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洲部落是位於新店溪的河岸部落,為了爭取就地居住權,歷經數十年的抗爭、拆除、安置的命運,長期關注溪洲部落的阿美族導演潘志偉,用鏡頭拍攝了一部屬於溪洲部落的紀錄片"何處是我家"
歷經30多年與政府法令拉扯的溪州部落,在面對抗爭、拆除、安置、遷址的過程,導演潘志偉用鏡頭紀錄了這段歷史的樣貌,呈現原住民族在都會區的安居權益上,留下奮鬥的記憶。
(紀錄片導演 Adeng (潘志偉) 阿美族:
Kahaningu tu bunun Adeng (潘志偉) Amis
maro'ay to kerah 何處是我家
一開始其實我想要談的是,離散之後再回歸的這種概念,一部片是談,就是他們搬遷的,另外一部片想要談的是離散的人,就是 有些人可能他 搬來這邊,可是他沒有辦法,居住在這個地方,那些離開的人 的故事)
在歷經多年的等待,溪州部落的居民完成家屋的重建,但是在遷移過後,仍有居民是處在離散的狀態,對此,導演也透露了接下來的計畫。
(紀錄片導演 Adeng (潘志偉) 阿美族:
Kahaningu tu bunun Adeng (潘志偉) Amis
那我覺得他們的故事,有沒有機會被發現這件事情,所以才讓我覺得說,我可以做一個長版的,那些生命經驗,是不是能夠變成一個,更有篇幅的方式,去描述這件事情,我覺得是值得,我們當代的年輕人去關注的)
然而,就在迎接元宵團圓的時刻,導演潘志偉則是回到溪州部落,與老朋友們相聚,而溪州部落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也表示感謝之意。
(溪洲阿美族文化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 張祖淼 阿美族:
Mumu tu liskadaan 張祖淼 Amis
很開心有他來幫我們部落,因為本身部落 我們自己,比較不會去做一些,記錄這件事情,有做記錄的也比較少,那我們都很感謝說,有這樣的外面的朋友,來幫我們做這個記錄的部分,就用部落的歡迎的方式,歡迎他 這樣)
隨著時間不斷的前進,當時片中的孩子們,也都成長為肩負著部落事務的重要角色,面對著高聳的都市叢林,青年們仍是勇敢的邁步向前、努力生活著。紀錄片"何處是我家"其實也是許多河岸部落的縮影,記錄著許多早期旅北打拚族人的歲月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