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6
記者
企劃 天空藍 攝影/剪輯 綺夢

噶瑪蘭文化入菜 舌尖體驗傳統內涵

paqazi ta qanan pasuppeR tu wawaway na kebalan

用食物來吸引一個人去探索族群文化的可能性有多高呢?宜蘭和花蓮的噶瑪蘭族人因為一部紀錄片緣分認識,進而結合花蓮在地美食,透過精心設計的故事菜餚,讓舌尖上的享受連結感官,體驗紀錄片中的文化內涵。噶瑪蘭族山與海的生活,大葉山欖的屹立不搖的精神,看噶瑪蘭族年輕主廚Ducky,如何將野菜 'nus 入菜、創新噶瑪蘭米麵包,結合海魚、阿里鳳鳳這些傳統食材,上演一場不一樣的紀錄片放映會。

(《Kebalan的流流之心》紀錄片放映會主辦人 黃兵善
pasayya ay
2638
這過程滿有趣的就是,我們一開始是在去年要拍這部紀錄片之前,就愈來愈深入想要了解流流社這個地方嘛,我就Google搜尋流流社這樣子,想要找看看有什麼資料,就沒想到找到花蓮這個流流社風味餐,然後才發現說,原來這間餐廳的人其實也沒有去過流流社,然後不知道流流社那邊還有人存在,然後我們覺得這個故事就是太有趣了,然後我們就帶著年輕人,來這邊認識老闆他們一家人,然後所以就覺得,那時候就聊起來,就聊起來說,就說那我們紀錄片剪出來之後,一定要在這邊播這樣子,就可以結合他們的這個無菜單料理,然後他們 Ducky也就是覺得說可以為這部紀錄片,做一個特製的無菜單料理,我們覺得真的很有特色,滿興奮。)

(流流社風味餐主廚 Uqis(李書媛) Kavalan
paRamazan
(怎麼要接這場活動嗎?)就是因為好玩,然後我一直很想要在店裡辦一個活動,本來是想要辦一個跟以往不一樣的活動,就是讓大家知道我們店裡有在做一些結合,這是跟別的團隊,像攝影團隊啊做一些結合,讓比較多元的活動到我們店裡。)

(流流社風味餐主廚 李書媛Uqis 噶瑪蘭族
paRamazan
我從5、6歲就開始出去玩出去採集,去大自然,去海邊的啊去溪邊的啊,去山上的,我們最常去海邊,通常都是烤肉,然後媽媽跟阿公他們都會下海,女生都是在岸邊,阿公都是直接到海裡,都看不到人,因為我們的女生,好像是不能跟男生一起出海,那是不吉利的,然後我長大以後我就很生氣,我就想說喔,他們都說我不會潛水,我就去考了一個深潛的執照,然後考回來,我就跟阿公講,你看我現在有執照了喔,我可以跟你們一起潛水喔,他們才終於,讓我跟他們一起下去撿海膽還有龍蝦,我阿公80幾歲了喔,他還可以潛水。)

(流流社風味餐老闆娘 Hana(李秀美) 噶瑪蘭族
tawki
這個大葉子然後往下看,如果有這個節的話,再下去就不要砍了,因為這邊比較粗(纖維),像這樣子,(那個就是比較老的!)上面這個葉子可以,這個節下去(往下),它就比較粗了(纖維),因為這邊環境乾淨啊,沒有人為破壞啊,就只有我來採集而已,修頭毛(幫忙整理),幫它們修頭毛,整理一下,它會長得更漂亮,差不多了喔,(妳這樣帶妳女兒帶多久了?)從小喔,從小她會走路開始,就揹著她,然後牽著她,抱著她接近這些大自然。)

(流流社風味餐主廚 李書媛Uqis 噶瑪蘭族
paRamazan
有記憶以來就開始出來玩,一直到有認真學做菜,才有開始認真採集,不然都是在玩,很皮喔,我都會先跑到不見,跑到咻~跑到河裡面玩水,(妳在找什麼?)我在拿姑婆芋(葉子),(姑婆芋喔?)明天要當桌巾的,代表新鮮旺盛,不能拿破掉的,這是龍鳳菜。
日本枸杞葉,它很難得,一年只會開2個月的花,像我們那個秋海棠啊,它可以吃的就那幾種,但是它也是有分,有的是大葉的,有的是狹葉的,有的小葉的,還有分高山的跟低海拔的,它長得都不一樣,花朵的顏色也不一樣,味道有時候也不一樣,像這邊的這個季節就會甜甜的,然後粗的莖也不會太老,所以就很適合拿來炒我們要做的菜,做熱食,(妳有認真算過?妳認識多少植物嗎?)沒有耶,但是有認識不見得每次都會記得它耶,有時候會忘記,(所以其實在我們花蓮裡面,只要看到的,大概有9成以上會知道那是什麼?)嗯對看到的,菜市場嗎還是野外!野外又不一樣喔,但是因為台灣的生態太豐富了,這是鳳尾蕨,像是鳳凰的尾巴,(下雨天妳也是這樣採喔?)我是不太喜歡下雨天,但是來了就下雨。)

(流流社風味餐老闆娘 李秀美Hana 噶瑪蘭族 VS. 流流社風味餐主廚 李書媛Uqis 噶瑪蘭族
tawki vs paRamazan
2126
(妳連來買市場都會交接給妳女兒?)
會啊會啊,有一次帶她去母親節的時候,我們重慶市場的元老,從早期我們本來裡面那邊,有一百多個成員,因為新建那個市場啊,都已經分散了啦,很多人都在路邊的路邊,裡面的裡面,所以我們要從路邊那裡,找我們的阿嬤,原本在市場裡面,賣菜的那些阿嬤,我們要找,就是一個一個這樣的找,找到了就送一支康乃馨,帶她順便認識一下那些長老,然後在賣什麼菜,以後妳經過的時候看到,打個招呼,即使沒買打個招呼,她也就會覺得很窩心這樣子,尤其是她進去市場裡面的時候,每一個人都拿到康乃馨的那種心情,還有一些孩子沒辦法回來,收到這份禮物,她覺得比什麼都值得,一來我也回饋就是說,他們對我的,比如說買一把菜,他們甚至會送你一個很大的高麗菜,還是一大把一大把的木瓜、南瓜,買一百送兩百,對真的會是這樣,原住民市場就是這樣,但是你要買300塊保力達,這是重點,所以一待要半個小時才能離開,這個就是我們傳統市場的情你知道嗎?只有傳統市場才有這樣的情,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我們家裡的食材如果沒有的話,就會透過那幾個部落媽媽去採集,她們是野菜小農,採一百塊的野菜,要買一組的保力達,飲品永遠都比食材還要貴,那個是情分,那個食材是有滿滿的情。)

(流流社風味餐老闆娘 李秀美Hana 噶瑪蘭族
tawki
這個梗子等一下洗好的時候,我們一條一條的,把它(粗纖維)撕起來,這個外皮有一條,有一個膜要把它撕下來,全部(把粗纖維)撕乾淨之後啊,再切丁,切丁之後呢,汆燙,汆燙要開始料理了,炒,它的配料有絞肉、香菇、蝦皮、豆干,然後辛香料有蒜頭、一點生薑辣椒然後鹽、糖、香油這樣子,醬油炒一炒,(汆燙的時候要加鹽巴嗎?)汆燙要加一點鹽巴,才能拉出它的甜味出來,顏色也會更漂亮,這是祕訣啦。)

(流流社風味餐主廚 李書媛Uqis 噶瑪蘭族
paRamazan
我們噶瑪蘭族很幸運喔,就是我們的老人家都會記得,每一種海菜每種螺、海螺,牠都有不一樣品種,不一樣的名字,你是問菜市場,那些阿嬤喔,她們可能有的都已經忘記了,她們就是全部海螺都是那個,官方語言講Tuku,不管你是辣螺還是鈕扣螺,都是Tuku還是 c'kiw,她們這樣講。)

(流流社風味餐主廚 李書媛Uqis 噶瑪蘭族
paRamazan
比較難忘的經驗喔,經驗嗎?比較採集的時候吧,採集的每一個過程都很難忘,每次採集,媽媽她有時候會忘記一些東西,但是她有時候會突然想起來,就像是那個原住民語的螺肉的名字啊,她有時候會突然想起來,有時候會不記得牠怎麼講,然後每一次她回想起來的時候,我都會把牠的名字記下來,因為煮菜吧,煮菜有時候老人家他真的也不知道,那個daduken(龍葵)的中文是什麼,他真的也不知道鴨掌秋海棠那個中文是什麼,他也真的不知道那個螺,很多的食材,他們不知道中文是什麼,變得我們年輕人就很困擾,因為我們要跟客人講說它是什麼東西,它有什麼功效,還是吃什麼意思的,我們就要很努力的去查閱所有書籍,啊在這個過程學習食材,學習料理,料理的過程就會順便學噶瑪蘭語。)

(流流社風味餐主廚 李書媛Uqis 噶瑪蘭族
paRamazan
主要有哪些食材嗎?主要我們會有大葉山欖的葉子,還有大葉山欖的形象的點心,因為這個季節,不是大葉山欖果實的生產期,但是影片裡面有大葉山欖的,那個鏡頭很多,所以我還是決定還是給人家吃到,有個大葉山欖的東西,但是因為沒有大葉山欖,我就把大葉山欖做成點心的形狀,大葉山欖形狀的點心,再來就是我們老人家宿醉最喜歡吃的,'nus就是鴨掌秋海棠,那個也是主要的食材之一,前菜的部分,因為影片一開始是老人家在paspaw,就是祈福,祈福的時候我們會準備有米有肉有酒,然後前菜就是用那樣一個形式,去出給客人吃,裡面有米有肉,海裡的肉,然後有一個小飲料,不是酒精的飲料,然後再來是主餐的部分,主餐的部分也是影片裡面有有拍到的,這是噶瑪蘭族的阿里鳳鳳,為它長得非常特別,它跟我們一般見到的阿里鳳鳳不一樣,它形狀比較長,然後還有海魚,還有我們的招牌醃豬肉silaw,還有一個是什麼?還有一個是月桃心,但是也是我們老人家以前在田裡,當點心吃的一個食材月桃心,主要是這些食材,我想要研發故事性的菜色,就是讓人家不是只來這裡吃飯填飽肚子,也是我們現在一直在做的啦,就是我們做了一道菜,我會跟他說那個食材是什麼食材,為什麼我們吃它為什麼要吃它,它是什麼時候會吃,什麼時候會被吃,什麼時候不吃是什麼原因這樣子,有故事性的餐點。)

(《Kebalan的流流之心》紀錄片放映會主辦人 黃兵善
pasayya ay
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算是這個活動的發起人,也是今天的主持人,我是從宜蘭流流社來的,我叫兵善,我們今天就是非常開心,用這一部紀錄片把大家那麼多人聚在這個地方,結合流流社風味餐,為我們這一部紀錄片特製的餐點,我想說在開場之前,我想要先介紹一下今天從各地來的來賓,因為時間有限,我就一群一群介紹。)

(《Kebalan的流流之心》紀錄片監製導演 羅力
tawyen
我們發現,噶瑪蘭其實他們有一個非常好的一些傳承,傳統的一些文化跟內涵,所以我們就接續下來,也讓噶瑪蘭的一些他們的傳承之心,就是流流之心,能夠讓這一部紀錄影片持續的發光發熱。)

(《Kebalan的流流之心》紀錄片導演 陳儀諠
tawyen
在拍攝的過程中,我們就是跟流流社的年輕人,一起來探索流流社噶瑪蘭的文化,那其實我會出現在宜蘭,其實跟新社也有很大的關係,很感謝潘朝成老師那時候,讓我去新社噶瑪蘭香蕉絲工坊實習,後來緣分就帶我到流流社,今天就是,這部影片就是,等一下大家就可以看到噶瑪蘭人生活的樣貌,剛好我們的主廚Ducky,她就是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後,然後就把影片裡面,所出現噶瑪蘭文化的飲食變成今天的菜單。)

(流流社風味餐主廚 李書媛Uqis 噶瑪蘭族
paRamazan
這裡面有我們新社部落的米,養的酵母菌,做的麵包,很謝謝國祥舅舅那麼認真,在照顧我們的田地,我真的好感動,再來就是我們影片裡面會撿的海螺還有鴨掌秋海棠,我們原住民語噶瑪蘭語叫 'nus,這是我們流流社特別發明的一道菜,叫山谷的回想,回想在溪邊,它從溪裡面長出來,請你們搭配旁邊的米香起司,跟麵包一起吃,謝謝大家。)

(《Kebalan的流流之心》紀錄片主角 林詠哲
maningu ay
我叫林詠哲,我是土生土長的流流社人,我今年已經高二了,我第一次知道我是噶瑪蘭族人的時候,是我國小的時候,阿公就告訴我說,你知道你是噶瑪蘭人嗎?真的喔,不知道。)

(《Kebalan的流流之心》紀錄片導演 陳儀諠
tawyen
我覺得這就是在拍攝過程當中,就是可以非常直接去體會東西,就是我們常會聽到說,可能某些文化它傳承上面有一些,就是傳承有一些困難或危機,那其實有時候也會去思考這件事情。)

(《Kebalan的流流之心》紀錄片放映會主辦人 黃兵善
pasayya ay
可能沒有這部紀錄片,也許他不一定會做這件事情,但我們就是透過紀錄片去創造對話的機會,就是滿特別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