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搭乘捷運,可以發現許多地名都很特別,其中像是唭哩岸、石牌、北投等站名,都跟凱達格蘭族文化有關係。而最近凱達格蘭文化館舉辦特展,"台北‧從我們開始",要帶領民眾從清朝、日據時期,認識凱達格蘭族以前的生活文化跟遷移史,並以台北捷運站名稱,來解釋凱達格蘭族在台北存在的歷史證據。
從北投出發,沿著淡水河,台北捷運站的每一個站點就是一個凱達格蘭族的舊社,現代台北人的生活,其實就是穿梭在凱達格蘭族的歷史場域中。今年6月起,凱達格蘭文化館展出《與你相遇之所》特展,而首部曲"台北‧從我們開始",之前受到疫情影響改以線上展覽方式呈現,但8月13日起,終於可以親臨實體展場,從台北人的捷運日常出發,探索捷運站名背後跟凱達格蘭族舊社之間的關係,了解台北盆地的開發史。
(台北市原民會主委 Bakan Pawan (巴干‧巴萬) 賽德克族:
panirsirngen do Tayhok yanminkay
既然這裡是北投,以前凱達格蘭族的一個舊社,北投社的話,那我們還是努力去呈現在地性,讓凱達格蘭族的一個文化,在這邊呈現出來,希望讓市民朋友,還有來到凱館的旅客,進到我們凱館,也就能馬上知道,北投的一個歷史文化的一個脈絡)
透過北投高嶺土、番社采風圖,到捷運站與凱達格蘭族舊社關係,呈現凱達格蘭族遷徙、生活與台北發展的歷史脈絡,也重現''漢番界碑''、''清郁永河採硫碑'',見證凱達格蘭人跟漢民族的相遇故事,並放映凱達格蘭族青年多部紀錄片,作為今昔對話,告訴現代人,我們在這裡。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頭目後裔指出,血緣的交流、文化的交流其實一直存在,透過展覽,可以清楚看到這些蛛絲馬跡。
(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頭目後裔 彭凌 凱達格蘭族:
apowapo no 凱達格蘭族
平埔的文化就像散落的琉璃珠,不管是原住民還是非原民族的朋友,一起關注這個問題,然後把這些散落的珠子,慢慢地再重新串起來,我覺得這個是,我們大家可以一起努力的方向,因為這個是台灣這塊島嶼,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然後他(平埔)也是,融入在我們血液裡面,然後成為我們社會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塊拼圖)
凱達格蘭族並不是一個歷史名詞,而是在三四百年前,甚至是2千年前就居住在台北盆地的民族。凱達格蘭文化館藉由《台北‧從我們開始》,重新探索台北盆地發展史,並在歷史現場,跟凱達格蘭族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