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4
記者
綜合報導

布農族語夏令營 學蓋石板屋及織布

Isia mai'asang ma'ampuk uvaaztan masnava mapalisbunun 

布農族族語會在南投雙龍部落Islua的地方,辦理來自全台各地布農族Takitudu (卓社群)、Takibakha( 卡社群) 、Takivatan( 丹社群) 、Takbanuaz(巒社群) 、Isbukun  (郡社群)的孩子們聚在這裡進行族語夏令營。

走在布農族五大社群流域匯集處Islua這個地方,來自全台各地布農族Takitudu(卓社群)、Takibakha(卡社群) 、Takivatan(丹社群) 、Takbanuaz(巒社群) 、Isbubukun/Bubukun(郡社群)的孩子們聚在這裡,展開族語夏令營。

Islua是布農族的舊遺址,位在南投信義鄉雙龍村,要來到這裡,GPS幾乎派不上用場。

(台灣布農族語言學會理事長 Bukun  Bunun
Mumu tu liskadaan Bukun  Bunun
它是一個封閉的地方,你看從地利到這邊,大概還有7公里左右,從吊橋到這邊還有3公里,所以要進來就不方便,所以人煙稀少,那麼學生,拉來這邊做生活體驗營,剛好可以讓他們在封閉的地方,透過語言的教學,讓他們實際了解,過去布農族的人的生活近?照,有把他們從都會區,拉到一個從來沒有,無法想像的世界,他們可以感受到起床睡覺前,跟這些他們所飼養這些生物,甚至排他們的工作,包括餵雞 包括餵羊,包括他們要在上課的時候,他們有一些技能課程,是在這個田間邊邊的,所以這個地方,比較可以設計比較多樣性的,語言的取得)

(族語營隊工作人員 vava  Bunun
Mindadangaz tu bunun vava  Bunun
這次布農族學習營,是16族裡面,唯一沒有地址的地方,其實很明顯,我們選定的地方,它其實就是布農族的舊部落Islua這個地方,就因為這邊有住2個老人家,一個是Hudas Savung,跟Hudas Lanun,一個是對石板跟織布,這二個老人家,還是有做這個,傳統祭儀的這件事情,我們課程的設計,就是以Islua這個現場的環境,所以其實這5天的課程裡面,就有其中兩項,就是阿嬤的織布課程,以及阿公的石板記憶這些橄欖樹,就是不想讓別人知道,有人住在那邊,還在互相相殺的時候,就要爸這些橄欖樹,種在住家附近,就是不要讓人家知道這裡有住家)

聽著耆老介紹過去的石板家屋,讓孩子們不僅認識家屋的構造,也認識過去長輩們如何在這裡生活,更重要的是,耆老將家屋的每一個細節的單詞用族語說一遍,孩子們跟著復讀,身歷其境邊聽故事邊學族語。

聽完長輩介紹石板屋之後,孩子們也要嘗試動手做,親身體驗蓋石板家屋。

(學生
Minu'ampuk tu uvaaz 
第一次看到自己祖先的家屋,所以就滿高興的,也是只有我來,爸爸媽媽不知道,所以覺得回去滿值得分享的,我覺得做那個石板屋真的很不簡單,就是石頭要找好的石頭,而且有些石頭很重,要有信心和勇氣)

生活在山林的布農族,和植物的關係相當密切,尤其許多傳說故事和植物息息相關,就連擁有各項靈力者的相關祭儀儀式,也離不開大自然植物。

(族語老師 洪文和  Bunun
Masnanava malisbunun 洪文和  Bunun
如果我們不把這個起源的,這個事情的起源的,找出來的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麼解釋這個單詞,這樣來的,所以我們一直尋找,這個起源之後,我們可以真的核對,為什麼,要這麼稱呼這樣一個事務,這樣的一個樹,這樣的一個東西,這樣的一個祭典或是什麼,我們會找到,它的一個起源的東西,所以我們這樣的,一個啟發或想法之後,再慢慢會把這樣的一個故事,完整的表現出來以後,給孩子可能就是裡面的幾個單字,1個單字或2個單字5個單詞,這樣出來以後,我們發現到學生,他很容易去吸收這個)

布農族有神祕植物,也有神祕織布,這一位國寶級的編織耆老現場分享布農族的織布和服飾。

(織布講師 Savung(谷秀紅) 
Masnanavas iscicindun Savung(谷秀紅)  Bunun
我們織布就是從一桿開始,沒有摸過的,從一桿開始有概念,就開始做我們bunun兩桿的衣服,因為我們bunun一桿沒有做衣服,兩桿才有做衣服,一桿有6種 兩桿有8種,我是很感恩他們,想要給他們全部教這個織布,我們才有看到,以前老祖先所看到的織布)

對布農族而言,不同的服飾形式使用在不同場合,日常工作有工作服,狩獵時有打獵服,勇士有英雄服,喜慶時也有較華麗的禮服,Hudas Savung說,光是服飾就有8種不同形式,就傳統而言都不能亂穿。

(族語老師 洪文和 布農族
Masnanava malisbunun 洪文和 Bunun 
那我們也找到說原來織布以前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有這樣的花紋在那個地方都有根據的,那我們會去尋找這個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好幾個片段的故事,這個故事他是這樣講的,這個故事是這樣講的,然後我們把天連串起來以後,原來老人已經講的時候,他沒有一步一步地逐步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到現在穿的服飾是這樣子,那我們找到答案,昨天我也,因為昨天的時間沒有很長,所以我們就大概知道說,原來我們圖騰每一個細節的部分,都有它這個從Qavi起源的意義,一直到我們的衣服,然後我們穿這個衣服以後,到底Bunun的思維裡面,到底為什麼要這樣製作衣服,那它又更深入的意涵是說,原來這個衣服變成是有靈的衣服,有靈的衣服呢,它也保護我們的生命。)

為了讓孩子,邊學邊玩,透過大地遊戲設計關卡,讓學生完成任務。

抽到歌名後,孩子們要把歌詞找出來、拼出來,然後最後唱出來,就算闖關成功。

孩子們專注的神情,想像著要如何設下陷阱才能抓到獵物。
在一關又一關的挑戰,最後活動接近尾聲,住在Islua的這一對夫婦Hudas Savung跟Hudas Lanun獻出一隻羊,分享給這群孩子們,藉由這個機會要讓孩子們認識布農族的分食文化。

(族語老師 松碧常 布農族
Masnanava malisbunun  松碧常 Bunun 
這個是在狩獵的一種文化,所以我們剛剛會告訴他們說,所以今天tama lunun在這裡奉獻一頭羊來跟各位一起分享,從分享裡面就會看到說,原來原住民是一個分享的民族,因為能夠一起看到怎麼樣去節剖,怎麼樣去抓一隻羊,怎麼樣去解剖,從解剖的過程當中,怎麼的方法,來讓小盟友知道說怎麼樣去解剖,它的程序,哪個部位是不能吃,哪個部位是可以吃,這個是比較重要會告訴小朋友,說是這樣才可以了解,原來布農族是這樣的民族。)

在這5天4夜的活動中,孩子們各個收穫良多,就連活動志工也不例外。

(族語營隊志工 Madai Maitangan 布農族
Mindadangaz tu bunun Madai Maitangan Bunun 
在整個活動可能就是幫忙的轎角色,可是如果有空,還是會去聽一下老師所教的,增進自己的知識吧,因為很多東西,在老師的講解之下,我覺得現在很多年輕人的思維都是用漢人的角度去看自己的文化,我會覺得,這兩個相關性是甚麼,可是老師有時候上課的時候都會講說,為什麼這個字會變成這樣子,所以我才會知道說員旯以前老人家的思維是甚麼,所以我就覺得我想學的是這個,跟我學到的。)

(學員 Paian Tanap ima 布農族
Minu'ampuk tu uvaaz Paian Tananpima Bunun 
我想到布農族原來有分很多的社,很多的文化,我還學到一些故事和一些鬼故事,我覺得都很精彩,他就在講說有一個鬼,然後他是有一個人,他的心假如很壞的話,他會被帶到懸崖旁邊,然後我們布農族人,我們為了找他,我們會帶獵槍,我們會蹦蹦蹦,然猴我們也不能把他吵醒,我們把他吵醒的話,他就會掉下去,所以我們要去救他的話,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我聽完鬼故事,我就有點睡不著)

(學生 Savi Isemahasan 布農族
Minu'ampuk tu uvaaz Savi Isemahasan Bunun 
很喜歡在第二天的時候,tama Pukun教我們一些會話的時候,我是覺得那個課程很有意義,因為我們每個社群發音也些不一樣,所以我覺得那堂課對我來說是一個驚喜,我很喜歡那堂課。這幾天相處下來,我是覺得滿可惜的一點是,我們交流的時候,不太適用族語交流,我覺得大家都是來到這邊一起學習的,很期待大家一起提升自己的能力。)


面對不斷消失的文化記憶,藉由語言口述,長者們積極傳授下一代。

(族語老師 洪文和  Bunun
Masnanava malisbunun 洪文和  Bunun
我常常會告訴年輕人他說,在這個時代裡面,因為是你們的時代是在這裡,我的時代會在這個時代,我所聽到的是跟老人的思維,思想是做連結的,可是這些老人不在了,你們要找什麼人在尋找,去找尋我們的文化,你們找不到,而我們在這個時代的角色是什麼呢,是趕緊由我們能懂語言的人,能看過你們,以前生活的這一代的人,我們會把它蒐集起來,我們可能,我們的能力有限,我們整理史料的能力,可能比較受限,可是我們想辦法,把它變成是最基本的音檔,我們過了以後,換你們在翻閱我們的資料,你們繼續把它研究,所以我每次都會跟年輕人講說,我講完一個故事,比方說,這個方法是我們的經驗,那麼你們年輕人,可以按照那個方法去尋找,這是個是我們覺得,在這個時候,我們想辦找出來的東西,也能夠想辦法,有效地傳承下去這樣子)

(台灣布農族語言學會理事長 Bukun  Bunun
Mumu tu liskadaan Bukun Bunun
很高興孩子,沒可以參加這次,為你們安排的族語學習活動,我要告訴妳們的是,雖然你們有些聽不懂的,但是你們可以先從聽,聽布農族語的聲音,說話的方式,就要教你們話 怎麼說,怎麼回話,如果你會了,你們就可以對話了,你們會慢慢喜歡說族語,你們也會很快的就會說族語,謝謝你們這些孩子,這幾天很辛苦,這幾天在熱天底下走路,也不好睡,但是我看著你們的表情,都露出喜悅,真的很感謝你們,要持續參加這樣的活動)

長輩們有一個夢想,就是希望能打造一個教授傳統布農族群文化的學校,真實環繞原本生活而行、代代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