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泰雅族人青年女性成長的過程,也都是跟著長輩學習各樣的生活知識與技能,尤其是關於織布的技能,一般來說可以擁有織布能力的青年女性就有能力溫飽家人,同時就可以施予文面。我們現在欣賞這一則專題影片….。
烏來在早期擁有齊備的泰雅文物館,是遊客最好的體驗區,尤其是泰雅織布。自從文物館燒毀之後就沉寂了數十年。不過有幾位婦女仍然默默地耕耘抱著傳承的理念,必須要將泰雅織布文化智慧流傳下來。
(烏來部落織布老師 Sayun Atayal
希望現代的年輕人能夠努力的學習祖先流傳下來的織布智慧..其實織布來講簡單的平文織在我們的地織(傳統織布機)上其實是非常的簡單。最前方的是qongu,qongu就是現在我們講的,大部分就是講說捲經軸、織布箱啦這是第一個,然後再來就是繫經棒,泰雅族語是說btyan。那以前都是用箭竹要不然就是木頭,我也有留媽做的那個木頭刨的比這個還要細,那木頭很細可能是用九芎因為九芎有時候會很細會給它拉直,這個是繫經棒btyan泰雅族語,這個是qara,qara是因為要把線分開上下的經線,所以它叫做分隔棒也較分經棒泰雅族語叫做qara,這一支華語叫做縱棒或是線縱棒(kusun),我稍微改良一下,以前是兩根竹子或是箭竹做的或者是木材兩個它是分開的,綁在這裡頭尾都要綁起來它是要防止,如果布綁就會亂kusun是分開的,所以為了方便不要去擔心會掉下來所以我把它稍微改良用這個木頭去卻弄這個縱棒。)
採用地上織布的是泰雅族傳統織布機的特色,Sayun老師還保留有這樣的織法。
(烏來部落織布老師 Sayun Atayal
這個是尾刀打尾刀我們要打尾的刀,然後我們泰雅族叫做bgira,泰雅族語是說bgira。這個是現在我們所說的那個梭子,緯線就是我們在桌子上面去繞,我們才能去左有去放緯線,泰雅族語是說ikus, ikus是它的名稱,通常以前是用竹子做的。這個是華語叫做剪布夾還有一個就是子母夾因為它是有兩根一個是凹進去一個凸出來所以可以把線夾得緊緊的,這樣織布就不會說經線會亂跑,所以這個這個工具是非常的重要。後面的最後一個是腰帶,腰帶泰雅族語是說wakil,帶子大部分叫wakil, 因為我們是織布用地機所以叫wakil tminun(編織帶)。
我們真是很佩服以前老人家的智慧,它可以用簡單的一個工具,雖然簡單的工具就可以整好了就可以直接上架,然後就可以織了這樣子。所以整機平織來講的話,其實地機(傳統織布機)會比一般現在的桌上機還要快,因為它不用穿縱也不用穿關扣,也不用在那邊前後經軸那邊綁線,它只要整好拿下來就上架,就可以開始織這樣子,只是說它的缺點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說像桌上織機可以織到6、700甚至1000公分都有,但是我們qongu傳統織布機,最長我織過是360公分將近400公分,就是整經的時候把它拉長這樣子,我最多只有織到360公分的長度,就是在挑那個數字就是桃園以前不是巴神父他有一個田調紀錄就是我們1234..那個數字,我用qongu去織的。)
(烏來部落織布老師 Taka Atayal
我們最重要的就是前面開始的時候要計畫我要做什麼自己要算好公分數然後要幾條根長度這個要先算好以後然後我們才學這個要幾條它的密度要多密都要先算好那算好了以後我們才可以整經,整經好了以後才可以一條一條串,這樣子裝在這個上面就很快了,這個部分比較快完成,就是前面的前置作業比較繁複。外國人他們設計的比較那個,用片數用這個縱片容易知道織法就不用那麼辛苦像我們以前的老人家是用竹棒,地機的話一定用竹棒,我們以前有聽說yaki(祖母)有用到18支棒子,binoq(箭竹)要一支一支放,它就是要挑那個紋路,它需要那一棒它就挑…)
雖然Taka老師也是以傳統織布機起家,為了比較輕鬆也比符合人體工學,所以善用國外設計的機台織布。
(烏來部落織布老師 Taka Atayal
這是屬於比較簡易的織機,這是應付比如說有一些年輕人的學生啦,因為大的機台不方便嘛,所以我們都是會準備這個小機台,其實它的織法,也跟我們那個大的機台跟地機台,織出來的織品都是一樣的。要算好....)
不論用泰雅族傳統的織布機或國外設計的機台織布,織布主要的元素還是泰雅族的織文為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