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21
記者
Ciwas Yamai (蔣淮薇) / uliu (郭亞文) 台東蘭嶼

70年身不由己 蘭嶼不為人知歷史傷痛

早期蘭嶼遭受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占據耕作地,以及核能廢料的侵入,以至現在觀光快速發展,島上族人面臨了各式難題,如果從人權的觀點來看,我們更應該關注,在1952年後,蘭嶼如何從一個自給自足的傳統社會,因著威權統治政權入侵,讓這座小島面臨劇烈改變。

海風吹拂"人之島",映入眼簾的,是天海一線的浩瀚海域,跟蘭嶼獨有的達悟族海洋文化。但其實打從遊客登島開始,舉目所及的現代大規模交通建設,甚至路邊雜草叢生的殘破建築,都是戰後國家力量,入侵島嶼下的直接證據。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博士  林嘉男:
sinsi
1945年(日本)戰敗之後,中華民國政府採用了 ,不一樣的統治策略,1952年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在蘭嶼成立蘭嶼指揮部,目的是為了要做,戒嚴時期的國防安全)

不同於日據時期,作為人類學研究專區的低度管轄,蘭嶼自從1952年起,因著中華民國軍事政權大舉進駐,讓這座島嶼歷經前所未有的劇烈改變,並在1958年,由退輔會設立"蘭嶼農場"。

(記者 Ciwas Yamai 泰雅族:
mivazay do tizivi a tao 
當初為了設置農場,退輔會在民國47年(1958年),自動在島上徵收33筆,共240公頃土地,其中耕地就有169公頃,占蘭嶼耕地總面積的1/5,最終也形成了10處農場,占據在蘭嶼島上5個部落)

然而相較台灣本島,一般農場主要提供給退役榮民安置所用,但當時因為蘭嶼被界定為"海防重鎮",農場成立隔年,隨即委由蘭嶼指揮部統籌管理,開啟以農場之名,卻行"管訓監禁"之實的離島監獄政策。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系博士 林嘉男:
sinsi
只要被國家認定是有犯罪的,或是有思想不純正,全數丟到蘭嶼農場,來進行離島監獄,譬如說各位現在可以看到的,環島公路還有蘭嶼機場整建,全部都是重刑犯所興建的)

但當"人之島"不只屬於達悟族人,反成了收治近千名問題人物的邊陲國境,對當時島上只有2,500人的達悟族社會來說,造成嚴重衝擊。

(原轉會族群委員 Syamen Womzas (夏曼‧威廉斯) 雅美(達悟)族:
iing do 原轉會
因為那些重刑犯有的時候,他們會逃脫,就造成部落的恐慌,女生就不敢上山了,因為他們會強姦,甚至是威脅到,女性生命的事情)

達悟族人因此生活在恐懼當中,但國家勢力繼續加諸"台灣不要的垃圾"到蘭嶼島上,從政府公告的"真相調查報告書"中提到,蘭嶼約可提供200人力,意味著能有效推動工程建設,沒想到這些有如"不定時炸彈"的勞動人力,反而成為蘭嶼得以在核廢料貯存場評選中,被"雀屏中選"的加分項目。

(台大地理系博士 林嘉男:
所有的政策推行,其實都是強押的,對蘭嶼造成集體侵害,有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甚至還有更多的是,這些當時候侵害所造成的問題,到目前都沒有明確的解決機制)

當年蘭嶼在威權統治40年來,受到種種不義結果,至今刻劃在蘭嶼島上,形成跨世代鮮為人知的集體傷痛。而這些具體象徵的建築物,依然佇立在島上,被世人漠視。

(監察院長兼國家人權委員會主委 陳菊:
panirsirngen do 監察院
對於這些建物的保存,要不要讓遊客知道,台灣走過威權的時代,即使在蘭嶼這樣的,一個漂亮的島嶼,還是有一些大家,看不到的過程,而這些歷史,我們應該要去記憶)

如今台灣已經成立國家人權委員會,並宣示奉行"人權兩公約"國內法化,但在蘭嶼島上,能否看見"轉型正義"被具體實踐?國家有義務誠懇面對,並從歷史中學習教訓,才有機會幫助蘭嶼,在現有相對完整的自治空間中,走出不一樣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