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珠或貝殼類相關工藝,其實早就存在於台灣原住民族文化之中,不過這樣的工藝,受到材料取得以及製作技術失傳的影響,而漸漸消失,為了要找回這項傳統文化及工藝,台中纖維工藝博物館,辦理《翻轉與串連-臺灣貝珠專題座談》,邀請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工藝技術保存者,一起進行多面向研究與討論,期望能復振這項幾近失傳的工藝與文化。
從古文物以及各種文獻紀載,貝珠衣或是貝類的工藝製品,早期就存在台灣原住民族的社會及文化裡面,而且這些貝類製品或服飾,大多象徵著財富、榮耀或者是權力。
(屏東縣傳統工藝保存者 江雅蕾 排灣族:
以前我們排灣族本來就是結婚,我們是用貝殼這樣子當聘禮,或者是喪事我們就用貝殼,或者是加上琉璃珠這樣子來陪葬。)
(苗栗縣口述傳統保存者 尤巴斯・瓦旦 泰雅族:
一般來說我們出去出草回來之後,砍過人頭的可以穿貝珠的衣服,然後出去作戰的戰士也可以穿,然後我們會有一個,出草回來之後的凱旋聚會,那個場合一定就會穿起來。)
(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教授 野林 厚志:
根據研究在古代的時候,貝殼類製成的飾品可彰顯一個族群的象徵,在重要場合上這些貝類製品非常有價值,甚至可用來當作金錢,或有價的裝飾品及工藝製品,我另外的想法是,由於貝殼具有相當硬度,它也可能被用作為保護身體的作用。)
不過早期這些貝類的工藝製品,逐漸因為技術失傳,以及材料取得不易等種種因素,幾乎快要消失在現在的文化之中,因此為了要找回這項重要的傳統工藝文化,台中纖維工藝博物館,特別辦理《翻轉與串連-臺灣貝珠專題座談》,希望從人類學、民族學、考古學以及部落等多重面向,大家一起為這項重要的傳統工藝,找回復振與傳承的方法。
(國家傳統工藝保存者 尤瑪・達陸 泰雅族:
貝珠衣其實有很大的挑戰性,還有就是很重要的一個,它的斷層很長,在文獻探討裡面,我們也從有文字記載的時候就一直有,這個貝珠衣的存在,怎麼從斷層的這一個過程裡面,去把知識做連結,這是這一次很重要的工作。)
(新竹尖石鄉實驗教育文化指導員 Siwa Nomin 泰雅族:
那今天會來參加這個論壇就是因為,自己在學校做教學,需要有更新更正確的知識,然後給孩子們,因為我們自己是教,我們自己的族群的孩子,所以知識必須要更新跟正確,所以這一次也是收穫滿多的。)
透過這場座談會,邀請多位不同領域的國內外專家學者,以及傳統工藝技術保存者,一起來分享貝類傳統工藝、文化的過去與現在,同時也找出復振這項工藝技術的方法,也希望透過多方合作,將這項瀕臨失傳的文化找回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