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台北時裝週開幕秀,邀請五位原住民族的織布國寶工藝師與設計師合作,當傳統遇上時尚,展現出新的美學,其中賽德克族的人間國寶張鳳英,更在傳統服飾中,挑戰用多種複雜的傳統技法,重新創作新的織紋,這高操的技術都來自於她的外婆,雖然外婆在97年過世,熟悉的織布聲音不再出現,但張鳳英感恩外婆的心,化為實際行動,她是如何讓更多人認識賽德克族的織布文化呢?帶您一塊來看看。
每件時裝都搭配傳統織紋,讓原住民族的織布文化出現在流行時尚尖端。
2022台北時裝週開幕秀,邀請原住民族的織布國寶工藝師與時尚設計師跨界合作,讓設計師根據老師們提供的素材,做出8套新的時裝。
賽德克族的傳統織布用色比較低調,國寶工藝師張鳳英用多種複雜的傳統技法,重新創作出新織紋。
(傳統工藝師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Masa'iu macindun tu bunu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因為我們的圖騰有受限,所以這一次服裝週的圖騰,大部分都是我重新設計的圖騰,給設計師去發揮,然後像我身上所穿著的,或者是這一次兩套傳統服飾,也都是我重新設計的這個服飾)
(文化部長 李永得:
Lavias mumu tu bunun 李永得
我們跟原住民的人間國寶那麼合作,那麼人間國寶他們在本身的,原住民的傳統的編織,還有就是相關的一些工藝方面,是非常古老的傳統的智慧,然後運用我們現在,最頂尖的年輕的設計師,雙方的結合,希望能夠從台灣的文化的,特殊的元素裡面,能夠用最現代最科技的方式,來結合然後呈現一個新的美學)
文化部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從98年至今,已經登錄29位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也被稱為人間國寶,賽德克族的張鳳英在110年授予人間國寶之後,傳承織布文化的課程從不間斷,從校園到原鄉,再到都會區。
張鳳英的傳習課程有三位藝生,其中一位是自己的表妹謝淑惠。
(藝生 Seta Iban 謝淑惠 賽德克族 :
Isnanavanang macindun tu bunun Seta Bakan 謝淑惠 Seediq
在部落的話我弄那個工作室,大概七年但是也是以織布為主,其實我的初衷只是要設立一個平台,讓部落的人因文化產業,然後能夠在地就業培養人才,這樣我主要的目的是在這裡,沒有想到我姊把我拉過來學織布,所以我就很認分的開始認真學織布)
(學生 Seta Bakan 謝淑惠 賽德克族 :
Isnanavanang macindun tu bunun Seta Bakan 謝淑惠 Seediq
太厲害了好像機器織的,就是應該講是說她除了實用,還要自然最重要的是,她還要美觀還要有藝術性,我覺得我姊的作品這些都有達到,所以我覺得我就覺得我很汗顏)
張鳳英的藝生中,還有非原住民身分的段品淇,發現這項珍貴的織布技藝正在消失,她認為不僅要保存還要傳承下去。
(藝生 段品淇:
Isnanavanang macindun tu bunun 段品淇
你來織布之後會發現,這是一個全身你的手跟腦,還有你的眼睛要很協調的一件事情,但老師你看她在做不管怎麼做都非常優雅,就是你不會覺得她在做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對她來說就是很優雅很輕鬆,然後那個畫面就是會很美好)
(藝生 段品淇:
Isnanavanang macindun tu bunun 段品淇
一個漢人你有什麼,人家會疑問說你有什麼資格來做傳習這樣子,那就是我自己也很就是想了很久,那老師就說其實我們不用想那麼多,我們不用想說因為老師也不是,代表所有的人 不是整個族群,那我只要做好老師教給我的事情就可以了,就是我只要好好的把老師給我的東西學好,然後傳承下來告訴別人這樣就夠了)
賽德克族的傳統織布有六種技法,包含平織、斜紋織、菱形織、浮織、緯挑及經挑,其中難度最高的經挑技法,步驟繁瑣複雜又多變化,所以很少人會這項技法。
(傳統工藝師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Masa'iu macindun tu bunu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那一般的傳統織布,都是以顯緯來呈現它的圖紋,那我們這個經挑技法,就是把緯線全部包覆在這個經線裡面,呈現經線的立體圖紋,其實我們這個經挑技法,它涵蓋了所有我們所有的技法裡面的圖紋,例如我們最愛的最常織的菱形,這裡就有好幾個菱形,例如這個也是菱形,這個也是菱形,這個也是菱形,這個一個菱形裡面有九個小菱形,那這個大菱形這個中菱形這個小菱形)
(傳統工藝師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那菱形代表我們說代表祖靈的眼睛,它就是在呵護我們子子孫孫,然後這個線條的部分,這裡有很多線條的部分,我們所謂的彩虹橋,那我們織女,我們賽德克的織女,就是說要會織布我才能成為真正的女人,那真正的女人時候,才能夠通過彩虹橋,去跟我們祖靈團聚,你看它這塊布上,Puniri經挑技法上,它也有斜紋山形波浪它全部都涵蓋,它就代表著我們世世代代,賴以為生的大自然遷徙之路,彎彎曲曲的有山路)
張鳳英始終沒有忘記外婆傳承給她的織布技藝,她拿起當初的筆記,回憶起那段時光。
(傳統工藝師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Masa'iu macindun tu bunu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因為沒有帶筆記,就只好用日曆,阿嬤撕下來的日曆紙,做那個草稿)
(Masa'iu macindun tu bunu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阿嬤她有那個樣品,我把她樣品圖之後看在這裡,這個的織法她的技法還有它的各方面,我就把它稍微做紀錄這樣子,那以後在織的時候,我就知道說要怎麼起頭,要怎麼開始織這樣子)
每一頁筆記,把外婆80年來的織布經驗記錄下來,九二一地震後,張鳳英更常回南投仁愛鄉的中原部落。
(傳統工藝師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Masa'iu macindun tu bunu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這裡是我的出生地也是我生長的地方,我記得小時候阿嬤都帶我到上面那邊洗溫泉,因為那邊有最純的溫泉,這裡是阿嬤種苧麻的地方,從小我就看阿嬤種苧麻 播麻,製作麻線染織布這樣)
(傳統工藝師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Masa'iu macindun tu bunu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小的時候常常看她在這裡織布,但是偶爾但那是晚上,那白天的時候因為外面亮,她就會在外面織布,因為小時候跟阿嬤相處久了,有感情很有默契,當阿嬤需要什麼東西的時候,我大概會知道我就會遞給阿嬤)
(傳統工藝師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Masa'iu macindun tu bunu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很期待就是把這個阿嬤的故居,成為一個阿嬤的張玉英Seta Iwan的紀念館,那雖然地方小但是我覺得認真規劃,還是可以把它成立的非常完美,那外面就可以當作是製作麻線,教學體驗的場域,然後在旁邊再種一些苧麻,然後這個下面路下面那裡還有一塊地,也可以種一些染色的植物,那希望這裡以後能夠成為,賽德克傳統織布傳承的場域)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王瀞苡:
Daikaku tu masnanava 王瀞苡
我覺得鳳英老師的想法很棒,因為其實像在國外像在韓國,就是韓國它一定會有一個藝師,尤其是人間國寶他一定有一個館,一個紀念館這樣子,那因為鳳英老師她一直很感念阿嬤,就是她阿嬤就是傳承給她的,這一門非常精巧的技藝,所以如果能夠給阿嬤這樣的一個,包括老師過去成長背景裡面,所經歷的這一些文化技藝,還有文化空間,能夠把她富含在這個紀念館裡面)
張鳳英感恩外婆的心化為行動,傳承織布這條路,還好一直以來都有這位幕後推手支持她。
SB(張鳳英先生曹立法 VS 傳統工藝師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Isaicia tu mabananaz 曹立法 VS Masa'iu macindun tu bunu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有很多我不足的地方,就要他多擔待這樣,譬如說寫寫計畫傳習要寫計畫,申請經費然後再來上課要有教室日誌要有紀錄,教務處不是管這個的嗎所以這個我比較內涵,該拍照片的該錄影的檔案都要存下來)
張鳳英的先生曹立法,過去曾是教師,5年前退休後在幕後全力協助,夫妻兩人同心協力,把傳統織布工藝推廣出去。
(傳統工藝師 Seta Bakan張鳳英 賽德克族 :
Masa'iu macindun tu bunun Seta Bakan張鳳英 Seediq
因為織布是阿嬤的東西,所以我現在織布就好像阿嬤都在我的旁邊,有時候當妳情緒比較不穩定的時候,或者是遇到困難的時候,妳就會想到阿嬤好像在旁邊跟妳說加油,妳一定要加油妳一定會的)
張鳳英認為,成為人間國寶是一種責任,要讓更多人認識賽德克族的傳統織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