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台灣各地水氣豐沛,這時候就很常見到在陸上爬的人間美味。蝸牛富含蛋白質、鐵質,脂肪又很低,傳統料理上更是常見的食材。不過美食當前,觀眾朋友還是要特別注意,蝸牛肉一定得煮熟再吃。
(記者 Aras Sawawan 卑南族:
大雨過後巡視菜園或是散個步,不少族人都會順便來撿個蝸牛,通常一趟下來就可以滿「袋」而歸,不過在食用蝸牛之前,還是要特別留意。)
美食當前停看聽,畢竟一顆蝸牛就曾發生滅門案。一家人生食蝸牛,結果裡頭的寄生蟲「廣東住血線蟲」,侵入腦部、脊髓或神經根,導致一家人身亡。
(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 鄭以勤:
另外也有一些寄生蟲,可能是會跑到肺部,形成肺部的破壞、咳血,那更常見的是一些腸胃道的寄生蟲,因為造成腸胃道的不舒服,你可能會拉血腹瀉。)
因此醫師提醒,這類食物一定得煮熟再食用。除此之外,民眾對飲食安全也是層層把關。像是剛撿回來的蝸牛,就直接煮來吃,打叉。
(民眾 阿美族:
因為牠還要....我是擔心牠在外面吃什麼東西,自己養的話是用地瓜葉,先給牠養看你要養幾天,看你自己養幾天。)
多數民眾會養個一周左右,等蝸牛重新代謝。甚至也會注意撿拾地點,避免髒亂或有農藥疑慮的大片農園。再來就是去殼的蝸牛肉,有的也會用啤酒或鹽巴一洗再洗。至於食材怎麼變成人間美味?地方大姊透露一個小撇步。
(民眾 阿美族:
像敲(殼)馬上煮那個比較硬,先(水)煮然後再挖出來的話,牠的肉就不一樣比較軟,像我們老人家沒有牙齒,比較喜歡先煮。)
之後要炒、要煮湯樣樣行,且蝸牛肉富含蛋白質、鐵質,重點是牠的脂肪含量也很低!不過攝取營養的前提,還是要把食材好好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