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精神疾病去除汙名化,衛福部台東醫院的一位心理諮商師周牛莒光,寫了一本小說,內容緊扣著台東土地與原住民族人心理諮商情況,帶民眾探索心理疾病患者的內心世界,而豐富內容,也讓他獲頒第2屆「後山文學年度新人獎」。
帶著靦腆微笑,接下文學比賽新人獎,阿美族心理諮商師周牛莒光,結合自己接觸思覺失調、壓力創傷,以及情緒障礙等心理疾病患者的經驗中,編撰出這本"倪墨,誰的"心理小說集,裡頭十篇故事的第一則,就是述說一名斷手的阿美族少年倪墨(Nima),因為失去雙親又遭霸凌,在身心備受煎熬下,罹患了思覺失調症,最後經過長期心理諮商後,又重拾笑容的過程。
(衛福部台東醫院心理諮商師 Kacaw(周牛莒光) Amis
le'aotothom ʉ
Nima(倪墨)在阿美族的語言,也代表了誰的,因為倪墨他父親過世了,媽媽過世了,舅舅也過世了,他一個人孤苦伶仃的,他的生命到底要屬於誰,所以這方面也有認同探討的意思。)
作者周牛莒光以倒敘方式,解構主角倪墨(Nima)內心的掙扎無助,強調心理疾病患者除了仰賴藥物治療,更需要有人陪伴與傾聽,尤其原鄉地區因為缺乏相關醫療資源與知識,部分患者家屬害怕會遭旁人異樣眼光看待,導致延誤就醫比率較都市來得高。
(衛福部台東醫院心理諮商師 Kacaw(周牛莒光) Amis
le'aotothom ʉ
有一些可能是受到媒體的一些影響,會對於這樣子的疾病,他(家屬)不願意鼓勵患者出來就醫,出這本書的用意也是希望說,可以幫這些人去汙名化。)
周牛莒光表示,心理疾病患者通常病識感較低,多數人常因不了解或心理因素耽誤治療,造成病情急遽惡化,衍生出社會上犯罪案件,期盼透過出書,去除大眾對心理疾病的標籤,讓患者不再孤立無援,進而改善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