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史館耗時7年,串聯宜花東3地噶瑪蘭族人的生命故事,一本名叫《當代噶瑪蘭人的生命紀實》書籍問世,書中以口述訪談紀錄了29位噶馬蘭耆老們遷移、為生命奮鬥的心路歷程,也描繪出復名運動30年來的點點滴滴,透過這本書,也讓當代青年認識,長輩記憶中的噶瑪蘭。
青年彈著吉他,唱著傳統古謠,揭開當代噶瑪蘭族人的生命紀實的新書發表序幕,宜蘭縣史館串連宜花東3地29位長者,以口述訪談的方式,紀錄噶瑪蘭族的集體記憶。
(花蓮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 Bauki Angaw(潘朝成) 噶瑪蘭族:
1987年有一個偕萬來說我是噶瑪蘭,哪有人說自己是噶瑪蘭,(此後)自卑的噶瑪蘭人漸漸花了幾十年,慢慢地打開(心胸)說我就是噶瑪蘭,我有尊嚴,我們宜蘭(噶瑪蘭),應該要有尊嚴才對,是為什麼在宜蘭,(是)我們本來的土地站在自己的土地,卻不敢承認自己是誰。)
(宜蘭縣噶瑪蘭族發展協會理事長 潘子淦 噶瑪蘭族:
這是我們噶瑪蘭最完整的檔案,透過耆老口說來寫,所以這本書在寫的過程,一直跟部落有聯繫,看是怎麼說,像我們宜蘭(噶瑪蘭族)是說台語,台語就要翻譯國語,讓你們來閱讀慢慢地來做。)
動容的生命故事,描繪出噶瑪蘭族遷移、生存的心路歷程,給予當代青年一個寫實的族群記憶。
(青年 Tuwaq Masud 噶瑪蘭族:
不管是宜蘭還是花蓮很少走進部落,真的去聽族人發生的生命故事,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寫實,紀錄當代,各個地區噶瑪蘭族人的一本書。)
30年多來的復名運動,部分族人雖然尚未取得族群身分,但是強烈的自我認同、和歷史故事也烙印在基因裡頭,即使受到復名運動的傷害,但仍堅毅地傳承給下一代。
(宜蘭縣史館研究員 李素月:
其實他們懷抱著很深的運動傷害,像其實我們在訪談的過程當中,你就可以感覺到他們情緒的起伏,其實很多族人他們,雖然離復名運動感覺有點距離,然後我們從來沒有在公共的領域看見他們,可是他們一直認為自己是族人,然後也告訴他們的下一代。)
(宜蘭縣史館長 廖英杰:
其實是這群長輩是跟更上一代的長輩們,最密切的人,而且他們真正參與了噶瑪蘭復名運動的工作,我們就覺得說應該對這一批長輩們,他們的心路歷程做一個完整的紀錄,是希望對於未來噶瑪蘭族的登記這件事情,可以儘速地完成。)
然而,復名運動仍是未竟之事,即便2002年噶瑪蘭族獲得國家承認,正式成為法定原住民族,但仍有許多族人錯過登記期程而無法取得身分,期盼透過這本生命紀實,讓噶瑪蘭的精神記憶,都能夠mai qaRapungus 不被遺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