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21
記者
咪敏 花蓮

太魯閣百年織箱 串起文化價值.天地之法

Mkala kbkuy hngkawas ka Ubung Truku tmgsa knmalu gaya

太魯閣族早期每個家庭都有百年一地成型的織布機,用來編織布毯成為家庭生活用品的神聖工具,以及屬於辨識家族的織紋圖騰,也是家庭人格養成的文化教具,為了喚醒傳統織箱價值與意涵,耆老將百年織箱串起美麗琴弦時,大自然美麗樂章奏起,在在提醒我們太魯閣族的與大自然相處和諧之奧祕。

看到織女熟練的操作梭子,輕巧的穿梭在期待完成的織毯內,加上織布的碰碰節奏,彷彿走入時光機倒流60年前的部落光景。傳統織布機是太魯閣族婦女編織布毯,成為家庭生活用品的神聖工具,也代表著編織之神布滿了大地,彰顯有愛的凝聚與祝福的同在。

(砰砰 勤織布 砰砰 勤織布
祖先殷勤提升織藝,讓家人感情凝聚與溫暖,將溫馨家庭特質代代相傳。)

(太魯閣族傳藝師 Yusi(許美珠) Truku
Payi ptruway mtgsa tminun
Yusi(許美珠) Truku
我先說明一下,我唱的這首織布童謠歌,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歌謠,早期穿的衣服坊間是買不到的,手工布毯坊間也是沒得買,上帝真的很愛太魯閣族人,祂開啟我們使用苧麻的織線,在苧麻採收並完成所有工序,織線便交由婦女製作成手織品,家裡的男男女女所使用的,布毯服飾或生活飾品等等織藝創作,經由媽媽透過織布曲傳給女孩,這就是這首歌的內容。)

這傳統織布機傳出來的聲音清脆,妳的腳力頂住 聲音更溫暖又純粹。

來自萬榮鄉萬榮部落已屆高齡80有餘的織女Yusi許美珠,因年事已高無法坐著織布,但仍然不忘織布的傳授使命,利用早期傳唱的織布步驟曲童謠,讓下一代得心應手的織出屬於自己家族的文化織弦。

(太魯閣族傳藝師 Yusi(許美珠) Truku
Payi ptruway mtgsa tminun
Yusi(許美珠) Truku
苧麻成為織線的工序及步驟多,要捲線、紡紗,做成捲線團後織布就不亂了,先理線再捲線你看就很順了,其實它必須經過10道的手做工序,才可以織成衣服,這就是苧麻理線的步驟,不過苧麻線必須用灰燼煮過,才會變成白顏色,就像展示架手做的衣服那麼白,當逢歲時祭儀或歡慶時節,不論男女族人一律都會穿著,白底的傳統服飾與會非常別緻。)

(太魯閣族中會議長 Lituk Karaw 邱美珠 Truku
Mtabug
Lituk Karaw(邱美珠) Truku
認識Yusi傳藝師織娘,是我來萬榮部落服務的時候,認識Yusi傳藝師織娘,她的織布技藝是族人學習典範,我也跟她學過織布的技藝,她很有耐心傳授織布技巧,把所有織布的步驟,編成有趣的傳統歌謠,激發我們學習的興趣及巧思,她也會叮嚀我們學織布的時候,仔細聆聽老師每個步驟與口訣,自然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圖騰。)

太魯族的傳統織布機,也稱為「地機ubung,製作取材需選木質緊密的樹種才不容易損壞,如dara(茄苳樹)、skasu(烏心樹)、tgbil(櫸木)、qulit(檜木)等,都是族人常使用的樹種,因此在部落清晨都會聽到每個家庭傳送悅耳美好動聽的傳織機弦音響起,然而為了保存與傳承百年一體成形的傳織箱的織技及文化價值,部落漸漸也有織男投入文化織紋保存工作,為的就是希望用自己的雙手重現傳統織箱一體成形的高超技藝,並透過手織保存屬於自己家族的織紋與精神圖騰。

(文化工作者 吉洛哈簍克 Truku
Dmptpatas patas endaan
Jiru Hruq Truku
早期的地織機,爸爸或是丈夫,都會使用好材質的樹種,有的會用茄冬樹製作地機,因為質地堅實傳織機也有韌性,當婦女用腳頂住地機時牢固又輕省,製作傳織機的樹種有很多種,太魯閣族地機不是像這種,這是很幾塊木頭拼接而成,早期地機是用樹幹一體成形,會用再慢慢挖深,慢慢的製作成穩固質地地機,其實傳統的比較大而堅實,當織娘在織布時,便發出有節奏的碰碰弦音迴旋部落間。)

(編織織男學員 Peydang Siyu (朱豪傑) Truku
Tnegsaan
Peydang Siyu(朱豪傑) Truku
這些工具我們自己不會做的話,就會覺得說,以後我們少了那些工具的話,你就沒有辦法產出,所以我是覺得會織布之餘,工作(織具)還是要會自己做,因為我們男生的身材比較高,然後腳也比較長,所以我們的身材,我們儘量就做大一點,然後重一點,然後我們在織布的時候,它會比較穩,我是很想用造型啦,(你說這個織箱嗎?)對我們旁邊有老師在教,他有在引導,所以原則上失敗率沒有那麼高啦,除非木頭的材質不好對,這個素材好像是桃花心木,對對對它比較硬也比較重,聲音比較飽滿啦。)

早期傳統的地機及織具均由男性製作,再交由女性織作衣物,然而採用一體成形的傳織機技能已漸沒落,因而特別珍貴,擁有阿嬤珍藏地機的新世代織娘Ipiq表示,傳統地機織箱喚醒我發現了我跟部落生命連結的關係。

(新世代織娘 Ipiq Matay(徐玉暄) Truku
Emptruway tminun
Ipiq Matay Truku
右邊是我的奶奶Biyang Rabay左邊這邊放的是我爸爸的織具,我在2016年開始學織布,可是學織布之前,自己還滿投入在原住民族青年組織的工作,我在開始做立體地圖這幾年,會發現還是找不到自己,最切身關係的經驗跟記憶是什麼?那我跟這個部落的關係是什麼?我其實在那個訪談過程發現,很多部落老人家對我家的認識,都是在我奶奶很會編織,甚至是我的爺爺很會做織具,小時候對奶奶在織布印象很深刻,但是等到回到部落開始認識,開始想要去認識部落的歷史文化,發現其實這些老人家講出來的故事,是我很曾經很熟悉奶奶的那一面,我自己會覺得有一點感觸就是,我怎麼是到這個時候,才知道它跟我的生命那麼近。)

(我是太魯閣族勇士,活出勇敢,堅忍精神太魯閣族特質。)

耆老很自豪的表示 太魯閣族的樂器製作與發想,都是由大自然聲音與共鳴創作而來的靈感,傳統織箱弦音的產出,便是傳遞家庭互為依附愛的實證。

(文史工作者 Miki 太魯閣族
Dmptpatas endaan
Miki Truku
太魯閣族的樂器總共有4種,共有4種有口簧琴、獵首笛就是笛子、四弦琴就是弦琴、四條弦琴還有木琴,所以有4種樂器,有關口簧琴的製作靈感,其實是來自夏蟬的聲音,模仿夏蟬的聲音,那麼木琴的製作發想呢,耆老是模仿啄木鳥的聲音而發想,對這就是一種樂器的產生,而獵首笛的製作靈感呢,就是來自像藪鳥發出來的聲音,好四弦琴是來自土石流的聲音,模仿土石流刷過岩石的聲音,這就是太魯閣族創造樂器的因緣,如此看來太魯閣族所有樂器的素材,是很重視生態環保的族群,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傳統織布地機弦,我們看一下這座弦琴,還有一種是也可以這樣撥弦彈出音弦,就是當做豎琴彈法。)

部落耆老表示 傳統織布用的織箱典故 其實是來自於太魯閣族的祖先發祥地概念,係指大小山峰的肥沃之地 ,那是祖先聖地,位在迂迴連綿、大小尖突的山峰中,也象徵族人對於祖先居地的神聖與尊重。而婦女使用的傳織機造型,在部落猶如聖山般的神聖不可侵犯,在織箱用它物敲擊是違背文化倫常的作為。

(文史工作者 Miki 太魯閣族
Dmptpatas endaan
Miki Truku
這是傳統的織布箱,從目前我所看到玩樂器的人,都把傳統地機當做敲擊的樂器,我身為太魯閣族人,怎麼我們織箱淪到這樣的地步,怎麼把神聖的織箱任意踐踏了呢,我製作弦琴的目的,就是希望不要任意踐踏,上天給予太魯閣族女性的恩物,因為傳統織機是用來織衣服給你,你從小到大的衣著或生活用品,都是透過傳統織布地機製作的,都是靠它完成的,比如說我們在做織毯的時候,就不要再去碰任何器具,在織布毯的時候,有不要去碰魚,所以傳統織機的禁忌很多,尤其正在織布的時候,如果家裡有人過世,也不能碰傳統織布機,所以傳統織布機有很多規範的,重點就是不可以任意觸碰它,而且還有要注意的,千萬不可以把織箱當做椅子來坐,像有些人不注意細節就坐上去,這是不可以有的行為,也不能有腳跨織箱的行為,不要再把傳統織箱當做玩物了,我為了提升大家對傳統織機的重視,希望讓孩子能夠有所警惕,我們用這個最溫柔樂器來做為代表性,不要再踐踏傳統織箱文化價值,所以研發了傳織玄琴想法,在太魯閣族的文物裡面,最有溫度的就是傳統織箱,最有愛的代表性,所有太魯閣族的文物中,只有織箱是傳愛與溫暖的文物,因為這個織箱代表母親,織箱靠在象徵爸爸的豎琴上面,它就是精神支柱與依靠,而精神支柱是爸爸,而媽媽是爸爸的依靠,它是一種愛的代表性,我也不禁思考該如何挽救及重視,我想好好善用它的共鳴聲音,不要再藐視它的文化神聖價值,所以衍生成現在的傳織機弦琴,這樣看起來提升了它的價值,他們也就不會只拿來敲擊了,不是嗎?你聽聽看。)

(文史工作者 Miki 太魯閣族
Dmptpatas endaan
Miki Truku
太魯閣族的樂器弦琴,是在岩石上彈奏用的,他們在岩石上裝音弦,就在岩石上演奏,我看到文獻紀錄裡面,就是音弦綁在岩石上,只是不方便攜帶,這樣無法揹石頭下來,誰想揹石頭下來呢,是不是,對我就用這個方式,因為它有真空裡面聲音是很接近的。)

(太魯閣族音樂獵人學校創辦人 彼得洛 Truku
Emptruway smmalu uyas Truku
彼得洛 Truku
這種樂器很像我們所看到的,中國的琵琶跟古箏概念跟做法,那我們太魯閣族的四弦琴是這樣子,老人家很有音樂智慧,就像Mimi一樣會自創樂器,它沒有按照那個文獻裡面的作法,完全是以它自己的感覺去做,很會就地取材製作樂器,他真的很有這種天分,他每次做的東西我都很羨慕,這才是他真正的藝術作品。)

傳統的織布箱是上天賜予太魯閣族愛的禮物,它織出了屬於太魯閣族衣飾圖騰的知識及起源,並透過各種技法和紋樣,為了保存愛家傳統織箱,不論男女大家責無旁貸,用自己的力量守護燃點家族愛的織箱寶物,部落文化線正在興起。耆老說取自大自然質地堅硬厚實的織箱,是帶給每個家庭成員歸屬與安全感重要因子,織箱代表父母無盡的愛,找到自己是誰?織箱伴隨我們成長發展出屬於太魯閣族的心胸寬廣如山谷能容納萬物的人格特質。當熟悉的織布聲音重新出現,耆老研發的傳織機弦無不聲聲喚醒著我們,謹記傳統織箱對太魯閣族人神聖的文化價值與意義,傳統織箱的溫暖不但串起了家族愛,更表達早期太魯閣族珍惜大自然從心做起的環保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