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4
記者

舊大社孩子參與農事 學到更古老的排灣語言

我們上週看過的'大社芋頭窯"前半段,留在部落的的5個孩子,從小參與農事及料理食物,並在製作芋頭窯的過程中,學習祖先傳下來的山林智慧,孩子們說,他們已經繼承了排灣族最古老的語言"vuvu的話"了!一起來看這則專題報導。

你拿的這個是peljite'我也有問vuvu是拿這個嗎,vuvu也不確定,這個不能用,拿錯了這不能,不是這個藤,拿錯了,沒關係,等一下我再帶去取,因為孩子採來的藤,種類不正確,武棟又再一次帶他們上山,找到正確的葛藤。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樹藤它分很多種,可是其中只有一種樹藤,它承受得了高溫,它會是在土表裡面生長的,它跟竹子非常合,用那個鐵絲去綁竹子,你怎麼綁永遠綁不緊,它還是會動)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現在我們在固定這一個竹子,這種密度是做架子的,那現在這個藤,我們叫cingerur(藤類),因為所有的藤的綁的方式,沒有打結的方式,都是順著的,藤是要從粗的部分固定,然後尾端是細的,它好穿,因為它這個形狀是漏斗型的,烤芋頭的時候它的火,會這樣子擴散起來,它的設計是這樣,早期就是這樣)

在蓋窯的時候,vuvu來視察,也交代了一下要修改的地方,她堅持芋頭窯,要有一定的標準,看起來是可以啦,但是我還是有一點擔心。

(聲音來源: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媽媽這一邊,跟我們說這個,石牆的厚度不夠厚,我們人在這裡工作的時候,這裡太窄了,好像有一點沒有安全感)

對孩子們來說,學習土地到餐桌的所有過程,就是他們的課業。

(聲音來源: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在旁邊觀察,然後學習,那當然每一年,都必須重新的來整理它)

vuvu對於這次,孩子們採集的竹網材料很擔心,她還沒打算讓芋頭放上烤架。

(嘎拉露長子 山門谷安‧拔拉夫拉夫  排灣族
kabnekan ni 嘎拉露
今年比較不一樣的是,很多事情都讓我們試,採竹子,我第一次跟武浪(地夫拉安)上去採,然後採藤,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說原來就,只有這個藤可以拿來用)

(聲音來源: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今年,我讓他們嘗試自己去採,媽媽來,她說這個會燒起來,我也知道,我跟她說這是你孫子他們找的,她說放鐵網,如果真的燒起來,至少它不是整個掉到火堆裡,對 現在是有這樣子做一個預備,那我們一起禱告)

在部落自學,沒有所謂的老師怎麼教,讓孩子參與生活,跟孩子們一起面對問題,就是最自然的學習方式。

(舊大社居民  Ljege‧Tjarupeljan(盧玉妹)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小時候其實我們是去上課,然後下課就要立刻回山上,幫忙作農,我覺得那個記憶是一輩子,可以影響孩子的人格,孩子的人格,所以他們很幸福,想打就被打)

(武棟長子 地夫拉安‧非給樣  排灣族
kabnekan ni 武棟
大概3年前,然後大部分都是,我在帶,從去年開始就開始由,山門谷安接替這個工作,讓他練習去帶部落導覽)

(嘎拉露長子 山門谷安‧拔拉夫拉夫  排灣族
kabnekan ni 嘎拉露
我之前都不敢去,便利商店買東西,因為怕跟那個櫃檯的講話,以前,現在已經可以了,因為我在餐廳就是,負責帶部落導覽的,所以每次帶他們的時候就會有,不同的那個,學習,帶最多的是50幾個,對)

(嘎拉露長女 拉麼參‧拔拉夫拉夫  排灣族
kabnekan ni 嘎拉露
在自學的時候,都會做部落的交流,去看他們說,他們有他們的優點,然後,最讓我們印象深刻就是,對文化的尊重跟保存這樣,就是很完整)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你要分擔,你要分工,你要承擔未來,這個就是我們一起要去做的事,學習這一個字不是我們的語言,我們叫幫忙(pusaladj),我們的母語沒有,這個叫學習這一個字,我們從小讓他們跟我們生活,他學習的就是,怎麼去幫助怎麼去幫忙家裡,怎麼讓家裡的生活是,被分擔,大家一起來共同承擔的,那相對的,孩子去了社會以後,不管他以後在哪裡服務,他也是這樣的一個責任在)

在三地門鄉大社舊部落,芋頭的採收跟分類已經完成,武棟和孩子們,今年重建的傳統芋頭窯,也差不多要搭好了。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為了把芋頭烘乾,變成芋頭乾,變成我們未來半年的食物,這是多重要的一件事,你在當中堆疊這些石頭,然後,你很仔細的在要求自己,必須每一塊石頭都擺好,當我的孩子,我們家裡人一起來,做這個工作的時候,他踩的踩踏的時候是穩固的,媽媽,她把她的經驗,把她的,眼睛調整到每一個非常銳利,她覺得不能有一個地方是疏忽的,是有遺漏的,所以她很專注的來,會巡一下,她會稍微動一動搖一搖,可以,她才願意去把芋頭開始削一削,然後看到有木柴有什麼的,她很開心,為了要讓一起跟我們生活的人,族人能夠享用我們,努力一整年的芋頭,芋頭乾,是這一種是這一種期待,我一定要把它烤好,第一個步驟最重要就是這個,它要把水分先帶走,所以口必須朝上,所以,它們要放到
芋頭窯上面的時候,有分順序,媽媽是最底層,然後還有另一種是中的,比較大一點的,然後放在第2層,然後最小的,給它放在最上面,讓那個,武棟跟那個拔而熱資來看一下那個,我們疊的 對,那籃(子)拿進來)

部落傳統生活的方式,不僅僅是糧食生產的歷程,這其中,還包含了孩子們,對在地生活能力的培養,以及向大自然求學問,並且照顧環境的部落哲學。

拉麼參在她臉書上說,芋頭終於上架了,小湯婆婆點火禱告之後說,今年可能是我陪你們的最後一年,那就由我來點火吧。

(傳統農事課程學員 陳匡洵
macinanao a tao 
vuvu說,祖靈,祖先,我現在要把,這個火送進去點燃,請祝福那個火,像花一樣盛開,她的那種心,不管是在耕種的時候,在採收的每一個看待,一再一再的去確立自己跟,土地的關係,我覺得我看到的是這個東西,這樣子)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竹子最大的功效是,把熱儲存在竹子裡面,它開始採的時候它是溼的,應該是差不多,2個小時至3個小時,竹子開始會蒸氣出來,就好像是煙囪,竹子開始在乾的時候,它會把,芋頭的水分也吸收到竹子,會一直這樣子,現在就是這裡有分3層,最底下那邊現在沒有溫度,所以現在就是把最下面那邊,大塊的給它移上來,這樣子比較乾,可以慢慢下去,小時候因為,我們不了解這個,是要做什麼,我們只知道它是,可以吃的芋頭,然後小時候,滿拒絕吃這樣的食物,因為它是苦的,一直到我們,有孩子自己耕作,這樣的一個保存方法,是最好的,你不會因為說,下一期的小米歉收,我就沒有食物,聞到芋頭的味道)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一直以來,我們的孩子一直在我們身邊,你對孩子愈認識愈了解,他愈能夠幫助你,你看這些石頭,木材,土,竹子,都是孩子幫我完成,那為什麼這一次我們選擇,還是放了網子,是因為你們挑得不夠仔細,這一個是大家一起在承擔的)

(傳統農事課程學員 阿朵默‧ 臧拉  阿美族
macinanao a tao 
就是會覺得,生活在這個土地上面的人很幸福,他們可以去傳承跟去延續,這樣子一個很古老,但是其實充滿智慧的一個文化,而且他們是帶著,他們的下一代,他們的孩子一起去進行)

(嘎拉露長子 山門谷安‧拔拉夫拉夫  排灣族
kabnekan ni 嘎拉露
然後也第一次跟那個,武浪就是我的舅舅,我們兩個人,輪流顧這個的火,就是讓那個,vuvu武棟休息一下這樣子,雖然不是說全程都我們自己顧,但是就是已經可以感受到說,就是有那個,那個辛苦的點在哪裡)

能傳給下一代的美好,不在物質金錢,而是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管時代怎麼變換,部落傳承的價值,跟孩子們永恆在一起了。

(聲音來源: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芋頭從前一天晚上,一直烤到早上差不多7、8點,從芋頭窯的,烤肉架上面拿下來的時候,我們挖的芋頭,它的整個皮都還在,土也都還在,那要把皮去掉的一個方法,有一個叫river(搖籃),它是一個用竹子編的一個,大的搖籃,它要把芋頭,烘烤好的放到那個裡面,然後在那個地方去搖它)

(嘎拉露長子 山門谷安‧拔拉夫拉夫  排灣族
kabnekan ni 嘎拉露
今天搖芋頭,我們也是第一次當,主要在控制那個搖籃的人,就是真的很累,因為其實在這個搖籃的中間的人,他跟另外一邊的人默契要很好,然後他是要去控制那個,過來過去的那個力道)

(嘎拉露長女 拉麼參‧拔拉夫拉夫  排灣族
kabnekan ni 嘎拉露
你在搖的時候你會想到你,這一整年做的事情,就是脫完皮之後你會,很有成就感,因為你剛剛種下去的時候,你不知道它後來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們的祖母有跟我們說,今年的芋頭很漂亮,對,雖然有很多,就是被蟲吃掉的,可是就是烤好搖出來的時候,它的那個,就是很白,就很漂亮這樣子,然後就是聽到那些話,所以就有,被鼓勵到的感覺)

(武棟小兒子 葛崎‧非給樣  排灣族
anak ni 武棟
我覺得有糖果的味道)

(嘎拉露小兒子 莪另‧拔拉夫拉夫 排灣族
anak ni 嘎拉露
好吃)

(嘎拉露小女兒  拉璐睿伊‧拔拉夫拉夫  排灣族
anak ni 嘎拉露
真的有,有很棒,很硬)

在三地門鄉大社舊部落,烘烤芋頭乾的工作,經過了12個小時,已經接近完工的階段。

(聲音來源: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老人家,使用土地的時候,一開始開墾,它會先種芋頭,比較深根的一個,種植法,然後第2年,它開始屬於比較,淺中的一個種植,就像小米,小米它就是淺根性的,它會這樣去使用一直到,4年5年之後,這邊的土地它幾乎就是,快要休息了,另外又再開墾一個農場,其實它是在流動的,是跟著土地
跟著食物在走)

(聲音來源: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我們收完芋頭之後,老人家就會跟我們講說,接下來這裡要播種)

(聲音來源: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因為她覺得,在我們傳統裡面,播種小米是一個新的希望,是一個食物又要,重新從土裡鑽出來,她會有一個期待說,我一定我要等到它收成,就在這個當中,她又開始又很有活力,聲音又開始宏亮出來,然後她說,這個是去年種的種子,她每一個都摸,都講說去年怎麼樣,今年又要播種,對 就一直唸,就一直有一些聲音出來,雖然她今年沒有辦法一起,彎腰來勞動,可是她還有參與,然後,由她禱告,一切的工作都由她來做,發號施令,之前是屬於深根的,現在是要淺根的,小米,是我們目前比較需要的,所以小米要在這個時候種,像單一作物,來種的話,它比較會容易生病,多樣性的時候,生態會比較好,紅藜,小米,還有那個豆科類的,還有這些深根的那個,像刺薯,其實它是非常多樣)

(傳統農事課程學員 林淑照 
macinanao a tao 
那如果你一直在這一塊地,給它施肥,你也體會不出來,那個土地跟你之間的關係,而且它有一部分要給山豬吃,有一部分要給蟲吃,然後,你就是要跟這些山豬跟這些蟲,一起共生在這裡)

輪耕是以前大社部落,種植芋頭的農作方式,採用自然農法完全不施肥,與部落土地共生息,共同承擔農作歉收的風險,因此人與土地,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責任與情感。

(傳統農事課程學員 葉俐蘭
macinanao a tao 
還滿喜歡的,就是跟大家一起工作的時候,一種體驗下,然後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很貼近自然,然後我還滿喜歡這種生活的)

(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在做這樣的一個耕作方式,其實需要的是,人跟人互助的關係,其實這個互助,不是在這個短暫裡面,今天,他跟著我們一起來耕作,未來這些食物也會分給他,哪一天,我們孩子結婚了,他分到另外一塊土地,當他需要人力的時候,我們人也會過去,每一塊土地,其實我們都是共有的一個概念,這種觀念要一直讓孩子有的話,必須他們要在,這樣子一個,耕作勞動裡面,會很清楚知道,這種是互相的關係,如果每一個部落的孩子,你讓他,具備了這樣觀念的時候,他們都是富有)

(傳統農事課程學員 林淑照 
macinanao a tao 
我覺得他們帶著,他們自己的孩子,去做這樣的事情,那個土地的連結會更深,那我也很高興帶我的孩子來,體驗這樣的事情,我自己的體會是這樣)

(聲音來源:舊大社居民 Tjamautjung‧Vikiyan(武棟)  排灣族
tao do 舊大社
至少老人家還夠能用母語,跟我們的孩子講,我們的孩子還能用母語跟她對話,然後同樣的,在同樣的一個土地一個時空裡面,她還可以回憶這樣的事)

在大社舊部落,我們看到武棟,武雄這兩家四代人,依然留在母親出生的地方,qinaljan,堅持著北排灣族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家族,祖靈,和山林,土地成為生命共同體,因為他們始終相信,孩子們將會實現這個空間的文化,只要生命連接著生命,文化就會傳承下去,來一起吃 給妳,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