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9
記者
Kacaw‧Mayaw(周浩伊)/許家榮 新北板橋

"Mata獎"邁入10周年 歷屆紀錄者分享拍攝歷程

來看到以眼睛紀錄、從心出發,訴說部落的故事。衍伸「眼睛」意涵的《Mata獎》,今年邁入第10周年,昨天(18)是舉行交流茶會,讓歷屆影像紀錄者互相交流,分享拍攝時的心路歷程。

Mata在許多族群的詞彙當中,都有著眼睛的意思,而做為大專院校學生,原住民族文化特色數位影音競賽的《Mata獎》,期望透過學生的觀察感知,將有關原民的特色文化、或生活故事拍攝紀録下來。如今《Mata獎》也來到第10個年頭,這一次也有向下扎根的期待與願景。

(教育部綜合規劃司長 鄭淵全:
從第10屆開始我們把它往下延伸到高中職,希望從育才的觀點,讓更多人參與這樣的活動,那如果對於非原民的孩子要去參與(拍攝),我想文化敏感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

然而,曾憑藉紀錄片《迷跡》拿下第四屆紀錄片首獎的泰雅族導演-劉紹萱,她拍攝並記錄蘭澳花部落,使用克里奧爾語的狀況,並分享語言延續與文化傳承的矛盾與拉扯。

(《第四屆Mata獎》紀錄片類首獎導演 Yabung (劉紹萱) 泰雅族:
把我們部落的語言的現況告訴大家,這個語言一直從我出生開始,就一直跟著我,到我長大,就是我們的原民身分就是泰雅族,但是我們平常在使用的語言,又讓人家聽起來很像原住民語,那就讓我有了這個想法,想要去探索說,這個語言到底是什麼?)

(《第四屆Mata獎》紀錄片類首獎製片 張祐慈:
不管是原住民族的語言,或者是閩南語,或者客家語,其實它都代表了台灣非常豐富多元的文化,我覺得我們可以利用這個《Mata獎》的機會,好好去說這些故事,然後把這些很難得的語言,用影像記錄下來。)

越來越多青年選擇用影像記錄文化,用鏡頭訴說部落故事,也讓文化的保存有了不一樣的具體實踐。而《Mata獎》也將開啟新的里程,鄭淵全期盼能在推動全民原教時,多運用影像素材,更期望原民影像紀錄能接軌國際,讓世界看見台灣原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