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日,文化部在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辦理「原住民族日」特展,跨族群邀請多位原住民的藝術家共同參展,藉此突顯原住民族豐富多元的文化,這次文化部特別邀請,世新大學數位多媒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馬紹・阿紀當策展人,並以「 ita / kita 一起得力量 我們!」為主題,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也特別向順益台灣博物館,借了50件珍貴的原住民木雕,在展場東西兩側的文化長廊玻璃櫃裡展示,然而木雕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大部分都已經接近30年的歷史了。
(原住民特展 策展人 馬紹‧阿紀 泰雅族):
mimatmatngeh no vazay a tao
你看 我們族人30年前的作品,在(國父紀念館)博愛藝廊裡面展出,以前都是展書畫 水墨畫 ,但是我們的工藝木雕在這邊展示,應該也是第一次
110年8月1日至8月11日,文化部在國父紀念館的博愛藝廊舉辦「原住民族日」特展,特別以「ita / kita 一起得力量 我們」為主題,這次特別跨族群邀請多位原住民藝術家參展,希望呈現台灣原住民族豐富多元的文化樣貌。策展人馬紹・阿紀指出,在臺灣原住民族及南島語族國家中,展示主題ita / kita都是「我們」的意思。
(原住民特展 策展人 馬紹‧阿紀 泰雅族):
mimatmatngeh no vazay a tao
今年的8月1號就是原住民族日,那我們聽到蔡英文總統,在她的演講裡面有提到說,特別是在歷史正義跟轉型正義委員會裡面討論,有關於藝文的部分,也就是文化展演的,希望能夠釋出國家級的大小博物館的空間,讓原住民的藝文可以在這裡展覽,所以國父紀念館的博愛藝廊,應該也是第一次。
(原住民特展 策展人 馬紹‧阿紀 泰雅族):
mimatmatngeh no vazay a tao
我就在構思南島語族的古語,後來我就看到中研院的歷史研究所,在南島語族的古語裡面,我就看到他們在講 ita/ kita,這是古語言就是指我們,我就上族語e樂園辭典去查,卑南族 布農族 泰雅族 邵族 都用ita 稱我們,那阿美族是 kita ,然後我又看菲律賓 馬來西亞 印尼 爪哇 都稱kita,這就有意思,所以就定調了ita / kita 一起得力量,那得力量的概念在於說,這一、兩年 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都比較顯得疲累了,那疲累了我們都想要回家。
這次特展木雕的部分,特別從順益臺灣博物館,借了50件的原住民木雕,立在展區兩側展示。
(原住民特展 策展人 馬紹‧阿紀 泰雅族):
mimatmatngeh no vazay a tao
這次策展比較特別 ,大家可能著重在博愛藝廊裡面,可是國父紀念館是個正方形,博愛藝廊的正中央大概有200坪 ,所以在它的旁邊有東西兩側的文化長廊,那這次我們就特別從順益台灣博物館,借了50件的木雕來到這邊,這是很辛苦的,因為1993年順益要開幕的前一年,就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原住民木雕比賽,這是全國各族群的人都來參加比賽,大概有200多件的木雕 ,目前借來的50件,是在順益的戶外廣場停車場外面,裡面還有100件是入選的,在他們的庫房裡面。但是你看將近快要30年了93年到現在,再過2年就滿30年了,所以這些木雕非常精彩。
這50件的珍貴的木雕中,除了排灣族、阿美族的木雕之外,其中有7件是從蘭嶼飄洋過海,大約在28年前,蘭嶼族人應邀參與當時的木雕比賽,之後就留在順益臺灣博物館一直到現在,不過 因為事隔多年,有部分木雕的圖案及刻痕都已經消失了。
(原住民特展 策展人 馬紹‧阿紀 泰雅族):
mimatmatngeh no vazay a tao
我特別選了蘭嶼的木雕1234567件,它也在圍籬上面,蘭嶼的木雕很容易辨識,他們會上漆 ,就像你們的拼板舟一樣會上漆,所以那個時候我就跟我們搬家的太魯閣族人說,兄弟 達悟族的木雕一定要放在一起,很精彩 很難得,我們唯一可以呈現達悟族的工藝 就在這裡,以前這裡都是展 張大千 傅斯年的書畫 書法,這是第一次有原住民的木雕在這邊, 已經快30年了,颳風下雨 都會腐朽 都爛掉,這裡都是腳印跟泥巴,國父紀念館的典藏組員看到都快昏倒了,我心裡偷笑 沒關係 這些祖先們 應該很高興 我們在玻璃櫃裡面可以給你們看 我們很漂亮,是這樣來的,但是 因為很重 ,我要從東邊將近有100公尺,這樣子弄過來 ,搬過來 就是這一件 大概有80公斤重,搬到我已經快昏倒了,又看到木屑腳印還要掃真的已經搬到這樣子,已經快要昏倒,我就蹲在這邊了,因為他們的館員受不了,看到第一次玻璃展櫃裡面都是木屑腳印,所以在這次的展覽 我自己的感覺,,它們就像我們的神靈一樣,護衛著中心的整個展場,因為它們也在兩邊,剛剛看到的衛兵,每隔一小時整點都在這邊,感覺它們好像在閱兵一樣,我心裡面滿喜悅的。
另外,阿美族的部分,是藝術家魯碧司瓦那與達鳳的作品「光影」。
(參展藝術家 魯畢 ‧司瓦那 阿美族):
mamareng so apzapzatan a tao
這一次的展覽主題剛好策展人給我們一個跟海有關的,海…其實就是我們的生活周遭裡面,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從小時候對海浪的一個想像,那些海浪白色的浪花很像新娘子的裙擺在那裡擺動,所以我也把這個浪花在這一次的展覽,所謂一個跟海有關的然後還有濱刺麥,它的名稱不知道是什麼阿美族的聽說也是叫aowang很像海膽。這個都是我們童年一個很深刻的記憶,我們小時候會看到它在沙灘裡面跑,我們會追著它。這個都是我們記憶裡面,現在想要把它呈現出來跟海有關。我們的主題叫「光之所在 心之所繫」,這種連結把傳說故事融入在這個裡面,是我們在這個整體想要表達的。某個程度其實想讓這個空間,是一種可以把寧靜的力量,就像Tiyamacan(身體會發光的女孩),她其實在風暴裡面,有一種我們其實對大自然,大自然的力量非常強大,我們其實尤其像現在整個全球氣候的變遷,還有疫情全球性的都一直在一種巨變的狀態裡面,我跟達鳳一直想把一種寧靜的心去面對這樣的環境,讓心更安靜去沉澱,其實光某種程度也是一種祝福,所以我們把光放進來,然後是祝福,讓這些疫情也好整個大環境,我們是不是也可以重新再思考一種省思,然後其實也只有安靜的心才可以看清楚這些,這是我們在整個空間裡面想要表達的。
( 參展藝術家 達鳳 阿美族):
mamareng so apzapzatan a tao
這一次我是引用都蘭山下山脈隱藏的藍寶石的概念,每逢颱風季節,我都會看到海邊會有一群人,在尋找那個會發一點點藍光的藍寶石的那種渴望,像對這樣的一個人的渴望去面對這次嚴峻的疫情,就像我們多麼希望有這樣一點點的藍光帶給我們一些希望,帶給我們一些力量,引用了這樣的一個概念,在這裡做一個呈現。也是希望是一種給自己的一個祝福,甚至是給大家的一個祝福,用一個光的呈現,希望大家可以能夠度過這個嚴峻的疫情。
值得一提的一個作品,是一位卑南族的工匠,以100比1的比例,製作了一座少年會所,細膩的猶如真實建屋。
( 參展藝術家 陳明源 卑南族) :
mamareng so apzapzatan a tao
這個叫少年會所它名稱叫做takuvan,族稱少年會所,少年學習的地方叫takuvakuvan,我們知本部落本來是有一個原來這樣的蓋法,後來要拆掉因為爛掉了嘛,那房子都沒有保護好,拆掉 要換鐵的,那時候我就在想會做的一些人都沒有了,都已經沒有了,我本身也不會,那個房子拆掉的時候我也沒有在現場沒有看到,我就想做這個,而且也是我的興趣,我在做它的時候不懂,好在我因為工作在跑原鄉,高雄屏東嘉義阿里山甚至於宜蘭大同鄉那邊我看到原住民的傳統屋傳統構造屋,我就一個一個的去看它們的構造,去 學它們裡面的結構,然後就開始想我們的takuvan(少年會所)要怎麼去構造它建構它,那我就開始花那個時間去慢慢的去學習 去摸索,因為這個東西它不能用鐵釘也不能用鐵絲,結果就想到用木栓,用電鑽去鑽洞用木栓去拴住它,當作釘子一樣那樣去做,做好以後再用藤去把它綁,這個藤要去削,削這個藤它這要1mm、1.5或是2mm的那個寬度,你才有辦法配合它這個,然後最後一點,就是茅草的尋找,尋找這個草的大小比例,它這個比例是百分之一而已,它的比例大小,要符合它的建構大小的尺寸,大小的直徑,還有竹子的,一切都要去想過很多,就有發現到一些可以替代的竹子,就是替代那個建築的竹子,這樣子去結構它去完成它,然後在之前我有看過一些裡面的構造有,它有烤火區,然後我有去查過我們的文獻,日本人所拍攝的它那個圖案,所看到的照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按照那個相片的外表圖案去仿照它,就把它縮小版的仿照它,然後我原來所看的一起這樣子去把它做好,所以這樣一直慢慢做,一邊做一邊休息,花了6年的時間。
這一次展覽最大意義是,原住民族藝術,也能夠在國父紀念館展出,過去以來沒有看到原住民的文化藝術展出,幾乎是所謂主流文化才會在這裡辦展覽。今天,原住民文化藝術能在國家殿堂展出,意味著「原住民族日」也得到了大社會的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