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6
記者
Calaw Opic (丁至軒) 花蓮壽豐

原民課程協作中心辦成果展 交流實驗教育經驗

kuraraua tarʉana cucumacu sikuraraua hlitakumacua

要如何吃出文化的內涵呢?東華大學原民課程協作中心,舉辦後疫情食光成果分享活動,邀請了宜花地區實驗教育單位共同參與,藉由動態實作與體驗的方式,讓學童們實際解說,深化民族教育的內涵。

學生賣力的把糯米搗成麻糬,體驗過去泰雅族祖先們的飲食智慧,這裡是宜花區的原民實驗教育成果展活動,參與學校也把平時的文化課程帶到現場。

學生們跟著秀姑巒阿美族實驗小學的老師,藉由圖示認識阿美族野菜名稱,現場還有烹煮野菜湯讓大家親身品嚐。

(花蓮縣海星中學原民實驗班學生 Tayna(繞佳晟) 太魯閣族:
mamaini umaria海星arialangica
Tayna(繞佳晟)    Truku
(第一次吃喔)對啊(感覺怎麼樣)感覺很有蔬菜的味道(你覺得裡面有幾種菜)感覺有3種但應該不只吧

歷經4年推動,目前宜花地區共有7所學校型態實驗學校及10班原民教育實驗班。本次活動除了靜態分享之外,還有教學實作與體驗,讓學生親自進行解說,藉此強化母體文化知識。

(宜蘭縣武塔國小學生 Yabung Abang(江永婕) 泰雅族:
mamaini 武塔ariakasʉkasʉ
 Yabung Abang(江永婕)    Atayal
我去那邊,分享自己在學校上的課程,讓大家了解我們的文化,我希望這些文化,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花蓮縣萬榮國小學生 Ubing(蕭映涔) 太魯閣族:
mamaini umaria萬榮ariakasʉkasʉ
Ubing(蕭映涔)    Truku
很開心(為什麼覺得很開心)因為闖關的時候很好玩,可以吃 還可以做,所以覺得很開心)

(原民課程發展協作宜花中心主任 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 布農族:
malialualu tarʉana cucumacu
 Tunkan Tansikian(陳張培倫)    Bunun
我相信透過這樣的 ,一種成果展呈現方式 ,不是只是形式上的一種展示成果,也能夠讓各校的師生,在這個有點類似闖關的活動當中,去了解其他的學校,怎麼去進行實驗教育課程)

現階段,原民實驗教育在宜花地區已經從1年級延伸到12年級,未來要如何分享各校教學經驗,提供具體建議,促進學術與實務的交流,一同建構原民教育的藍圖,也考驗著協作中心的平台輔助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