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3
記者

傳承回家的步履 重回太陽最後照耀的家

Kanmaza kausia manasanavan sanvaliun tu mai'asang 

2022卓越新聞獎公布了入選名單,原視LiMA新聞專題,則是以"太陽最後照耀的家"作品,講述卓溪鄉的部落青年,重返舊部落,用考古方式重現舊家屋的風貌,入圍藝術與文化新聞獎,而卓越新聞獎也將在11月15號舉辦頒獎典禮。我們先來欣賞這一則入圍的作品太陽最後照耀的家。

(花蓮縣文化局
陳孟莉 科員
Kalingkuking-sihu tu kumu'ing 陳孟莉 
106年開始,我們就開始推動這個計畫,邀請中研院團隊的玠甫,來跟我們有關,主辦拉庫拉庫溪流域的,老家的調查,那今年的話,玠甫他希望說,可以從和族人一起發展,怎麼做這個調查開始,再和大家一起去阿桑來戛,去馬西桑去做調查,希望今年工作可以很順利,謝謝)

(中研院歷史研究所
鄭玠甫 博士後研究員
Hakasi kikingkiu tu bunun 鄭玠甫 
我自己最早的研究,其實是做警察駐在所,所以做這個舊部落研究,是在研究駐在所的過程,認識一些協作大哥,他們有機會帶我去爬山,才看到這些老家、家屋,就覺得很有趣,一直以來在做研究的過程中,這些大哥都把我當小弟一樣,所以都很照顧我,我覺得,後來正好有這個機會,跟在地卓溪鄉,還有拉庫拉庫溪流域,後裔的布農族一起合作,做一些舊部落調查,今年採取方式比較特別,我們是以一個,像是課程的方式進行)

(花蓮縣文化局
吳勁毅 局長
Mumu tu liskadaan 吳勁毅 
花蓮文化局其實循著,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的機會,那我們扮演的角色,就是努力地寫計畫,努力地說服文化部,文資局,願意投注在原民,去重返山林回到自己家的,這個工作,那因為這個工作裡頭,複雜度高,首先它必須要有不同的考古專業,進入到回到山區去,去做調查的研究,同時我們也非常期待,因為是花蓮文化局在做推動,我們希望這個工作,不是只是學者跟公部門的事情,他要回到布農族族人,自己的主體去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在計畫中也去設計,有讓年輕的族人,能夠自己組成登山協作隊伍,能夠慢慢地擴展到,未來回到他們自己的,舊社祖居地去,讓這個往返過程當中,讓年輕的一代,能夠參與,以及變成了他們自己的事情)

(馬西桑舊社調查隊員
Salizan Takisvilainan Bunun 
Min'amu ma'ival Masiasan tu bunun Salizan Takisvilainan Bunun 
拉庫拉庫溪,他不單單只是,在那邊蓋部落生活,其實最自然的一些地名,都有我們布農族,之前是跟著玠甫,他們中研院的人,一起做佳心的調查,今年是比較特別是,在還沒有上山之前,我們有先做一個課程,希望讓更多的年輕人,或長輩一起進來這個團隊,回到祖居地 ,一起討論一些事情,最重要的是,怎麼透過外面的學術團隊,譬如說像中研院 文化局,把這些東西做一個,各個的一種 ,不一樣的詮釋,可是又對這個區域,有不一樣的看法,讓更多不同團隊的人,一起在拉庫拉庫溪的,流域上,做一些事情)

(馬西桑舊社調查隊員
Salizan Takisvilainan Bunun 
Min'amu ma'ival Masiasan tu bunun Salizan Takisvilainan Bunun 
我知道的拉庫拉庫溪,有兩種稱呼,一個叫lazlaz,lazlaz的意思就是那個,水鹿在舔那個礦(溫泉)泉的動作這樣,然後表示說那裡很多溫泉,然後另外一個叫,dahudahu,就是無患子的意思,很多無患子的地方,然後,聽老人家講說,為什麼布農族會遷移到這個地方,主要的原因是,以前我們都在南投,然後有一個家族,因為兄弟有一些紛爭,所以最小的弟弟,他越過 mankudas ,就是長得很像老人家的,白頭髮的樣子,他離開那個南投的時候,就把整個家族帶過去,這個第一個部落就是,地圖上的米亞桑,其實族人是稱它為 mai-asang ,也就是最初的部落,或者是最古老的部落,所以布農族人從這個地方,mai-asang 開始,慢慢沿著拉庫拉庫溪流域,往外擴散一直到大分,然後再來就是到阿桑來戛,一直到卓溪這樣子,就我們想問一下,待會這邊會進行什麼樣的課程,主要的課程內容是什麼,大概簡單介紹一下好 就是我們等一下會練習使用,手持式的GPS,這種GPS其實在我們,在山上其實常會用到,我們有準備了一個這附近周遭的地圖,我們在上面做了很多點,當作我們導航的點,所以大家等一下學員,我們就會練習說走到這邊,有一個遺構集中圖,用GPS在這邊導航,我們會練習系統性調查,從這個比較南邊往北邊走下來,沿路中就大家練習記錄一下遺址,要事先輸入就對了啦,對 事先輸入,如果是你們的情況,你們可能是之前有走過,你已經先記錄那個點了,你下一次要再過去的時候,它就會在裡面,有記錄了 對這是大白鯊我們等一下應該就是沿著這個步道往前,只是因為我們系統性調查,其實大家 就是大概20公尺,頂多就是7個人 6 7個人,所以大概150左右的距離,那這個距離的話,用短程無線電是OK的 對沒電囉,不要亂摸,怎麼這麼剛好呢等一下會這樣子一排一排地往下切,然後大家透過這個去找出舊址,那這個地方,它一定是有某個家族先到這邊,建立之後再慢慢搬過來,那你怎麼樣去知道說,哪邊比較早,哪邊比較晚,那我們當初在清整這126個建築物的時候,我們的作法就是 我們用,記下它的每一個細節,譬如說它的長寬,有沒有前庭,有沒有三石灶,它的尺寸多少,它的山牆是這種有尖形還是平的,有沒有灶 ,有沒有壁龕,這些都是各個參數對不對,我們回去就拿這些現有參數,去做一些計算,會用一些統計方式去算說,它是不是有顯著性的差異,你就會知道說,我們現在還不知道早跟晚對不對,但你至少說,這邊這個同時,好像是一批來的,這邊有可能是另外一批來的,他們的房子怎麼蓋,或者是說這麼近,大家以前一定是很快樂,很歡樂的一個地方,有酒大家喝,有歌大家一起唱,所以我會很羨慕那些,曾經住在這邊的人們,對啊 以上是我的心得報告,大哥(林淵源)他帶我,是有不一樣的感覺,這種系統性的又是不一樣的,可是它其實是可以結合,讓你知道說,在這個空間不單單只有房子,你也可以看到耕田,看到界線 然後又看到,是什麼樣的房子,會蓋在溪谷,為什麼它又會蓋在平台上,就會有更多的想法這樣子)

(卓溪鄉中正村耆老 Ali Istasipal Bunun 
Takidiip tu madadaingaz Ali Istasipal Bunun 
我九十多歲,你在哪裡出生,Aburang舊部落,我的姊姊Savi,是在阿桑來戛蕃童教育所,讀書他說走路只有兩天,兩天,四天是那個,勘查跟那個)

(阿桑來戛舊社調查隊員
Vava Isingkaunan Bunun 
Min'amu ma'ival Asang-Daingaz tu bunun Vava Isingkaunan Bunun 
我是花蓮卓溪鄉卓樂部落的青年,我現在目前在布農語推上班,其實我來這一趟,其實我最主要是想要,因為我從八年前我就在做系譜,我媽媽那邊是Taisulafan,Taisulafan那時候,Taisulafan我調查系譜之後才發現說,因為我媽媽是(台東廣原村)的,那Tatana是廣原村的舊稱,那些Taisulafan到Tatana之前,他們的上一個老家的點,就是阿桑來戛這個地方,我那時候是帶著一個心情是,希望說能夠找到Taisulafan,他們在阿桑來戛的老家)

(阿桑來戛舊社調查隊員
Abus Istasipal Bunun 
Min'amu ma'ival Asang-Daingaz tu bunun Abus Istasipal Bunun
Abus Istasipal
媽媽是Tanapima的家族,我是本身是卓溪鄉的人,太平村的,剛開始要報名的時候,就是我是完全沒有猶豫地就說,好 我要報名,參加這樣,也沒有想說,爬山這個過程會發生什麼事情,或是會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完全都沒有,然後那一個上山之前的前一天,跟準備進到入山口的時候,那個心境感覺像,國小生參加畢業典禮,很像要出遠門玩這樣,很開心這樣,但是走在山上的時候,真的覺得很不容易,好的卡住了,謝謝,後面的小心手,低一點,再低,好 ok,前滾翻了我,到了,軟腳了,你們等下去那個杜鵑營地的時候,然後這個(土地),鬆鬆的,踏的時候,會彈性,彈簧,就很難形容,三角點,在那邊,開始了嗎,你們去過(知名家具店名)這裡就是了,這邊是阿桑來戛(知名家具店名)沙發喔,很痛,這個竹子,突然)

(中研院歷史研究所
鄭玠甫 博士後研究員
Hakasi kikingkiu tu bunun 鄭玠甫 
就是我們走過來的路,休息的地方都有故事,然後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在那個kunahan(地名:放輕鬆),那時候,那個地方因為 ,是有那個杜鵑樹,那個地方就軟軟的,像彈簧床一樣,可以在上面彈跳,那時候Vava就說,這是我們在卓溪鄉的(知名家具店名),那一樣就是,對於老人對山的地名,他就是這樣的情況,那老人家,他把這個意思,先講出來出來之後,年輕人用他的方式,去接受跟轉譯成,他想要給他,去聽他講話這個資訊,對我來講我覺得,這是一個滿有趣的觀察,其他舊部落的祖先,Tatalung Kukus 就部落的祖先,來阿桑來戛這裡吧,來對面的山這裡,還有Lululkul的祖先們,來阿桑來戛這裡,一起喝酒,一起相聚,不要不好意思,一起過來,好好的照顧我們,全部儘量喝,全部儘量吃,好好照顧這個地方,要晚上了,我們要在這裡生活幾天,希望不要打擾,好好照顧我們,我們一起吃飯喝酒,這有東西還有酒,可以喝,感謝)

(馬西桑舊社調查隊員
Salizan Takisvilainan Bunun 
Min'amu ma'ival Masiasan tu bunun Salizan Takisvilainan Bunun 
阿桑來戛,是1900幾年就設立的駐在所,你會看到它就是一個,放在部落裡面中間的一個駐在所,跟佳心還有其他某些地方,的部落是不一樣,一般的駐在所,其實都是遠離部落,部落也不會想要蓋在駐在所這邊,然後你就會看到說,開始想像以前布農族人,他那麼靠近駐在所是什麼樣的心情,他們可能跟日本人的交情是怎麼樣,可是它又是一個很重要的,對東遷來說,又是一個很重要的聚落)

(卓溪鄉中正村長輩
Sauli Tanapima Bunun 
Takidiip tu madadaingaz Sauli Tanapima Bunun 
我的老人家曾經告訴我說,為什麼這個地方要叫阿桑來戛,因為這邊很多不同的家族,把小孩子送過來這裡,念書,Tanapima的家是在這個山坡上,明天你們會看到有一個家屋,只有一戶在這裡Tanapima的家屋,然後,是誰先到阿桑來戛這裡,是Tanapima家族先來的,Tanapima先到這邊,先到這邊,對 然後,Isingkaunan,Isingkaunan後來,一直來,然後,Tanapima之後沒有第二代,就下山了)

(中研院歷史研究所
鄭玠甫 博士後研究員
Hakasi kikingkiu tu bunun 鄭玠甫 
我們現在在這個,這裡,沿路下來這裡,這邊一大塊,是我們好奇的地方,然後另外的話就是說,這個地方是我們用光達去照的,光達就是飛機在天上飛的時候,它有裝3D掃描器,掃描器的雷射就會打到地表上,穿過樹打到地表上,所以我們就會知道地表的資訊,當地表上有砌石結構的家屋,或者是工寮也好,他就會呈現在光達上面,把這整個區域調查一下說,他的部落分布範圍是怎麼樣,那分布範圍清楚之後,我們就把一些遺構,把它整理清楚,進去家屋一個公尺,不要踏來踏去,家屋底下有老人家(室內葬),那個很重要,家裡東西就不要一直,給他拿來拿去,Joejoe我們這邊是懸崖,好,那如果往324是懸崖的話(哦,不是不是)那你們就回到359,我現在的位置是在430跟435,有發現一座疑似倉庫跟家屋)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陳郁茹(Joejoe)研究助理
Mindadangaz kingkiu tu bunun 陳郁茹(Joejoe)
我們會在調查過程中,在就是,反正在我們想要紀錄的遺構,前面插那個旗子,主要是因為,我們在當下也會請調查員定GPS,為了避免就是有調查員,他們重複記錄的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會在遺構前方插旗子,你們繼續前往537,更正小Abu這一組,我們這邊有樹木,怎麼有樹木,哈哈哈哈哈哈,那個你要回報之前,先報你的名字,你應該早一點,我們帶那個林班地刀說,去林班賺錢,你要邊砍,邊唱啊,到中研院工作有那麼悲哀嗎,很辛苦啊,那麼辛酸哦,這裡,這邊也要哦,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