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原民中心從這周開始舉辦《民族植物周》,要帶領民眾從認識各族群如何使用植物,進一步透過手作、飲食,以及議題探討,讓大眾親近原民的生活與文化。
一張張小小的卡片,記錄著不同的人,與植物之間的連結。由台大原民中心結合在校學生,舉辦的《民族植物周》,要從各原民族群如何使用植物出發,帶領民眾親近原民的生活與文化。
(台大哲學系學生 鄧承霆:
我覺得滿酷的,因為以前我在了解原住民的文化,通常是從神話或者是那些(相關的)東西入手,然後比較少知道他們植物相關的知識,但我知道原住民他們有自己一個草藥的歷史就是滿悠久,就是之前有聽說過,然後我覺得這個活動在學校,就是可以幫助我們,就是了解更多的面向。)
(民眾:
到外去旅遊的時候,我們都會去往原住民的部落去參觀,然後去看他們怎麼生活,用的東西是哪一種這樣。)
然而一下子要了解原民文化並不容易,因次主辦單位就從三大面向著手。包含種植迷你植栽、手作花環的「植感心世界」;也透過「味蕾心餐桌」,品嘗族群飲食;更從酒與原住民的關係,探討原民飲酒汙名化議題,並邀請參與者分享自己與植物的故事,達到雙向交流。
(台大政治系學生 Yukan Hayung(林哲瑋) 泰雅族:
我覺得很多時候都是不認識,所以才有一些刻板印象,那希望就是大家可以來這邊,也學到一些跟不同族群有關的知識,然後也可以跟我們分享自己的故事,然後你就可以可能交換一個盆栽。)
而為了讓族人的聲音,從更多元的管道被聽見,學生將自己到部落採訪長輩與植物的故事,上傳到社群平台,用不同的角度認識植物與原住民族之外,也讓看似簡單的民族植物,在人們看待植物與彼此之間的互動中,有了不同的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