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海岸生活的噶馬蘭族人,和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繫。早期噶瑪蘭的婦女各個都是潛水高手,會在農閒的時候下海採集,替家人添加營養補充品。一年四季的貝類、海菜、海鮮相當多樣,但噶瑪蘭人遵守著祖先的訓誡,只拿適量不多取。
花蓮海岸資源豐富,噶馬蘭婦女會利用農閒的時候,下海採集貝類、海菜,為餐桌添加菜餚。
(花蓮新社部落頭目 潘春福(Hulam) 噶瑪蘭族
pusia 潘春福(Hulam) Kavalan
這是婦女去海邊採集的pais(花笠螺)、bukut(大駝石鱉)、kenasaw(海膽)、baut(魚),是族人出海捕獲的魚,分享給部落領袖,採集回來的bukut(大駝石鱉),要先用清水搓洗外殼上的藻類跟附著在表皮的沙子,不能直接用鹽醃製,噶瑪蘭叫kobuR(花青螺),pais(花笠螺)的外殼比較薄不一樣,這種都會在潮間帶礁岩縫上,也會有pais(笠螺),一般可以在岩縫裡找到它的蹤跡,有些很大顆,選擇小顆的醃製,大顆的比較不適合 可以用烤的或川燙,加一些料比較好吃,這個我們稱qaynas(月光螺),處理這個要敲開,可以醃製或川燙,敲開還得要有技巧,從外殼的頭部敲開,留下尾部的殼,不能全部敲開,這樣用筷子比較好夾,拿起來會比較衛生美觀,留下尾部的殼為了保留螺肉完整 而方便取出螺肉,這樣醃製比較容易入味也不容易壞,不想醃製可以把qaynas(月光螺)倒過來,這樣很快就烤熟了,螺肉取出再沾一些醬料。)
身手矯健的潛水高手,還可以在潮間帶撿拾海膽。馬糞海膽4、5月時獨領風騷,紫海膽6到9月最為鮮美,黃海膽則是在冬季時挑逗饕客味蕾。
(花蓮新社部落頭目 潘春福(Hulam) 噶瑪蘭族
pusia 潘春福(Hulam) Kavalan
這是不一樣的海膽,這種的比較肥美可口,piRas(海膽卵)特別多,我們稱為lupiapia ay kenasaw(默氏笠海膽),這種海膽吃法,敲開之後集中在一起,sabeneq(海膽湯),拌鹽加少許的水就是鮮美的海膽湯,很少用煮的方式料理,有些人不敢吃生的可以煮熟再吃,這個是sawban(馬糞海膽),不同的海膽,比較大顆 ,一般的kenasaw(紫海膽)是像這樣比較大,顏色黑色刺比較長,這種的顏色比較紅,採集多了碰到皮膚會癢,尤其是牠的黏液,海膽冬天也有產卵 但夏天比較多,這個是海膽的特性,收割稻子完工時,開始採集海參、海膽,這個季節才會的,颱風來臨時,piRas(海膽卵)就很少都是沙子,受到海浪的衝擊,無法進食 因此海膽就會瘦, 沒有食物因此就不會有海膽肉。)
除了婦女採集的海味,男人海上拚搏的飛漁,是3到6月的季節限定美食。
(花蓮新社部落頭目 潘春福(Hulam) 噶瑪蘭族
pusia 潘春福(Hulam) Kavalan
飛魚的季節, 從3月就開始 ,準備捕飛魚的工具,海祭完了之後,就開始補飛魚這時候捕獲的飛魚 非常大隻魚卵又多,飛魚有兩種,比較小的這個叫laulaw(小飛魚),這種魚不會在大了,大的才叫做飛魚,小的叫laulaw(小飛魚),這是飛魚,這個比較大隻但是還沒有產卵,這一種叫做小飛魚比較後期的才現出現。)
得天獨厚的環境,讓噶馬蘭人有享用不盡的海上鮮味,不過樂天知命的噶馬蘭人用多少取多少,對於現在提倡的環境保育,祖先們早就知道,實踐傳承下一代。
sianguzus 採集
meRenem 潛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