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現原住民傳統工藝技術的織布,還有捕魚文化實體展示,這是科技部補助,並由台東大學承辦的原住民族科學節,27號起到11月25日,在臺灣科學教育館展出,以原住民族知識體系為本的地理、環境教育。
(台灣科學教育館長 劉火欽:
今天(27)大概也很多是跟原住民的數學有關的這些研究出來之後,我想 幫助最大的應該是說我們偏鄉六班學校,也是原鄉地區的這些老師,他應該多去了解我們在教數學的時候,我們在教自然科學的時候,我們先了解原住民族的 他的生活裡面的對數的概念是什麼,然後從那邊引導出來,這是一個滿有意義的)
(考試院考試委員 伊萬.納威 賽德克族:
這個原住民族科學節 這個展覽本來要跟原民日合在一起的,但是我覺得的那個意義真的是非常重大,孩子學習自己的文化知識得到的那種喜樂跟自信是我從來沒看過,所以我真的覺得在今天(27)這個展覽,雖然我還弄不清楚那個來龍去脈,但是 我覺得原住民文化知識可以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去呈現它,會去記錄它,我覺得它就是一個非常棒的事情)
這次展覽亮點分別展示,布農族跟太魯閣族傳統織布工具,還有魯凱族淡水魚行動展示箱等等。
(台東大學原住民族教育及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熊同鑫:
這個計畫是由彰化師大秦爾聰教授帶領的團隊做的研究,他主要是研究布農族的編織,然後去了解數學的一個概念,她這個編織很厲害的部分是她就是直接編進去的,她不是用串接的她是直接編進,Savung女士她很厲害的是她現在是可以看到圖片看到花紋她就可以編織出來了,她就是有一個 我覺得我們原住民
就是有一個很厲害的部分在腦袋思考,那你如果硬要我們把她解釋出來,其實好像解釋不出來)
(台師大博士後研究員 Syaman Lamuran (董恩慈) 雅美(達悟)族:
因為在這個蘭嶼山海的環境下生活,其實我們到山上到海邊都是不到幾分鐘就到了,小孩子融入在這樣子的一個環境下能夠知道這個文化的美,我們這幾年已經辦了第三年的科學實驗教育,其實發現我們的小孩子其實很快的知道用蘭嶼的教學一個科學的方式,他們會看到他們想要呈現的是什麼,那個知識是很棒的)
(海洋生物博物館環境教育講師 童琳茜:
我們這個展覽 我們這個企劃是國立中山大學跟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還有霧台部落,我們用了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漁獵文化知識 然後設計出這樣的一個行動展示箱,這行動展示箱就是要介紹魯凱族的九隻 原生種的魚,然後用族語的方式讓孩子們學到 淡水的科學知識跟他們魯凱族的傳統漁獵文化對環境有很重要的一個影響)
原住民族科學節計畫展現「文化回應教學」與「永續教育」的理念,從國內原住民族科學教育研究團隊研究成果,體現原住民族文化中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