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信義鄉陳友蘭溪畔,有一塊具有紀念意義的"山通大海"碣刻,是清朝時期開發八通關古道的重要歷史遺跡,但石刻長年風化,也沒有特別標示與宣傳,時常遭到忽視,因此也特別在這次代表會的定期會上被提出,,希望公所規劃打造成歷史園區,將歷史更完整的紀錄保存,也讓當地人文歷史廣為流傳。
石碣上刻著"山通大海"四個字,信義鄉陳有蘭溪畔,有一塊具有紀念意義的"山通大海"碣刻,雖然石碣經過兩三次的復刻,但卻是清朝時期開發八通關古道的重要歷史遺跡,據了解,碣石的意義是當年工程隊一路而來,透過立碑告訴後人,即將可以攀過高山並通向大海,不過石刻長年風化有部分字體不再清晰,環境也需要維護,特別透過這次代表會的定期會,要求公所重視。
(信義鄉民代表會主席 李國源:
Lavias daihiu tu bunun 李國源
我們信義鄉講真的,要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們信義鄉, 也不多啦,把這個我們地方的歷史意義,要讓外地的遊客來知道,要把它保存下來,讓下一代的延續下去,知道它的這個意義)
事實上目前這塊"山通大海"石刻,是經歷87水災以及桃芝颱風等天災過後,在2012年由南投縣府文化局重新設置,公所也表示,將與工務段等相關單位,爭取經費重新整修。
(信義鄉長 全志堅 布農族:
kuciu 全志堅 Bunun
我們公所近期會來跟工務段來聯繫,怎麼樣把這個山通大海,具代表性的古蹟來做一個復刻,做一個紀念的園區)
為了讓後代還有民眾能更清楚當地的人文故事特色,歷史遺跡的維護及保存相當重要,期盼未來能將"山通大海"打造成歷史園區,將歷史更完整的紀錄,也緬懷前人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