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malu kikay paadas qowqow 3D plutut knkla lubug Truku
崇德國小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村內,北臨清水斷崖,南倚立霧溪北岸,校址座落於蘇花公路南下出口,是旅人必經之道。民族教育始103學年度,鞏固深厚課程基礎,及至107學度提前推動12年國教,每位學生將學習各類的太魯閣族文化課程,來引導小朋友建立族群的認同並融合科技口簧創客的素養及自信,找到太魯閣族文化知識的真科學。
崇德國小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崇德村內,南倚太魯閣立霧溪口,北臨清水斷崖,校址座落在蘇花公路南下出口, 是北上蘇花公路的起點,也是旅人必經之道,當氣候晴朗的時候,可以眺望太平洋及清水斷崖,依山傍水讓人流連忘返。
(花蓮崇德國小主任 Lahang Lowsing 太魯閣族
Pusu qmlahang euda ptasan bilaq Tkijil
Lahang Lowsing Truku
我叫Lahang Lawsing 我是太魯閣族。我是來自秀林部落 Lahang這名字是承襲於我的祖父,在民國93年便開始回復Lahang Lawsing族名。)
崇德國小主任Lahang Lawsing是原住民科學準博士,透過所學驗證祖先傳統知識其實很科學。從103學年度開始在學校,深耕民族教育課程,107學度提前推動12年國教,將太魯閣族文化列為民族教育課程之一,因而成為崇德國小最成熟的校本特色課程。
(花蓮崇德國小主任 Lahang Lowsing 太魯閣族
Pusu qmlahang euda ptasan bilaq Tkijil
Lahang Lowsing Truku
記得從我高中三年級之後,遇到了很激勵我的啟蒙老師,她是漢族,不是原住民。他提醒我,將來若你有所學成,將所學回饋自己的故鄉,要回饋社區,這才是我們(你)原住民要做的事情,這句話一直深植在我心中。這位老師是我的恩師,她的名字叫徐素珍老師,漢族。)
為了送一份特別的禮物給高中老師,Lahang Lowsing無意間看到口簧琴在文物館內。傳統口簧琴文化如此的優美,認為不應該擺在櫥窗裡收藏而失傳,於是激勵他加入復振的工作,從此跟口簧琴結下不解之緣。
(花蓮崇德國小主任 Lahang Lowsing 太魯閣族
Pusu qmlahang euda ptasan bilaq Tkijil
Lahang Lowsing Truku
當時正準備畢業的那一年,我想要送她一樣禮物,當時我也想不出哪一種禮物最適合,給她一般的東西也沒有意義,所以我就送她原住民傳統的樂器。但又不知原住民傳統樂器有哪些,當時有想到口簧琴跟獵首笛,但又不知道哪裡找尋。有一天我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後來就發現傳統樂器了。我也觀望很久,這到底是什麼樂器呢?是傳統樂器耶 那到底要找誰做也沒有管道。當下我就用模仿製作看看,看看它的形狀跟樣子,就開始描繪記錄,回到家之後,便開始仿製(模仿),做得還滿像的啦,但是吹出來沒有聲音。)
(花蓮崇德國小主任 Lahang Lowsing 太魯閣族
Pusu qmlahang euda ptasan bilaq Tkijil
Lahang Lowsing Truku
到了民國86 87年間,開始練習製作太魯閣族口簧琴,一直到民國106年之間,我都是用傳統的樂器製作,採用他們的方法來製作,這個期間也將近10幾年的時間,我去教導孩子如何製作樂器的時候,為了推廣、為了傳承,發現到說老人家的方法太難了。任何人在製作過程中,失敗率很高。因為每個步驟都有難度,就覺得推廣上每個人都很失敗,在推廣當中也達不到那種效益。)
在沒有人工化合黏著劑的時代,太魯閣族人製作口簧琴時,已採用大自然中的松膠來固定簧片的綁繩。 Lahang 主任為了簡化口簧琴的製作,甚至嘗試過用壓模的方式,但沒有成功,直到碰到學長陳信宏,成為他學習3D列印的啟蒙老師。
(花蓮崇德國小主任 Lahang Lowsing 太魯閣族
Pusu qmlahang euda ptasan bilaq Tkijil
Lahang Lowsing Truku
一直到我就讀博士班的時候,碰到了我的學長 他正在製作3D列印。當我看到他操作的機器,就覺得便於操作,我說這是什麼東西,他就毫無保留的指導我3D列印。我說要怎麼去製作,他說你要先學會3D製圖、然後你要會去測量、然後你要會去選材料,你要會去操作機器。
因為我真的很想要去改良那一個 哦 不是去改良 而是去找一個另外一個方法 去製作這樣的東西,目的是為了要傳承太魯閣族的樂器。他就是我的3D啟蒙老師 我的學長陳信宏 是漢族。不到3個月吧 我就學會簡單的東西了,可能跟我學的有關嘛,因為我學的是數理系的,對電腦方式滿有接觸的,很快就上手。 大概會瞭解說這個運作的流程,然後要注意哪些步驟等等,那就開始研發出那種,新的一種不同的製程 口簧琴的製程這樣子。)
Lahang主任在2007年到加拿大參與世界原住民教育論壇,以口簧琴的3D列印的研發的過程為發表主題,讓國外的學者非常驚豔,看到傳統智慧跟西方科技知識結合的一個製作,也因為利用天然松膠來固定簧片綁繩,學者們也很肯定太魯閣族科學。透過科技的文化嫁接,Lahang主任希望讓小朋友融合創意及自信,找到太魯閣族文化知識的真科學,成為Balay bi Truku(真正的太魯閣族人),甚至也帶學生參與相關聲音的科展比賽。
(花蓮崇德國小主任 Lahang Lowsing 太魯閣族
Pusu qmlahang euda ptasan bilaq Tkijil
Lahang Lowsing Truku
那他給我一個很大的鼓舞,就是我們在做一些學術研究的時候 。我們還是要最終還是要回到我們研究的結果,到底對族群有沒有實質上的幫助。 不管是文化上的,經濟上的 還是樂器傳承上面的等等。那就是我現在所做的事情,那我也把這樣的一個技術 把它應用在我們的民族教育的教學上,甚至我也帶學生去做這方面的科展。那我想告訴大家是說,我們老人家的智慧是非常的科學。那這個科學是因為老人家用當時現有的環境,他跟這個大自然接觸的一個經驗,然後就研發出 發明出這樣子的樂器出來,口簧琴只是一個例子而已。當然我們還有很多的科學,是等待著我們去發掘的。)
太魯閣祖先留下來的山林智慧,含有很多科學知識。像這個口簧琴的製作,怎麼讓它有聲音、如何控制音量的大聲和小聲的技巧,這都是源自於耆老的山林智慧。如何製作?怎麼樣取材?還有竹子它的大小尺寸,像這些的製作流程,就是太魯閣族生活科學知識。
口簧琴有單簧、雙簧,從太魯閣語的單字中,發現原始文字的文化起源,也再應證語言是文化的重要顯現, 同時肩負著文化的傳承。
(花蓮崇德國小主任 Lahang Lowsing 太魯閣族
Pusu qmlahang euda ptasan bilaq Tkijil
Lahang Lowsing Truku
這是我們所稱的口簧琴樂器,它的太魯閣語叫做Lubug qowqow,這只,是傳統口簧琴,這只是現代科技製作使用的,我等下會製作一次。
而這是Lubug burux 太魯閣語叫做Lubug burux ,這是這樂器名稱。Lubug burux因為它是單簧,單簧口簧琴。這是傳統單簧,這是現代單簧。
這只它的名字叫雙簧Lubug dha,因為它有2個簧片製成,簧片就是指這2個簧片,所以叫做雙簧Lubug dha。這個是給男孩子吹的 雙簧,它會動作比較多 因為它比較短 ,音比較高。)
(而這個呢 它就叫做4簧琴Lmbug spat,因為它除了可以對話,也可以唱出太魯閣歌謠。而特別的是每個簧片都有不同的音階,都不一樣,Re Mi Sol Ra ,它也有一個傳統名字 叫做真正的口簧Lubug balay。因為可以對話也能跟著哼唱,所以耆老稱它真正的口簧Lubug balay。)
(真的是一首曲子了)對,所以他們說這個是大家最喜歡的,常常要拿都會拿這種的。這個就是好玩的口簧。)
透過拉和彈線,使竹子或3D上的簧片震動,再結由口腔共鳴,產生優美樂音,而材質不同、韌度也不一樣,吹奏出來的音色也很獨特,學生也說出傳統口簧琴與3D口簧琴的差異。
(崇德國小學生 Yaking Yacing 太魯閣族
Ptasan bilaq Tkijil
我叫Yaking Yacing 我今年13歲,我來自崇德部落。我在學校有學到口簧琴製作,就是我們太魯閣族傳統樂器的口簧琴,我現在學的還可以,會吹也會做。老師教我們啊 我們都會做。之前我們做過,現在是用3D列印。容易的是太魯閣,因為它比較像真實的我們太魯閣族的情境。就是因為我們是太魯閣族,要表現些出那個以前太魯閣族的樣子。)
(崇德國小 Rubiq Tasi 太魯閣族
Ptasan bilaq Tkijil
Rubiq Tasi Truku
我叫Rubiq Tasi ,我今年12歲。我來自崇德部落。就是傳統的跟3D列印的,還有簧片(burux),因為3D列印的就是就用久了它會斷掉,所以用一般的(傳統的)可以用很久,用好幾年。(其他的同學 你們最喜歡的是什麼?)我最喜歡太魯閣族的,無聊的時候吹吹,老師我要用3D的。)
崇德國小民族教育讓學生透過3D印表機跟創客教育製作口簧琴,從中也明白製作口簧琴蘊藏的創課教育概念,就是科學(口簧頻率)、科技(技術)、工程(繪圖)、藝術(美術、音樂)跟數學(計算的能力)等5項技能;也成為12年國教的素養導向,也讓人期待耆老留下的山林智慧傳統知識與科學產生更多的新發現、開發和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