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 tani noka tatini' kakinra:aman kaSkoraeh ray 黑潮
ray 2012 tinal'oemaeh noka 日本科學博物館 ki 臺灣史前館 ma'onhael matawaw 1 ka pinonrowa', 'am tatoroe'toroe' ray kakhayza'an 3 ban tinal'oemaeh ila, tatini' sa'oewaz nak'ino' bowaw rima' ray ka'oe'oe:oelan 沖繩列島, 'ampowa' bowaw? papama' ka kano' rima'? ma' 'am tatoroe'toroe' hini 1 pinonrowa' koSa'en 跨越黑潮實驗計畫, ki noka taywan SinSinrahoe' ka kinra:aman.
2012年日本科學博物館與臺灣史前館進行一項跨國計畫,透過實驗找出3萬年前先人如何遷徙到沖繩列島,什麼樣的目的,使用什麼樣的交通工具。探討這項跨越黑潮實驗計畫的價值及與臺灣原住民族傳統工藝的連結。
經過多日天候的觀察,3度取消(2019年)7月7日的中午,日本科學博物館與臺灣史前館,進行的一項跨國計畫,終於從台東烏石鼻港正式出航。
(國立日本科學博物館教授 海部陽介
國立日本科學博物館kamatortoroe'
海部陽介
出發了,終於這時刻來了,等很久了,很期待接下來會怎麼樣,希望他們的身體狀況,是可以的,可以到最後)
這項航海實驗計畫,從2012年開始醞釀,目的是藉由實驗計畫,證實日本人從何而來,日本考古學界發現,沖繩島上不僅有貝殼,人骨出土,也發現起火痕跡,跟舊石器時代的,台東長濱文化類似,根據研究推論。
史前人類進入日本列島有3大路徑,第一條是3萬8千年前的「對馬海路」,從朝鮮半島經由對馬海峽,在日本九州登陸,第二條是「北海道海路」,從歐亞大陸北部途經庫頁島,跨越津輕海峽登陸,第三條即有可能就是「台灣沖繩」海路,從台灣東部出發,越過與那國島到達沖繩。
(史前館前副館長 林志興 Pinuyumayan
'ina hatahtahoki' ray 史前館
林志興 Pinuyumayan
在一個小島嶼上,形成了一個人類社會的話,一定要有目的的行動,看這個島嶼的這個狀況,有目的的行動,就只有靠海上的交通工具,到底用什麼樣的海上交通工具,才可能完成,才可能達成這種目的,現在我們知道3萬年前的人,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叫做舊石器時代,他們最能夠做為工具,聚集資源的,就是石器,竹木器或者是其他一些草)
(國立日本科學博物館教授 海部陽介
國立日本科學博物館kamatortoroe'
海部陽介
因為沒有證據,挖遺跡,不會有那些木材的痕跡,因為一定是植物做的東西,所以太多東西,我們都沒有辦法知道,所以每次都是用猜測的,但是我們只好推測,3萬年前的技術,應該是這以上的程度,這以下的程度,然後就一直推測,然後來進行這個案子)
海部陽介教授與史前館推斷,3萬年前先人使用的造船材料,可能是草竹子或木頭,於是一樣一樣測試,首先2016年,在日本與那國島,用水蠟燭植物造了一艘草舟,並進行海上實驗。
(史前館前副館長 林志興 Pinuyumayan
'ina hatahtahoki' ray 史前館
林志興 Pinuyumayan
為什麼草船不能用,因為草太會吸水了,划,它就變成潛水艇,就一半就通通泡在水裡面,不會沉,可是呢,就是變慢,而且很重,就是泡在水中,所以才興起了說,要做竹筏,就到台灣來)
(國立日本科學博物館教授 海部陽介
國立日本科學博物館kamatortoroe'
海部陽介
這是八仙洞長濱3萬年前,出土的舊石器的模擬品,從那天出土的石器,差不多有這樣子的形狀,然後我們再現出來,就這樣打,我們的船一定要用這些工具來做,石頭的工具也可以做出來,這次我們的計畫裡面,是3萬年前的人,能擁有的工具,來做的竹筏,我們這次的案子的竹筏一定要限,這些3萬年前人也有的工具來做,因為3萬年前還有鐵器,所以只能用鐵做的斧頭,才能砍的材料就不行,但是用石頭可以砍的我們有測試了,所以我們推測,這是3萬年前也能做的船)
(史前館副館長 林志興 卑南族
'ina hatahtahoki' ray 史前館
林志興 Pinuyumayan
(海部陽介教授)從2013年就開始,就開始為這個題目到臺灣來 ,我,協助他,當時最重要的就是要來,希望能夠了解,臺灣方面,傳統的海上交通工具,有哪些,那其實這樣看起來就是竹筏,那當然,我們會做竹筏的族群,就是阿美族這個最主要,所以也帶著他去走訪,阿美族還會做竹筏的,這個耆老部落,走了好幾個部落)
用阿美族的傳統工法,來推測3萬年前的船的模樣,來自台東馬蘭部落的,賴進龍Laway,是目前少見仍學有,傳統製船工藝的faki,並在103年就參與製作,回復阿美族傳統竹帆船,Fayang的造船工作,但是這次與國立日本科學博物館,合造的船與阿美族傳統竹筏,仍有不同之處,為了要跨越黑潮,這艘竹筏必須要有速度,重量也要精算,因此在施作過程中,Laway做了很多調整。
(馬蘭部落耆老 Laway(賴進龍) 阿美族
Say 馬蘭 tatini'
Laway(賴進龍) Amis
大概有點相似,但有不同的地方,就是在他們結構上,因為我們阿美族,竹筏都要刮皮,日本是不要求,是不刮皮,那我也是很掙扎,我已經習慣做刮皮了,你叫我不刮皮,我的目標就是讓它這個船,能夠輕,又結實,可是他們說不要刮皮,不刮皮的話一定會重,那因為刮皮重的話,不刮皮會重,造成這個船就是,會跑不快,那他們的要求跟我的想法,都有一個落差,其實每次我在做都很掙扎)
(國立日本科學博物館教授 海部陽介
國立日本科學博物館kamatortoroe'
海部陽介
以為竹子做的船很簡單,因為竹子到處都有,但是深入去瞭解以後,因為挑竹子開始,進去山上,要砍竹子,然後搬很重的竹子下來,現代我的我們用板車,但是3萬年前的人,只好走路抬下來,還有籐,採取籐也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所有的工程,有很多努力和知識,需要很多力量,流很多汗,要想很多,這些東西,我們親眼去看這些竹子,然後就自己去想,然後推測,到底3萬年前的人怎麼做,我們也是邊想邊做)
長11米,寬度1米2,重達7、800公斤的竹筏,比阿美族傳統竹筏,足足多了3米長,花了3、4個月的時間,終於完成,Laway為這艘,創造歷史的竹筏,取名為IRA號2017年6月IRA號竹筏,從台東大武漁港出發,橫渡險峻阻礙的黑潮帶,歷經16個小時,途中碰到下雨,划手體力不支輪替,雖然最後未能抵達綠島,但已經締造,史前人類遷移史的,研究新紀錄,同時也應證了,阿美族傳統的製筏技術,足以應付海象的考驗,不過部陽介教授認為,竹筏因為重量太重,長度過長速度不佳,因此需要再嘗試,另外一個造船材料木頭。
(國立日本科學博物館教授 海部陽介
國立日本科學博物館kamatortoroe'
海部陽介
3萬年前的材料的選擇,可能有草竹子木頭,3種可能性,去年(2016年)已經試了草船,今年(2017年)第一次測了竹筏,但是對竹筏還有很多的改良點,所以想要繼續改良竹子的船竹筏,還想要檢討木頭做船的可能性,所以明年(2018年)想做這些,到底哪個最適合,決定到底版本,適合挑戰2019年,真正的航海)
(史前館前副館長 林志興 卑南族
'ina hatahtahoki' ray 史前館
林志興 Pinuyumayan
竹筏在臺灣做,坦白說,連獨木舟都是要在臺灣做,可是,我們跟林務局接洽,要拿到木頭很困難,因為東海岸,林相已經改變了,不太可能再找到,那個足夠做竹筏,做獨木舟的這個大木頭,如果要取就要到中央山脈去,到中央山脈去,交通路線太長,而且成本太高,所以就沒有在臺灣做,獨木舟最後決定是在日本,然後用舊石器,而且是要用舊石器時代的方法,來做這個獨木舟,也就是從做石斧開始)
2016年實驗草船,2017年實驗竹筏,接著試驗造一艘獨木舟,是此項航海計畫的最終實驗,由日本工藝家雨宮國廣,以日本能登所產的雪松,以仿製史前人類的石斧,砍鑿而成,獨木舟船身長7.6公尺,寬0.7公尺,高0.6公尺,重量是竹筏IRA號的一半,約350公斤重,在日本完成海上實驗後,在今年(2018年)5月海運到臺灣,進行最後測試,及人員海上訓練。
跨越黑潮,復現3萬年前的航海實驗計畫,即將展開,前幾次的試驗,都在測試造船材料的吸水度,及船體重量等種種問題,藉此累積資料,能更清楚,3萬年前遷徙的狀態及方式,在沒有現代儀器導引下,划手們要回到最初,藉著觀察大自然,找回3萬年前祖先遷徙的海路,跨越100多公里的人類遷徙路線,海上狀況如何沒有人能夠預測,國立日本科學博物館,及史前館都認為,這是一項人類體能最大的挑戰,但這些過程,都將成為此項實驗的最大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