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6
記者
採訪/撰稿 djupelang(羅至伶) 攝影 sai(田德昌) 剪輯 陳民紋

小米生命故事 看見部落生活.祭儀.傳承

padreele ku tasikaceane si tatulrisisisane si apawcungulane

聯合國宣布今年2023年為小米國際年,理由是因應越來越嚴峻的氣候變遷影響,小米的遺傳多樣性,足以適應生產環境,是解決饑荒的重要作物。而小米與台灣原住民族的關係緊密,即使現代稻米已成為主食,但仍然無法取代小米在每一個族群生活和祭典中的角色。
小米回家系列報導第一集,我們要帶大家到台東達魯瑪克部落。

今年三月,台東農業改良場,將協助達魯瑪克部落,進行原生特色作物保種工作的五種小米送還給部落,並分享調查結果,部落特別舉行入倉儀式,歡迎小米回家,也預計在明年種植,這對達魯瑪克部落來說是件大事情,因為代表著部落能繼續延續這5種小米的生命,而接下來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為小米取一個屬於部落的名字,延續小米的生命故事。

這一天的台東,即使天空不作美,不見台東藍,但是仍然有著一大片綠地和紅點,彩繪著我們腳下的土地。

4月下旬,依照小米行事曆而行,就是達魯瑪克部落的小米除草祭,婦女和少女們在小米園裡來回穿梭,彎著腰細心的除草。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婦女會長 
kaiciw ki latiatina ki swa Tarumake
Galaigay Lrakalrang(陳秀紅)  Rukai
其實這個maisahoro(小米除草祭),最主要的意義是要訓練女青年,要能工作能挨餓,所以在進行這個工作的時候,她們都不能吃東西也不能喝水,甚至於是要默默地做事,然後她們要看部落的婦女怎麼樣去工作,在這個中間她們也可以習得到,認識什麼是小米什麼是狗尾草。)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婦女會長 
kaiciw ki latiatina ki swa Tarumake
Galaigay Lrakalrang(陳秀紅)  Rukai
媽媽們會教育孩子們說,怎麼區分小米跟狗尾草,就是從它的那個莖可以看的出來,小米是有點紅色狗尾草是綠色的,小米的莖是很紮實狗尾草的莖是扁扁的,最重要是要拔那個。)

休息時間,婦女們就帶著少女體驗傳統生活裡,會在小米園玩的遊戲,大家手拉著手,分成兩隊,充滿笑聲。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婦女會長 
Galaigay Lrakalrang (陳秀紅)魯凱族
全部完工之後,應該是說之前我們都在山上,我們就採小米田邊的野花野草編頭花,然後我們會下來那個不是報訊,就是我們要下來,告訴我們部落族人說我們完工了,如果女青年裡面她有結婚的對象,譬如說他送檳榔或是這個男女朋友在交往,這個男生已經鎖定這個女青年,這個男方他就會準備一些吃的東西,送到女青年這個地方,然後女青年就會準備木柴,為什麼要準備木材?以前沒有瓦斯,然後送木材是感恩他們煮這樣的東西給我們吃。) 

小米除草結束後,婦女及少女戴上花環,穿上族服,繞行部落,宣布小米除草祭已完工。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婦女 
Tavarai Lrakalrang(蘇秀麗) 魯凱族
tiatina cekele Tarumake
我們今天為什麼會有小米除草祭,就是maisahoro,為什麼會一直延續這個 ,這個就是什麼你知道嗎?以前都在換工,你在換工的時候,你哪有時間去談戀愛,你哪裡可以認識,在這一群當中,是不是會互相生產一些,就是男女認識男女姻緣出現,這個小米就是給這些人的祝福。)

小米除草祭,訓練了少女刻苦耐勞的性格,也凝聚婦女與少女的情感,更牽起了男女青年的姻緣,除了這些,小米在達魯瑪克部落的各樣傳統祭儀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友善耕作農民 
tiatina cekele Tarumake
Tavarai Lrakalrang(蘇秀麗)  Rukai
小米對我們來講是非常重要,而且你看我們嚐新,我們結婚入門儀式或者就是除了入門或者要命名,小孩子要命名或是娶,還有老人家生病都是用小米。)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傳統領袖 
Danaro Lavalius (古昌弘) 魯凱族
talialalai cekele Tarumake
因為畢竟小米的生長過程,就是在我們部落裡面很重要的歲時祭儀,大家可以透過種植小米,你才知道我們魯凱族我們東魯凱這邊,達魯瑪克這邊對於小米種植的時間,然後也因為小米種植時間裡面會有很多的儀式,透過小米種植儀式文化的連結,會更加深你對文化的認同。)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婦女會長 
Galaigay Lrakalrang (陳秀紅)魯凱族
kaiciw ki tiatina cekele Tarumake
現在部落孩子們能更認同自己的文化,然後他們都有來做,原來這樣工作小米的生長,小米跟我們的一年的,等於是小米是我們的年曆了,從這地方孩子們會更認同我是屬於達魯瑪克的人。)

小米與部落關係緊密,牽動著族人對於自身文化的認同,但是隨著時代變遷,主食改變,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水稻田,三四十年間,土地因為慣行農法受到破壞,有些小米品種也因為,種植小米的族人漸漸減少,種植的面積越來越小而慢慢消失了。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友善耕作農民 
Tavarai Lrakalrang(蘇秀麗) 魯凱族
tiatina cekele Tarumake
兩年前三年前,老人家就在講他說為什麼現在小米,漸漸在種不好弄不好,因為我們現在年輕人都不理它了,它認為沒有被重視了所以它一直想要消失了,而且天氣又變遷了,然後因為聽到老人家這個更覺得說怎麼辦,我不管怎麼樣我再怎麼忙,我還是會種一小塊的小米,我就是要去延續。)

夢娜姐,帶著我們走在她的小米園裡,不大不小的園區,她依循著母親的耕種方式,種植多樣原住民族傳統作物。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友善耕作農民 
tiatina cekele Tarumake
Tavarai Lrakalrang(蘇秀麗)  Rukai
每次我媽媽跟我講說這些東西很久了,我一直種可是沒有人在種,她說我一直種就是要為了保種。)

小米因為遺傳的多樣性種類眾多,族人會視特性使用,像是用來釀酒和做abai使用的品種就不一樣,因此面對日益嚴重的極端氣候,保種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保種的目的是為了要留住種子給下一代,延續傳統作物的生命和祭儀文化,更能溫飽年輕世代的族人,夢娜姐和她的一群夥伴們,很積極的在執行保種這項工作。

(台東達魯瑪克友善耕作農民 
tarakawaungu
巴樂絲  Rukai
我從109年就開始,我就請我爸爸之前都請一個人在這邊種水稻,可是水稻幾乎都是用慣性的,所以沒有做友善的耕作,第一年的時候真的我們種小米,差不多3、4片葉子就全部死了,可能是土壤的關係也有是排水不好的關係,我就跟我老公常常在這裡,我們就不會也不會去灑殺草劑,我們就常常割草,然後就去找一些有機的米糠,然後加入這個土壤裡面。)

同樣努力保種的,還有這一片驚喜農園的主人巴樂絲,說是驚喜是因為她的農園裡植物共生,看似許多雜草,但是其實走進農園後,會發現有龍葵、野莧菜、山萵苣等野菜與小米、紅藜一起生長,互相給予養分。

(台東達魯瑪克友善耕作農民
tarakawaungu
巴樂絲  Rukai
這個是我們部落的傳統小米它比較長 ,而且它要六個月是按照我們歲時祭儀走,你搭了鳥網其實它風險也很多,比如說通風不良,你收穫的時候其實會很難過,就體會老人家為什麼可以堅持在那邊趕鳥,就是會難過可是我又會想到老人家講的,只要我看到一顆種子我就會很高興。)

部落傳統領袖也親身投入種植小米。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傳統領袖 
Danaro Lavalius (古昌弘) 魯凱族
talialalai cekele Tarumake
所以我自己也開始在從去年種的不好,可能去年天氣剛好遇到小米種植那個段時間,種下去就是連續下了我記得將近快三個禮拜的雨,那一年就沒有種起來,因為我不放棄的原因就是我一直覺得,希望透過種植小米對文化有更深的了解,然後也更能體會到小米跟我們文化祭典的關係,所以我會再繼續做。)

經過多年的努力,原本受到慣行農法破壞的土地,漸漸恢復生機,土壤肥沃了,小米也出穗了。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傳統領袖 
talialalai cekele Tarumake
Danaro Lavalius(古昌弘)  Rukai
其實在我們部落裡面幾乎做農的都會保種,可是保種方式真的都不一樣 ,在收穫祭之前我們會把小米入倉,就是從山上搬下來入倉,入到祖靈屋裡面祖靈屋裡面有兩個糧倉,一個是負責保種的,不只是小米,紅藜也可以,或是一些穀類玉米那些都可以放進去 ,另外一個糧倉就是保護那些食物,如果說部落族人有些家裡可能沒有糧食,那邊可以拿或是說有外賓來的時候要招待,也可以從那邊糧倉拿出來。)

達魯瑪克部落年復一年不間斷的延續傳統保種方式,更在近幾年加入新型態的保種方法,從111年開始,台東農業改良場輔導達魯瑪克部落進行原生特色作物保種工作,協助在地小米品系異地保存,同時進行小米性狀調查與品系精選工作,則成功復育了達魯瑪克部落5種小米,並在今年3月,將5個品系種子送還給部落。

(台東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 
tarakingkingkiw 
張芳魁
所以保種就是說,我們教他們如何把這一些種原延續下去。)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傳統領袖 
Danaro Lavalius (古昌弘) 魯凱族
talialalai cekele Tarumake
像大家在部落都是用夾鏈袋,一般的用夾鏈袋可是夾鏈袋就放著,有的是比較傳統就是掛著而已,就在家裡的可能工寮或屋簷上面掛著,可是你掛著有時候會被蟲吃,有的也會用網袋掛,可是那個都會因為受潮會被蟲吃,後來第二年再種的時候存活率都不高。)

(台東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 
張芳魁
tarakingkingkiw
我們今年取下來的穗,這是經過挑選後比較好的比較純的,我們將它放在這袋子裡面,或者是把這個穗脫穗下來放在網袋裡面,我們這盒子是密封的密封的保鮮盒裡面,裡面放有這種矽膠的乾燥劑,這個是可以高溫烘烤然後脫水,再重複利用的,乾燥後大概一天或兩天,就可以降到10以下的含水率,我們再把它裝到夾鏈袋,夾鏈袋可以讓水分不容易跑進去,也可以把這個夾鏈袋裝好之後,把種子放在低溫的地方或是陰涼的地方。)

台東農改場研究新的保種方式,推測以這樣的方式保存,種子的活力可以保存6到7年,而在與部落合作的過程中,台東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張芳魁表示,與其說是輔導部落,其實更像是互相學習。

(台東區農改場助理研究員 
tarakingkingkiw 
張芳魁
因為過去十幾年我們都是一直著重,新的品種的開發希望他們種的更好,1144 但是我們發現他們有自己的種,而且是很多元的所以這個思路是不一樣,這些都是我們在去跟部落交換學習,就是互相交流,得到了一個我們前進的動力,也是我們進步的一個原因。)

小米保種保住的不僅是種子,還有小米存在部落的文化意涵,一場復育小米的想法,開啟土地轉型的契機,一場返還小米的行動,激勵當代族人踏出持續往前的腳步。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傳統領袖 
Danaro Lavalius (古昌弘) 魯凱族
talialalai cekele Tarumake
小米就是從我們神話故事開始,它就是佔很重要的角色,不管我們一個食物從哪裡來,就是一顆米變很多的小米,或是說小米是神的禮物或是小米怎麼樣,每一個過程當中都有小米,如果今天部落單單只是用口傳你看不見東西了,然後你也不知道小米怎麼種的時候,相對這樣子的對很多的年輕人,或是說小孩子他們就會失去跟文化的連結。) 

(台東達魯瑪克友善耕作農民 
tarakawaungu
巴樂絲  Rukai
就跟一個耆老拿這個種子,他田區每年都會有這個病,可是他不知道防治他都沒有收穫,然後這一次,去年底我有收穫我就分享給他,你知道那老人家一直哭,因為他說,他很感動就會像這樣子,你給我一點我就回你,這次他有種還不錯,80幾歲還在種小米。)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友善耕作農民 
tarakawaungu
Tavarai Lrakalrang(蘇秀麗)  Rukai
老人家講過一句話:只要有種子,你就餓不死。)

mobaliyo kai beceng小米回家了,代表著部落能繼續延續這5種小米的生命,而接下來達魯瑪克部落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為小米取一個屬於部落的名字,延續小米的生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