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傳承推廣布農族文化,台東縣瑪拉斯達邦永續協會在105年成立課輔班,利用每周一到周五課後跟夜間時間,邀請地方語堆人員擔任師資,教導在地國小以上學生學習布農族語,課程包括傳統歌謠、祭儀禮俗,以及動植物認識,同時也鼓勵協助孩子考取族語認證,日前獲頒中央「推動族語團體獎」肯定。
孩子們在教室裡圍坐一圈,跟著老師學唱布農傳統歌謠。星期的三下午學校已經放學,但台東錦屏國小10多位低年級學童,不是揹著書包回家,而是直接往校門口對面的課輔班報到。
雖然外頭天氣又濕又冷,但孩子們青澀的報戰功跟嘻鬧聲,讓教室頓時溫暖活潑起來。這裡是海端鄉錦屏部落瑪拉斯達邦課輔班,講師透過簡單的生活對話,營造族語學習環境,也藉由戶外課程,激發孩子學習族語的樂趣跟動機。
(瑪拉斯達邦課輔班文化講師 Lanihu Takiludun 布農族:
我可能沒有所謂的課本,我就是用生活化跟小朋友互動對話,然後慢慢他們就會耳熟能詳的時候,就知道我們一些布農族的生活用語。)
(台東縣瑪拉斯達邦永續協會專案員 達亥 布農族:
中高年級大概就是利用晚上或是假日時間,我們就會結合一些才藝,有烏克麗麗跟非洲鼓,透過這樣子的一個才藝的學習,也融入一些語言課程。)
為了延續推廣布農文化,台東縣瑪拉斯達邦永續協會,105年申請原民會原住民課輔班計畫,邀請語推人員擔任講師,利用學生放學時間,針對布農歌謠、祭儀文化跟傳統語言,依年齡規劃不同課程,藉以彌補學童課後學習空窗期。
(海端鄉錦屏國小校長 黃俊瑋:
就互相配合,讓小朋友上課完之後,他(協會)的這邊會比較多,多元的技藝結合傳統,讓小朋友有不一樣的體驗,發覺他們的多元的才藝跟技能。)
透過學校跟課輔班合作,讓部落孩童有一處更多元習學文化的場域,也分擔家長平日教養責任。台東縣瑪拉斯達邦永續協會,今年獲頒原民會「推動族語團體獎」肯定,但協會強調,族語復振的重要關鍵,仍要回歸家庭的支持與陪伴。
(台東縣瑪拉斯達邦永續協會專案員 達亥 布農族:
(小朋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家裡,課輔班這邊只有兩個小時,回到家還是需要父母親認同族語的話,在家裡可以透過族語溝通的話,應該成效會更好。)
(瑪拉斯達邦課輔班文化講師 Lanihu Takiludun 布農族:
我們都鼓勵小朋友去考族語認證,對我們原住民小孩子未來都有一個保障,即便是他要考公務人員或是他要去進修,或這是升等)
自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通過後,去年報考族語認證人數達到4萬人,突破歷年新高,不僅彰顯本土語言復振成效,也顯示族人對語言的重視跟認同。協會表示今年計畫輔導輔課輔班學童,都能考取初級族語認證,也期待有更多資源挹注,讓部落孩子在更舒適健全環境下,學習母體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