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在2月21日語發會議上的口譯人員中,發現了一位"年輕臉孔",原來他過去2年多來,接受噶瑪蘭族師徒制培訓,在這場會議展現patahkal tu minanaman過去所學成果。
台灣有許多原住民族語言,面臨滅絕危機,像是拉阿魯哇語、噶瑪蘭語以及布農語等族群,都被列為極度瀕危和確定瀕危等級,不過近年來,靠著公私部門攜手搶救族語,慢慢露出語言復振曙光,不僅年輕一代族人,願意開口說族語,包括在一連2天的大型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會議上,也讓各單位的語言推廣人員,全天候使用族語報告。
(聲音來源:原住民族語言保母 Dahu Ismahasan Islituan 布農族:
pasubana'ay tu kamu Dahu Ismahasan Islituan Bunun
族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是能夠自在的,使用族語對話,因為族語只有彼此對話,才是活的)
(原住民族語言教保員 Na'u Kanapaniana (李孔曉珊) 拉阿魯哇族:
pasubana'ay tu kamu Na'u Kanapaniana (李孔曉珊) Kanakanavu
我們的目標是 族語要在,學校 家庭和社區中循環使用,成為自然的生活用語)
會議現場,讓各族語言輪流說話,不用擔心聽不懂,因為主辦單位也即時提供噶瑪蘭語、泰雅語和拉阿魯哇語等10種語言同步口譯。
尤其這批口譯人員中,難得出現一位年輕臉孔,他是lulay inam,過去2年多來,接受噶瑪蘭族師徒制培訓,在這一次族語口譯上,獨挑大梁,展現過去學習成果。
(師徒制族語學習員 lulay inam (林嗣龍) 噶瑪蘭族:
minanamay tu kamu lulay inam (林嗣龍) Kavalan
我覺得口譯比較難的是因為,我們當下聽到可能沒辦法馬上理解,因為像書寫的話,我們至少可以從字面上去看,可是口語的話 你要把句子聽完之後,你才可以知道他在講什麼,可能真的會用中文的思維去翻,所以會變成詞不達意,我覺得那也是很關鍵的問題)
族語學習與復振之路沒有終點,原民會期待透過這2天活動,凝聚原住民族語言發展團隊和族語工作者共識,未來持續合作,齊心推動語言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