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各位大學學測生考完這次的測驗,其中在今年的國文寫作中,以《標籤》、《縫隙》等主題,要訓練學生的邏輯思辨以及書寫能力,但學者則對於考試題目給出不同見解。
113學年度大學學測,為期三天的考試,在22號正式落幕,其中在國文寫作測驗第一題中寫道,人們習慣以《標籤》,將複雜的事情簡化、分類再附上記號,同時也會用在人身上,並請學生說明標籤在人身上的正面與負面作用,同時分享貼標籤或被貼標籤的例子,對此原民考生表示題目不難。
(電訪 大學學測考生 Pathagaw 魯凱族:
我覺得(題目難易度)還可以,我們原住民不是都會被貼標籤,就是說什麼很會運動很會唱歌。)
(電訪 大學學測考生 高同學 排灣族:
(難易度)一般般,我原本是會想舉例,可是又怕講太多,後來就是寫個大概。)
學者也表示,題目看起來非常簡單、很好發揮,但同時也考驗了108課綱的轉型,是否讓當代學子有更多豐富的批判以及哲學思辨等能力。
(電訪 義守大學原資中心主任 Valagas Gadeljeman(胡哲豪) 排灣族:
近年來很多在校園裡面都在推動族群主流化的政策,校園的一個文化的多樣性,甚至很多的課綱都很強調在地知識的一個重要性,那這個世代課綱轉型的年輕人,所具備的這些養分跟思維,能不能發揮在這個題目中,被呈現出來他們真實的觀點,這是我滿期待的。)
(電訪 聯合大學原民學士學位學程專班導師 Marang Saway(張鴻邦) 阿美族:
我也擔心學生是不是太善於或太簡化地去使用,刻板印象的這種事情,會不會自己也落入一種把自己也是非常快速的簡化的分類,(但)就以考試的策略來講的話,的確我們原住民學生善用族群的刻板印象這件事情,讓閱卷老師意識到這件事情,我覺得這也是滿具有功能性跟積極性的表達方式。)
除了《標籤》議題之外,寫作測驗另一題則是以樹木的縫隙舉例,人生是否也需要縫隙,並以《縫隙的聯想》為題,期盼從寫作測驗試題中,讓學生更能從生活經驗的觀察與累積,轉化、提升成自我論述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