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zua temulutulu ta seman siqulljav a 'emasi tua cemel
台灣由於位置和地理環境的特殊,氣候多元,孕育出高達4000多種的植物種類。從古至今,植物在生活上的的運用,也非常的廣泛,舉凡食衣住行育樂,都占有重要的角色。早期原住民族的生活文化中,發展出了取自自然的植物染,不只做為敬畏天地祭祀時的顏色,也可為穿著的布料點綴樣式。演變至今,成了一門有趣的生活藝術課程。不只美觀也可以結合環境教育,與自然同樂。在新社部落,有一位藝術家和部落工藝文化結合,將這樣的自然染課程在部落開設,不僅將學員帶進部落,體驗部落生活,更將人與自然的關係重新連結,利用學員在打開染布時興奮的心情,將環境教育的種子種下心中。
(新社部落工藝師 杜瓦克.都耀 Kavalan
pulima
杜瓦克.都耀 Kavalan
我一直在從事這個竹子的手工藝,那老人家這些智慧也好,工藝也好,手藝也好,他們的知識也好,就這樣子沒落掉,那我希望有心的小孩子,來到新社巴特虹岸這個地方,去尋找老人家們,一定都還在,有這樣的老人家的話趕快學習。)
(藝術家 陳淑燕
puqenetj ta malang
陳淑燕
我會覺得有時候,展現作品也許不見得要在所謂的室內,用一個制式的方式,它就像人的內在的情感一樣,它其實如果不被局限,或是在一個大自然的地方,它可能更有展現力,更有Power這樣子。)
太平洋左岸美麗的海岸和豐富的山林生態,造就了獨特的生活文化,也讓這裡的藝術長出自己的脾氣和樣子。
(藝術家 陳淑燕
puqenetj ta malang
陳淑燕
現在這幾年,光織屋會開這樣子,就是在光織屋開比較深度的課程,然後讓大家來這邊上課,主要原因是這邊大自然的環境非常的吸引人,然後這邊的環境景觀加上文化,我覺得這些條件,其實是一個類似生態博物館這樣子,也就是說你來到這邊是身歷其境的,所以來這裡不只是體會這些植物的纖維的編織的可能性,很自然而然的融入在這個環境裡面,然後你可以得到一種身心靈的饗宴,我覺得這個這樣的學習是在不知不覺當中,然後你因為深入在裡面,而達到一種完整的就是五感的體驗跟經驗這樣子。)
(藝術家 陳淑燕
puqenetj ta malang
陳淑燕
這些素材都是用植物這個想法,當然一方面我們本來就在做纖維,比較是自然材質的纖維,這些的創作當然這樣的創作前提,就是因為我在用植物纖維創作的經驗裡面,我感受到它可以帶給人一個很直覺跟引動,引動你在操作這些材料的透過程當中,會給操作的人,有會有一個身心靈的啟發,那一個啟發式很微妙的就每一個人會不同,然後它有些很自然的元素,就會給你這樣,因為它就是一個鮮活的植物的素材。)
(新社部落工藝師 杜瓦克·都耀 噶瑪蘭族
pulima
杜瓦克.都耀 Kavalan
那我在這個工作室,主要也是要承襲一點點,祖先們留下的東西,包括他們的技術也好 ,知識也好,智慧也好,燕子就希望把這個部分再抓住一些,真的我們只能抓住一點點,沒辦法去回溯到更古老,因為那個斷層的東西,就真的找不到了,就是就算你會了,然後我跟燕子在這個工作室,就是因為有辦法搭配她所學,然後再加上我們部落這一些部落的工藝。)
(學員 陳書嫺
'icaquaquan anan
陳書嫺
因為其實我個人啊,我對植物還滿喜愛的,所以以前我會特別去記住,某一些植物的名稱,我會很認真去記得,那植物染,我會覺得就是選擇它,是因為我覺得就是很天然的東西,然後在我們生活周遭都有,那你去用這個東西染布,它也不會造成我們的生態,有任何的危害,它也是一個環境保護的方式。)
(學員 李怡臻
'icaquaquan anan
李怡臻
我還滿喜歡這種跟土地連結啊,然後就是部落,跟這些植物的一些老人家智慧,這我還滿喜歡的。)
工作坊裡沒有冷氣,學員們揮汗學習也不覺得煩躁,採集回來的植物需要再處理、萃取汁液,才能將生命的顏色轉化到棉麻布上,給予新的定義。學員手上忙著洗、煮、綁、染各個程序,一邊還要注意老師叮囑的細節。
(puqenetj ta malang
陳淑燕
我們其實就有點煮,萃取這個植物的顏色,它其實有點像在煮中藥,有沒有印象,對於熬中藥這件事情,你第一是要把它切碎,要弄碎 ,不然你不好煮出來,但是很有意思是我覺得,在做植物染,有點類似我們再拉回來跟植物的關係,比如我們說這麼綠的葉子,你可以去擠出黃,很鮮豔的黃色,就覺得,真的喔 ,可以到這樣,可是我們看的綠的葉子,你要萃取取出綠色,其實反而很難,然後這就是它真正有點植物界的本質,真正的裡面內在是什麼,有時候不是外在看到的樣子。)
福木經過火快煮、小火慢燉,在後再加上小蘇打,讓顏色溶出。空氣中,帶著淡淡鹼味植物香氣,聞起來很清新。墨綠的葉子,最後呈現出黃色的汁液,甚是神奇。但這還沒有結束,透過不同的媒染,染布又有了魔術般的變化。
(清爽的黃會慢慢變成濃郁的黃,鹼(台語)的味道,對不對。)
(藝術家 陳淑燕
puqenetj ta malang
陳淑燕
你水管把它捲一捲,布綁好,把它捲在水管上,然後把它推擠,然後它得皺紋,就會一條一條的,所以它染到外面而已,裡面擠到的地方就染不到,所以就會變成有一條一條的紋路這樣子,所以就比較像這個也算是紮染的一種,然後紮染也包括,你可以綁東西捆東西啊,對大概是像這樣,很多綁住的感覺,就叫做紮染。)
(學員 陳雅嫻
'icaquaquan
陳雅嫻
我覺得像老師那個綁的,每個綁的技法不一樣,然後染出來的花樣,都是你沒有辦法先預測到,就覺得那是一個很神奇的東西。)
不管你是多麼用盡心機綑綁設計花樣,還是只是暢快隨意的無為堆疊,染布成果總在預想之外,給你更多的驚喜,每幅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彩。
(光織屋助教 陳韻儀
pusalasaladj a temulu
陳韻儀
我們在教學員的時候會用我們過去累積的經驗,來跟他們說怎麼樣處理這個素材,到一個很完美好使用的狀態,但是他們可能會想一些就是我怎麼樣快速的,讓它變成我要的,要我可以用的東西,或者是有沒有其他更多的,甚至有些有點破壞性的處理方式,就是只想要去探索,那個可能這樣子,在破壞了之後,跟那樣子就是工整的材料,有什麼不一樣,我覺得這個是很多因為來的學員形形色色的,所以會在這上面帶給我滿多有趣的。)
神奇的植物染,不只可以染在布上,還可以染在植物本身,讓生命和生命之間,創造出更多的火花。
(學員 沈素貞
'icaquaquan
沈素貞
來這裡真的很棒,我沒有想要帶什麼東西回去,可是我帶了真的很漂亮,很美麗的回憶跟很漂亮作品,特別是那個我們的藍染,我看到前面那片海,我就會想到我的藍染。)
(學員 王莎莉
'icaquaquan
王莎莉
我覺得就是不經意的,就會有那種驚喜,那這一片我後來覺得就是,很像那個新社稻田,就是稻穗,然後呢,天空有海這樣子,這一幅我覺得像梵谷,(哪裡?哪一個?)然後又有太陽、草地就染出顏色,就非常的開心。)
(學員 葉美英
'icaquaquan
葉美英
反正這次就是有很多的驚喜跟意外,然後我這次還有用那個樹皮布做了版畫,做好了板畫以後呢,然後再把它做成一個背包,反正就是每件作品都非常喜歡,所以很希望就是有更多的朋友來參與這樣的課程,來接觸藝術,你會意想不到,藝術可以帶給你的快樂。)
(學員 劉韋伶
'icaquaquan
劉韋伶
我非常的滿意,因為我覺得它出來的那個效果,比我想像的還要好,在陽光底下,讓它看透明的時候,因為你要拿起來看,透明的那種感覺,讓我覺得 哇我敲了這麼久,終於有哪種樹皮薄薄的感覺,所以我覺得那一段應該是最有收穫,最有成就感的。)
美麗的作品,不只帶給學員外在的滿足和體驗,其實每一個材料在處理的過程中,也再告訴我們人生的道理。
(藝術家 陳淑燕
puqenetj ta malang
陳淑燕
然後當然還有在處理材料的時候啊,那種,我是覺得尤其是在捶打樹皮,那我這個是個人的體驗,就是說因為我們通常覺得,我們有什麼東西一直打它,捶打它,好像會變硬,會比較紮實這樣子,但是捶打樹皮的過程,它反而是一個一直被疏鬆展開,鬆軟它的一個過程,那個樹皮很像是一個肉身,就是這個肉身,就好像那個生命,那個生命你就會投射好像是我們自己,然後它一直被環境的這個錘鍊,千錘百鍊,所以這裡面就有一種好像人生的感受跟體驗,我們其實被環境的影響跟錘鍊,其實有一點是讓你的身段變軟,或者說,讓你更有彈性跟孔隙與人交流這樣子。)
藝術、生活、部落、文化、課程多面向的結合,其實也是藝術家和新社部落工藝師,希望把傳統手藝傳下去的手法。
(新社部落工藝師 杜瓦克·都耀 噶瑪蘭族
pulima
杜瓦克·都耀 Kavalan
在我跟燕子就很早以前就開始,對這件事情開始著手,希望能夠真的保留一些,有關於我們噶瑪蘭的一些工藝,把它傳承下來這樣子,最主要還是我們兩個人目前就是一直,一直在創作,那也一直在做這件事情就是很多過去的東西,它並不是像我現在做的手工藝這樣子,他們以前的東西都是器皿生活用品,那到我們的,到了我們這一代,因為那樣的傳統的東西已經被淘汰了,所以我們覺得就像剛講的就是,這些的技能跟技藝很可惜,那我們就用創作的模式把保存,所以我們用這個這些作品,保存我們老人家們的手藝,或是一些技能這樣子。)
(新社部落工藝師 杜瓦克·都耀 噶瑪蘭族
pulima
杜瓦克·都耀 Kavalan
有關我們這些傳統的噶瑪蘭工藝,現在的小孩子並沒有,目前沒有碰到這樣的小孩子,來學習這些手工藝,那老人家這些智慧也好,工藝也好,手藝也好,他們的知識也好,就這樣子沒落掉了,那我希望有新的小孩子,或是有心學習的孩子,能夠來找我,或者是來到部落,去尋找老人家們,一定都還在,對有這樣的老人的話趕快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