,會再了解各地實際情況,並跟中央進行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