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lang Rgayung ga nyux mgluw ciwal kryanan Minzok
每個部落的形成都有故事,數百年前泰雅族人透過不斷的遷徙建置部落,有的是自主性的,有的是時代變遷被迫式的,今天我們來聽聽澳花部落族人,談他們的部落歷史…
(澳花部落耆老 Yabung‧Toli Atayal:
Kumuyaw(莫瑤舊社)原來是在深山,時代的改變後來很不便利,像是生病,必須行走到花蓮市區到門諾醫院看病,用走的,還要揹著生病的人走到那裡。所以部落族人認為是不是要遷下山來移住,因此有族人率先來到了這個地方,逐漸來到這個地方來居住。比較早到這裡的是我父親Toli‧Pireh他們,他看到後來陸續有遷來的族人,然後關心他們住的地方,就願意將先前劃的土地給他們蓋房子居住。這個地方後來我們稱作Rgayung(楓樹)為什麼稱作Rgayung(楓樹) 因為這裡長很多Rgayung(楓樹)這種樹,而命為Rgayung(楓樹)的地名。)
(澳花國小主任 Hayung‧Nokan Atayal:
原來的部落在是山上嘛!遷下來的時候還是一樣叫舊部落的名稱,我們叫它Kumuyaw(莫瑤舊社) 。Toli‧Pireh是她(Yabung‧Toli)的父親,那個時候她阿公過世了之後,Toli在Kmuyaw部落這個地方也算是領袖。Kmuyaw是1923年的時候遷下來的,不過Kmuyaw遷下來之前,其實這個部落有一部分的人其實也先遷了下來,他們遷下來的時候,就住在和平溪(大濁水)南溪跟北溪之間匯流的地方,前面有應該算是一個平台,嗯..一直忘記是叫什麼?那是有一部分人住在那邊,後來在日本時代1930年,被日本人強制遷下來的時候,就把這一群人也一起帶到這個地方來。)
(澳花部落耆老 Yabung‧Toli Atayal:
後來族人逐一的遷了下來,因為在山區的生活遠不如在山下的生活好,在山上很缺乏,因此有人想要遷下來,就先遷了下來,像是Hayung‧Temu他率先遷了下來,我父親看他也遷下來了,他們是親戚關係,過去我父親也常去他們那邊做客,Hayung‧Temu也常下山來我父親這裡,因此Hayung.Temu想一想也該遷下來居住了,那一區的聚落他最先遷下來,之後他去催促那邊的人,希望都一起遷到下游這邊來,所以大家就都遷了下來,他們都是親戚的關係,我父親看到Hayung‧Temu他們,於是關心他們住的問題,因此就劃地給他們蓋房子定居下來。)
(澳花國小主任 Hayung‧Nokan Atayal:
我們這個部落它是屬於llyung Klesan(南澳流域),那llyung Klesan(南襖流域)它其實有三條溪,第一條就是和平溪,就是以前的說的大濁水溪,第二條就是南澳南北溪,再來第三條溪是東澳那邊,這整個地區我們叫做llyung Klesan(南澳流域),因為我們南澳這地方就叫Klesan,所以這三條溪就變成一個流域,就叫做llyung Klesan(南澳流域)。我們這邊的人其實也都一樣,大概也是差不多在300年前遷進(大南澳區)來的,但是300年前遷過來的時候呢,其實我們這邊的人,其實可以分成三種;一個是Tayal,泰雅族裡面有squliq(賽考利克)與s'uli(澤敖利)語群,那再來一個是都達,賽德克族群裡面的一個都達,再來是太魯閣族這三地族群,大概也是同一個時間遷到從南投遷到我們這個附近(大南澳區)來,然後我們Tayal(泰雅族)的人,他就是越過南湖大山以後呢,就進到llyung Klesan(南襖流域)裡面,然後太魯閣跟都達他們也是一樣從南投遷過來以後呢,他們先到太魯閣國家公園裡面,但是都達他就在陶賽溪的上游,中上游這個地方,最多的時候差不多建立了六個部落,他的旁邊就是太魯閣族,當時太魯閣人比較少一點,都達那時候人也不多,其實那時候他們還和平相處。可是後來為了要爭奪狩獵、獵場,所以兩群人間其實相處的就不是很好,後來大概在150 160幾年前的時候,都達有一部分人他就遷到南澳來了,他就越過和平溪流域,過來跟我們南澳人在一起。為什麼會?因為他跟太魯閣人交惡,剛開始還沒有但是後來為了那件事他們交惡,交惡了以後兩個水火不容,所以就有部分的都達人,他就這樣地遷到南澳(Klesan)來。那為什麼都達人跟南澳人相處得比較融洽,其實這有一個故事,就是南澳人剛遷來的時候呢,他可能沒有帶小米的種子,所以他們只能吃地瓜,然後打獵的東西也不能去醃,因為沒有小米可以醃,所以他們生活比較困苦一點。到後來就在山上碰到都達人,那都達人就邀請他們到部落裡面去,發現他們有小米,也可以釀酒,也可做醃肉(tmmyan),然後他們在那邊受了招待以後呢,都達人就送一些種子給他們,送了一些小米的種子,然後也教他們怎麼去耕種,所以就變成說這兩群人之間的互動就變得比較好。)
(澳花部落耆老 Yabung‧Toli Atayal:
之後來到這邊換日本管理,頭目也要照日本的方式管理,如果不遵從,日本就會罵。(妳父親先到這裡,應該他會是部落頭目,那時候怎麼不是他)沒有,是用選的,頭目用選的,不是先來者就是頭目,不是,是選出來的,選出了我先生的父親Utaw,Utaw‧Yumu他就是當時的頭目,那時候的日本對我們有一點傷害,不過Utaw會事先通告部落,日本要來視察的時候,Utaw就會是先來通知部落族人日本人要求的事情,部落就會事先知道。那個時代很嚴格,男子要去勞動服務,家裡如果還有壯丁,就會被糾舉,然後去做堆肥的工作,Tayxi(日 堆肥)。婦女在家織布的時候,當時很會織布,日本他們聽到有織布機的聲音碰碰就會來,日本說你們不可以織布。(為什麼不准織布)不知道啊!他們說不要織布,要出去工作,在那個時候。不過婦女織的那些布料、衣服他們(日本)會挑選很好的衣服,就會拿走,因此留下來保存的都是一般普通的,很好的他們(日本)都帶走,因此泰雅婦女想到編織的時候,要在織桶裡放稻殼,這樣編織的時候聲音就比較小,也能留下比較好的衣料,以前曾有這樣的事。)
(澳花國小主任 Hayung‧Nokan Atayal:
日本時代,我們這邊的學校是在1927年所成立的,我剛講說Kmuyaw(部落)跟b'bu kekay(部落)都是都達的,他們遷到這邊,所以這個地方就是下村,我們稱做下村。下村其實當時都是住Kmuyaw的都達人。1930年的時候,那個泰雅人Kb'bu(部落)跟Klmwan(部落)他們要遷下來的時候,遷下來的時候其實直接就遷到上村,那個山底下。當時他們要遷下來的時候,我記得我的舅公,他那個時候是雙方父母親已經談及就是小孩要婚嫁嘛!所以當他的太太那個家族就是Klmwan的泰雅人,要從山上遷下來的時候,他們還怎麼樣呢,還有年輕人,就是很多人,就一起跑到Klmwan部落那邊幫他們把他們的家具給他遷下來。遷下來以後呢,剛好那個時候又要蓋房子嘛,除了蓋房子之外,還必須要有一些糧食吃啊,這些糧食其實都是Kmuyaw(莫瑤)都達的人就是提供給他們,等到他(Klmwan)耕作了之後,有了收穫了收成了之後,他們才開始自己去食用自己的食物。)
(澳花部落耆老 Yabung‧Toli Atayal:
一早從這裡出發到舊社,差不多傍晚了!很遠喔…沿著溪流走,不斷地穿越好幾次的河流,但是走到了山路的時候,不只是路很窄,有時候還要過獨木橋八分粗的獨木橋,我去那一次哭著去。)
(澳花國小主任 Hayung‧Nokan Atayal:
這個地方其實那個時候,應該算是共有的獵場,跟誰共有?我剛剛講不是有十五個部落嗎?他們。除了他們之外,其實太魯閣也會來這邊打獵,共有的獵場這樣子。那在1923年的時候呢,日本人就是規劃集團移住,要遷來這裡,要遷來這邊就開始要整理的時候呢,太魯閣人就有話說了,因為那時候我們共同的獵場嘛,你怎麼把這些只給他們?於是日本警察他就召集兩邊的人,遷下來的人跟太魯閣一起討論,討論是不要放棄他們的權利嘛,討論到一半的時候呢,突然之間金洋(部落)跟武塔(部落)的也跑過來這邊,說這是共同的獵場,我們也有份啊,你怎麼只找Kmuyaw跟b'bu kekay的人,我們也要一起討論。所以大概是折騰了一年的時間,終於有了共識,就把太魯閣放棄這邊狩獵的權利,然後我們泰雅拿了兩頭豬給他們,用兩頭豬就把這個地方整個的權利都給它換回來,這樣子。所以這個就是當時的一個土地的進行,至於「儀式」有沒有進行我就不知道了,當時就有透過日本人一起做一個協商,才確定下來這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