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則是在周末兩天,舉辦了《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計畫》的成果展。而其中也有不少原民團隊加入,期望透過不同的計畫,讓文化以多樣的方式被保留下來。
為了帶動青年對家鄉和土地的認同,並且在尋根的過程中,找尋扎根在地的可能性。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Changemaker計畫》,鼓勵青年發現家鄉的多面貌。
而在47組的入選團隊中,就有11組原民團隊。從實踐文化探索,復振遺失禮俗到突破傳統框架。參與計畫的青年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將珍貴的文化資產,一一保留下來。
(Kasuga部落青年成員 kuljelje (白中皇) 排灣族:
我認為時代在變,可能文化沒辦法一個一個去做到,但是我們是希望是說,我們能夠把那個文化,最精神那個面,最傳統精神的方面要把它找回來,年輕人有這個意願去回歸到傳統的時候,我們結婚的時候,可以用這樣傳統的方式,來去讓老人家,不是說讓老人家,讓我們的文化也可以這樣子,包含這是所有很多細節的文化都能夠傳承下來。)
對於青年們來說,保存不僅是將技術和禮俗的過程留下,而是保留背後的精神價值。
(青年musaura ta 團隊成員 Sukulri Raera (陳婉儒) 卑南族:
在過去我們的印象中,我們看到我們部落的女性長輩們一字排開,就會配戴禮刀,那我們其實也很好奇說,怎麼樣的人可以配戴這個禮刀,在這個計畫裡面,大家很多人會停留在技術這個層面,當然我去學或是你去學都一樣,但是我覺得最重要是,它背後的那個精神跟價值。)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公共參與組長 張靜瑩 :
我們其實發現很多原住民他們其實在都市生活,但他們其實很想回到部落,去找自己的根這件事情,那他們也慢慢發現,如果他們自己都不回來尋找他們的根,其實很多的文化可能就消失了,我覺得這是非常可惜的。)
青發署期許觀展民眾能從這些青年團隊身上,看見他們是如何讓家鄉,讓台灣變的更好,一起為這片美麗的家園,增添更多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