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6
記者
倫敦 採訪報導

走訪海端 瞭解日據時期族人遷徙開拓足跡

 Tantungu sia Haitutuan mapatahus masa Lipunang tu inihumisan 

依據清朝的文獻記載,布農族大約在18、19世紀,因為墾地及獵場,族人遷徙到新武呂溪流域居住生活,日據時期,這一帶發生多起布農族人抗日事件,使得日本人開設警備道,部署重兵以鎮壓布農族人。今天就要帶大家回顧2011年記者走訪台東縣海端鄉,一起瞭解部落的歷史故事。

海端鄉位於台東縣西北方,南接延平鄉、東邊是池上鄉和關山鎮、西邊是高雄市桃源區、北邊則是花蓮縣卓溪鄉,是台東、高雄、花蓮三縣的交接點,也是南部橫貫公路出口處,是台東縣面積最大的鄉鎮。

1946年從關山分治改設海端鄉;『海端』指的就是海端村Haiduan,布農族語稱作『haitutuan』,是三方為山一方開口的地形。 如何形成現今的布農族聚落呢?TamaBiiung 說

(海端廣源部落耆老
余阿德  布農族
Takidiip tu madadaingaz 余阿德 Bunun 
老人家的口述傳下來說 布農族原先居住在Lamungan(南投竹山一帶)被閩南人驅離遷移到Asang Banuaz(巒大山一帶),再從巒大山遷徙分散到Bukzavan(大分),遷徙過程大部分的人先遷至大分一帶,有些人從大分直接遷徙到台東地區,也有人直接到高雄地區,有人直達到內本鹿。(直接遷徙到內本鹿的,有哪幾個家族?)有不少的家族,像:Takis-Vilianan、Taki-Luduun、Is-Mahasan等,這幾個家族就跟當地的魯凱族混居,混居在那一帶了。我們這個家族(Palalavi)也是先到大分這一帶,現在還有石板屋的遺址在那個地方。有些人也是直接到高雄一帶,也有人跟著到內本鹿,而我的祖先就留在原地大分,一直居住到日本人來了才被迫搬到利稻部落。)

在日據時期,當時台東廳下之新武呂溪流域 布農族經常對抗日本,像是丹大事件、霧鹿抗日事件、檜谷事件,1932年由Lamatasingsing(拉馬達星星)所領導的大關山事件及1933年新武部落族人蘇巴利等人突襲逢阪派出所之逢阪事件,為此日本開闢連接台東關山至高雄六龜之關山越警備線,全長約175公里,沿線設電網並置派出所16處,瞭望台2處,兵營及砲台3處。逢阪事件紀念碑,是要彰顯布農族人為生存而戰,堅忍不移之鬥志。 

(海端廣源部落耆老
Haisul邱金標   布農族
Takidiip tu madadaingaz Haisul邱金標   Bunun 
這個紀念碑是日據時期派出所的位置,來自新武部落的布農族人來這裡出草,殺死派出所裡面的日本警察,然後在族人的掩護下逃到花蓮地區。由於日據時期,日本人限制族人的行動而且隨便抓人,所以族人來這個地方。警告日本警察在這個地方限制了我們的出入,所有的出入刻意刁難,必須要事先申請出入証,如果要從新武部落下山到初來部落,必須要出示証明才能夠通行,如果沒有証明,就會被逮捕關起來。族人忍了很久的怒氣,終於引爆了逢阪事件。

(台東縣關山分局副分局長
曾輝宗   漢族
Mal'unu tu lavian 曾輝宗
據我們關山誌裡面,來描述說日據時代,全台灣配置了八百八十七位警察,那我們關山轄區就配了四百八十七個警察佔了一半 以前關山是日據時代的重兵部署 在里瓏支廳 當然以前這裡原住民的部落很多 所以當時他有一個施壓政策 派那麼多的警察在這邊 有鎮壓的意思 就是理番政策 所以才會配那麼多的警察。

海端鄉的主要居民為布農族郡社群,布農族人擅長打獵,所以有人稱布農族人是「天生的獵人」,布農族的遷徙除了墾地的開拓,還有追逐獵物而移居的狩獵生活模式。

(海端廣源部落耆老
余阿德  布農族
Takidiip tu madadaingaz 余阿德 Bunun 
(為什麼我們布農族郡社群會選擇遷徙到這個地方來而巒社群選擇到花蓮那邊呢)?就是因為追逐獵物而遷徙,隨著獵場的遷徙就在當地開墾屯地定居,直到這兒地方的獵物少了又會另覓擇地移居。我們以前就是屬於遊獵的生活方式不會長久固定在一個地方,這就是我們以前布農族人的生活方式。(現在海端鄉的布農族人大部分是來自於什麼地方呢)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深山的原鄉部落,只有少數的家族是當地的居民,龍泉部落那裡的族人也都是外來移居的,像是從霧鹿來的、還有從Vahu來的族人。遷徙過來的也有的是從其它的部落新搬進來,搬到現在的海端鄉。)

根據清朝文獻記載,當時已經有新武洛、里瓏山、丹那、大里渡等等部落社名,海端鄉約在18、19世紀開始有從東埔的布農族人,越過中央山脈到現在的卓溪鄉一帶,並有部分的布農族人再南下在新武呂溪流域建立部落,直到日據時期的
理番政策,形成聚落至今。

(海端廣源部落耆老
余阿德  布農族
Takidiip tu madadaingaz 余阿德 Bunun 
原先居住在這裡的族群;像是Saluua(南鄒族)、卑南族 在日據時期,日本人安排布農族遷居在這裡之後;協調他們離開這裡,土地留給布農族人,這就是我們布農族人移居在這裡的歷史脈絡。)

海端鄉除了有布農族歷史文化,旅遊景點也非常多,像是霧鹿溫泉、啞口風景區、南橫東路東段、三叉山、嘉明湖、利稻風景區以及霧鹿古砲台等等,這些都是認識海端布農人文的旅遊景點,Tama Biung 也呼籲年輕的族人要尋根溯源。

(海端廣源部落耆老
余阿德  布農族
Takidiip tu madadaingaz 余阿德 Bunun 
我真的希望讓年輕一輩的族人知道我們的歷史根源,希望年輕的族人向部落的耆老請教各家族的根源,這樣才會知道你是從哪裡來的、怎麼到這個地方來、經過哪些地方、哪些歷史…所以年輕人要好好的利用部落的老人家 去學習早期布農族先人的智慧以及生活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