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
記者
舞蓋/倫敦 採訪報導

走訪新社部落 探索噶瑪蘭族文化

Tantungu sia Sinsia mapasnavas itu Kebalan tu palihumisan

接著帶大家回顧2011年走訪花蓮豐濱鄉,位在東海岸台11線的peteRungan新社部落 ,是噶瑪蘭族人最聚集的部落,2002年才獨立正名成功的噶瑪蘭族人,在正名之後積極的展開文化復振的工作 原視族語新聞採訪小組,來到了peteRungan新社部落 帶大家一起瞭解噶瑪蘭族最著名的香蕉絲編織工藝,跟隨部落長者的腳步,帶我們一起砍香蕉樹、做香蕉絲線。

(花蓮縣磯釣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 潘禎祥 噶瑪蘭族Kavalan
Mumu tu liskadaan 潘禎祥 Kebalan
噶瑪蘭的東西一直在消失,連語言也一樣,有些老人家他可能,消失了(去世),也等於他帶走了語言的某一個部分)

(記者 倫敦 布農族
sinbunkisia Landuun Bunun 
大家好 我是倫敦,現在我所在的位置是花蓮新社部落,噶瑪蘭族的部落,我們來這裡採訪噶瑪蘭族的部落人文風情以及部落史,外地訪客來這裡 要如何欣賞這裡 噶瑪蘭族的文化

位在東海岸台11線的peteRungan新社 是臨海的噶瑪蘭傳統部落 部落裡的唯一高山是lalapan 而山下的噶瑪蘭人 以耕種稻米及捕魚維生 噶瑪蘭kavalan意思是住在平原的人 以前依附在阿美族裡面 阿美族人稱呼他們是kariyawan為直到2002年才獨立正名成功

(東華大學前駐校院耆老 謝宗修 噶瑪蘭族Kavalan
Takidiip tu madadaingaz 謝宗修 Kebalan
以我個人從我出生在這個部落來講 我們過去被認同為阿美族的一個族群 是因為隱居在阿美族的生活環境裡面 認為以前都是阿美族 阿美族 但是在阿美族的立場來講 對我們講說 我問過幾個長老啦 就是阿美族的長老 你為什麼叫我們噶瑪蘭叫kariyawan 因為以前我們知道的kariyawan 是在加里灣那個地方 那個地方可能是噶瑪蘭的部落 所以說變成那邊的人叫kariawan 因為我們的語言不一樣

新社peteRungan部落的噶瑪蘭人 在正名之後 積極的展開文化復振的工作 包括了最為人所知的香蕉絲編織工藝  我們拜訪了噶瑪蘭族的香蕉絲編織耆老 92歲的朱阿菊阿嬤 他腰繫番刀 帶我們到他的香蕉園 去挑選香蕉樹 整理香蕉樹幹 開始砍樹很有力量 92歲ㄟ怎麼會沒力 阿嬤沒有力氣怎麼可以

朱阿菊阿嬤說 要選擇沒有開花不會結果 而且樹幹是紅色的香蕉樹 它的纖維才可以編織 回到院子裡 朱阿菊阿嬤親自示範了如何取纖維的過程 (ns最好是選沒有結果實 咖啡色樹幹的香蕉) 一片樹莖 取兩邊的皮刮除內膜 最後剩下薄薄的外皮 然後晾曬到乾 … 朱阿菊阿嬤 拿出原先曬好的香蕉絲片 俐落均勻的理線接線 熟稔的接線 完全看不到線頭 阿嬤的家人說 原來部落只剩下阿嬤會做香蕉絲編織 還好有阿嬤積極教導族人 讓噶瑪蘭的香蕉絲工藝得以傳承 

(新社部落耆老 朱阿菊 噶瑪蘭族
Takidiip tu madadaingaz 朱阿菊 Kebalan
有人要學的話 我會很樂意教 要學習的話 就要認真學 我就會教他 沒有年輕人要學了 想要教沒有對象可以教 

新社peteRungan部落 意思是船進來的地方這邊的老人家工作吃野菜 生活過的很簡單 卻 都很長壽  另一位80幾歲的潘天利阿嬤 從小生活在新社部落 孩子孫子很多 但是平時只有他一個人 他很高興的拿出他的香蕉絲編織作品 

(新社部落耆老 潘天利 噶瑪蘭族
Takidiip tu madadaingaz 潘天利 Kebalan
以前沒有路 我們從新社部落走路到豐濱去上學 我讀書的時候 只有2年的時間 因為空襲警報 我就沒有在去讀書 就留在家裡沒有出去 我是沒有讀書 只讀到2年級 我就沒有在讀書 nengi現在呢孩子的工作很好 我的身體也很好 還好我還活著曜不然我看不到我的房子蓋的那麼漂亮 我的房子那麼漂亮 部落的文化也恢復了 路也做的很好

(立德部落族人
Takidiip tu bunun 
陳夏梅 噶瑪蘭族
歌的意思是我們的故鄉是在宜蘭的 之後呢 我們的阿公阿嬤 好像都不懂事 給人家欺負 都搬到花蓮跟立德這樣子)

這一天晚上附近立德部落的噶瑪蘭族人 也特地盛裝前來演出噶瑪蘭的傳統歌謠 隊伍中有跟著阿嬤來的兩個小孩 很認真的唱跳著 年紀小的潘宇倫 一問就害羞了 只能跟阿嬤對唱

(立德部落小朋友 潘宇倫 噶瑪蘭族
Asang tu uvaaz 潘宇倫 Kavalan
立德部落小朋友 陳仲豪 噶瑪蘭族
Asang tu uvaaz 陳仲豪 Kavalan
(你的噶瑪蘭族名字叫什麼) Anusang (Anusang) (你怎麼會跳這個舞的) 豐年祭的舞 (對 誰教你的) 阿嬤 )

在新社部落的噶瑪蘭族人 生活就如同其他原住民一樣 生活幾乎完全現代化 朱阿菊阿嬤等待著願意學習香蕉絲工藝的年輕人 潘天利阿嬤掛念遠在城市的孫子 還不會說噶瑪蘭語 還好在部落的孩子 還能跟著長輩學習噶瑪蘭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