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陳文輝移住台東多良部落二十多年,期間他深刻體會部落族人跟自然共存的智慧與生活模式,尤其小米跟排灣文化密不可分,因此他特別以自然媒材製作出"迎風式趕鳥器",希望透過作品呼應部落農損問題,也藉此傳達人跟土地連結,以及共享價值。
(藝術家 陳文輝:
後面這個也都是可以再調整
讓它大隻一點
聲音就會大一點)
小鉛球順風旋轉,一碰撞竹筒,就發出類似敲擊木魚般的兜兜聲,這看似童玩的小玩意,其實是藝術家創作的迎風式趕鳥器,上頭的捕風網會隨風轉向,使螺旋槳能直接迎向風面,透過葉片轉動,鉛球就會不停撞擊竹筒,進而達到趕鳥作用。
(藝術家 陳文輝:
防鳥最好的方法就是分享
像我是種枇杷然後我把
不能出貨的枇杷
我把它塞在樹枝上
或者是用一個餵食器
牠們會先來吃你不要的
你沒辦法出貨的產品
所以就減少我們損失)
綽號輝哥的藝術家陳文輝,移居台東多良村二十多年,平時除了創作,他更拿起鋤頭,當起農夫自給自足,多年來,他深刻體會小米與當地排灣族人生活息息相關,特別以自然媒材製作趕鳥器,以裝置藝術呼應當地常見的農損問題,藉此傳達人與土地連結價值,並透過台東縣府舉辦的一日工作坊,與族人一同交流分享。
(活動策展人 張溥騰:
我們這個計畫的概念叫做
交會地方藝駐共創
也就是說希望透過藝術家
來進駐的過程當中
跟大家學習共同創造
屬於地方的特色)
(多良村民 muakai 排灣族:
可以的話我們就學習啊
(你們會想嘗試做這樣的就對了)
當然啊 環保啊
可是有沒有趕小鳥的作用
我們就不知道了)
迎風式趕鳥器必須透過風力帶動才能發出聲響,因此趕鳥作用很有限,但族人認為材質環保,也寓教於樂,不排斥嘗試使用。主辦單位表示,大型趕鳥器成品將會留在多良部落作為地方裝置藝術,而近期也會在台東美術館舉辦成果展,透過影像紀錄跟民眾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