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ajing plglug euda phiyug hangan ka alang Truku
位在南投縣仁愛鄉濁水溪旁的德鹿谷村落,是賽德克族Truku群所居住的家園,但從民國39年以來就被冠以合作村這個跟土地毫不相關的名字。2年前部落開始推動正名為傳統地名德鹿谷村,並在110年6月正名成功,而原本的傳統名稱德鹿谷村對族人而言的意義為何?又是什麼原因讓部落希望能夠推動正名?帶您來看看
聽過德(多字)德鹿谷村嗎
這個位在
南投縣仁愛鄉濁水溪旁的村落
是賽德克部落Truku群
所居住的家園
而它原本名稱叫做合作村
但在110年6月
在部落要求下
正式正名為德鹿谷村
德鹿谷對族人而言的意義為何
又是什麼原因
讓部落希望能夠推動正名
(德鹿谷村長 Wadan Halu(卓上龍) 賽德克族:
Bukung alang Truku
Wadan Halu(卓上龍) Seediq
像我們現在目前
所走動的這個農地的
這個區域裡面
這個叫snegi
那我們的長輩
其實起那個地名的部分
就是有的時候就是依照地形
或者是太陽日照的一個長短的
那個時間來做命名的
那像這一塊地區為什麼叫snegi
意思也就是說
因為他是背向陽光的
所以它被這個太陽照到的這個時間
也就比較短
跟著村長走訪部落周遭
這裡每一塊土地
都有賽德克族語名稱及含意
但在地圖上仔細看
傳統地名卻鮮少被稱呼
取而代之的是
與土地毫無關連的
合作 靜觀 平生等中文名字
(德鹿谷村長 Wadan Halu(卓上龍) 賽德克族:
Bukung alang Truku
Wadan Halu(卓上龍) Seediq
應該是說日治時代
或者是國民政府來了以後
所冠予我們各村的一個這個名字
那但是我們會想到一件事情
就是真正的族名
跟我們比較八股式的這個名稱的
背後的那個故事
背後的一些文化
背後的那個歷史
走進德鹿谷村文健站
耆老們正為了正名活動
而勤練族語歌謠
在許多長輩的生命記憶中
這個他們從小生長的地方
一直都叫做Truku
而不是合作村
(部落耆老 Lubi Siyac(郭金梅) 賽德克族:
Rudan tmpusu alang
Lubi Siyac(郭金梅) Seediq
就是要回復
祖先原本留下來的地名
名為Truku
應該從國民政府來台之後吧
從國民政府來台之後
部落地名就被改(合作村)了
我們聽得懂
但不知道合作村的意義是什麼
因未接受教育所以不懂漢字
原本國民政府
將仁愛鄉春陽至合作一帶
劃為同一村
民國39年因為幅員遼闊
才又劃分出合作村
但對賽德克族人來說
這裡所承載的歷史
遠比39年悠久許多
傳說賽德克族
從中央山脈白石山發源之後
首先便是來到合作村的
Truku Truwan一帶定居
並在後來陸續遷出
朝不同方向發展
令族群開枝散葉
(部落耆老 Lubi Siyac(郭金梅) 賽德克族:
Rudan tmpusu alang
Lubi Siyac(郭金梅) Seediq
我們長居深山
當我們看到大巨石
就知道那裡有部落
例如Brayaw
Busig daya等4個部落
這4個部落
部分的族人
被日本人遷移到松林及廬山部落
剩下的族人就繼續留住在這裡
我們這裡的族人
有的遷徙到松林部落
Truwan的族人
有的遷徙到花蓮
所以四散各地
日本人強迫族人
遷徙到那就居住在那
沒有去的便留在這裡
Busig部落 Sadu部落
仍在這裡沒有遷徙
不過對祖居地Truku的稱呼
在後來行政區域
八股式的命名下遭到取代
而在年輕一輩族人印象中
這些古老的地名和部落名稱
也逐漸淡忘消失
(部落族人 Tumun Sapu(高玉珍) 賽德克族:
Rudan tmpusu alang
Tumun Sapu(高玉珍) Seediq
之前像我一出生的話
這個就叫做合作村嘛
那有上部落下部落跟平生部落
然後在有一個
還有靜觀部落
所以我對這些
其實我覺得到底是什麼名字
但是我知道
這是我們賽德克的一個部落
當時是叫泰雅族嘛
對 所以你看
現在已經是
55年聽合作這樣的一個地名
(德鹿谷村長 Wadan Halu(卓上龍) 賽德克族:
Bukung alang Truku
Wadan Halu(卓上龍) Seediq
所以我特別發現到說
像這樣老人家的一個智慧
所命名的一個地方
在經過時間的變遷以後
逐步的一個去消失掉
我覺得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
所以當時的一個想法也就是說
我們先從大的地方去做
比方說村的名字
還有我們部落的這個名字
我們先把它恢復回來
恢復回來之後
這樣的話就是讓我們的下一代
甚至小朋友更小的小朋友
讓他們從小
就有這樣的一個概念
我的故鄉
我的部落就是德鹿谷
是Busig部落還是Sadu部落
還是Truwan部落
那這樣的話
其實這樣的一個文化的
一個地名來講的話
就會永續的能夠承傳下去
為了將傳統名稱和文化
傳承下去
108年部落召開會議
討論是否要將合作村
正名為Truku的中文諧音
德鹿谷村
第一次會議出席戶數未過半
第二次會議特別選在年底
族人相聚的感恩節
這一次會議順利通過表決
德鹿谷村長 Wadan Halu(卓上龍) 賽德克族:
Bukung alang Truku
Wadan Halu(卓上龍) Seediq
那當時超過一半以上的戶數參與
其實在現場裡面
在現場大家在做表決的時候
表決的這個百分比
大概是超過96%
那行政作業的部分的時間
大概也將近1年的時間
那所以到今年的6月1號的時候
那我們部落的
合作村的這個名字
正式由縣政府這個地方下了公文
被取代為德鹿谷村
那這個算是一個
第一階段的一個完成
正名活動獲得多數族人贊同
也代表族人心中
對正名有所期盼
合作村在110年6月1日
正式正名為德鹿谷村
正名活動第一階段也圓滿達成
而最高興的莫過於部落耆老們
因為熟悉的Truku終於回來了
也讓後代子孫可以繼續
將祖先留下來的文化記憶傳承下去
部落耆老 郭金梅 Lubi Siyac 賽德克族:
Rudan tmpusu alang
郭金梅 Lubi Siyac Seediq
我真的非常高興(能夠正名)
要是我們不認真教導孩子
孩子會不長進
所以我們要好好教導孩子
使他成長有智慧有領悟
部落族人 高玉珍 Tumun Sapu 賽德克族:
Tmpusu alang
高玉珍 Tumun Sapu Seediq
讓我覺得說
我一個住在這部落的人
覺得很踏實
就覺得說
好像是對我們
部落的一個文化價值
又更加重
譬如被輕視的那個時代
就像我們那個時候嘛
大概是五六零年代的時候
那現在是慢慢
我們原住民有意識抬頭了嘛
那應該不會說
像我們那個年代一樣
所以我就說
更名之後
我們就是說
把那個很好的部分
表現出來
原民會綜合規劃處長 王瑞盈:
Kklawa seejiq tnpusu klwaan
王瑞盈
正名其實是一個第一步
然後接下來
原住民族的
不管是在語言的自主權
教育的自主權
經濟的自主權
那個都是邁向原住民族自治
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
那原住民族的自覺跟永續發展
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行政區域正名只是第一步
未來德鹿谷村
更進一步規劃
要將傳統名稱
逐一回復到生活之中
不但讓這些傳統名稱被看見
也讓別人可以更快速理解
他們是誰 來自哪裡
德鹿谷村長 卓上龍 Wadan Halu 賽德克族:
Bukung alang Truku
Wadan Halu(卓上龍) Seediq
那等於就是說
之前的部落的平生路
或者是和氣巷就沒有了
就被部落的名稱所取代
所以這個是真正的
也能夠就是說
在我們的恢復傳統地名的部分
應該是做得比較深入的部分
那當然除了我們的住址也更改了
我們的村名也更改了
當然我們學校的那個名字
也必須要更改德鹿谷國小
然後我們的重要橋梁
也把它換回我們原來的
傳統的那個名稱
然後那同時就是說
我們的未來的路牌的那個部分
路牌的部分
我們全部把過去
舊的通通把它拿掉
然後換成新的
如果我今天恢復了我的傳統地名
我們叫德鹿谷
我就可以講很多遺失的過去
為什麼我們的德鹿谷來源是這樣
我就可以講我很多的
文化也好
背景的故事也好
跟我們要未來 要能夠發展
部落裡面的產業也好
或者是深度旅遊也好
事實上 大概就可以達到一些
雙贏的一個結果
歷經72年時間
終於從合作變回德鹿谷
道路標還未更改
族人已經迫不及待的裝上自製指標
對德鹿谷村來說
正名不`僅僅是回復部落傳統地名
呈現在地圖之上
更是確立族人對於家鄉認同
文化傳承 進而拉近和土地的連結
也使部落有機會用自主角度
來講述這片土地的歷史及文化
讓外界更真實看見土地的樣貌
以及生活在上面的人們
正名成功只是一個開始
未來能否持續帶動文化傳承
部落發展甚至是自主權
將是正名之後更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