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連結部落的還有屏東口社國小,校方同樣為了推動米食教育,是與馬兒部落的文健站長輩、一起復育旱稻,最終的目的也是希望、透過復育,能重新推廣這項農業,再次的成為部落重要作物。
馬兒部落vuvu帶著教保中心的小vuvu們,一起種植旱稻,族人過去在還未遷村前,曾經在大社、德文部落種植過旱稻,但自從遷至現今的馬兒部落之後,種植小米、紅藜、地瓜和其他作物的機會比較多,最終旱稻就從部落的作物中消失了。
(三地門鄉長 曾有欽 排灣族:
kapitanʉisa 三地門miararuma 曾有欽 Paiwan
排灣族尤其我們三地門鄉,每一個部落,在我記得我小的時候,其實每一個山坡地都有旱稻,那旱稻其實我們以前,最早的米食由來,尤其現在更要推動,我們要推動米食的健康)
部落進行旱稻復育,是結合口社國小推動的米食教育,學校也提供部落秧苗使用。由於旱稻耐旱的特性,對於水的需求較小,適合在部落種植,部落也期望能透過復育,發展成為部落新的產業。
(馬兒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 李新光 排灣族:
kapitanʉisa 馬兒miararuma parana taku'i'iarʉ 李新光 Paiwan
旱稻的農(務)作業,希望在我們村莊裡面(種植),我們現在也在實施農業計畫,這個食農也希望在旱稻裡面,能夠把那個產業發展出來)
口社國小表示,旱稻對於部落有文化層次的意涵,長輩們願意參與旱稻復育行列令人非常期待,讓在部落消失已久的旱稻能重見天日,重回族人的生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