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27
記者

免除刑責罪名仍存 特赦未解決對狩獵文化的誤解

Niang haishaisun a kuang at nitu minsa'ia a sindaun
狩獵是族人的生活,獵槍是獵人的第二生命,原住民族狩獵釋憲案結果宣示,仍然回到一個沒有改變的法律環境,獵槍的限制仍然存在,對獵人的除罪,最後沒有被體現在台灣的司法中,就在全台原住民社會感到失望之際,2021年5月20日,總統蔡英文上任週年,總統府公告特赦王光祿,不過雖然免除了刑責,但卻仍然背負著因狩獵而被判刑的罪名,身為王光祿釋憲聲請代理人的謝孟羽律師坦言,對於免除刑責,感到鬆一口氣,但也語重心長表示,特赦並非根本性解決國家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誤解。我是獵人,我不是罪人,這一句話,在釋憲後,總統特赦後,我們還能怎麼跟大社會對話。

(總統府發言人
Kolas Yotaka 阿美族
Sutuku pakadaas halinga tu bunun Kolas Yotaka Amis
王光祿他是獵人,不是罪人,那今天(20)的特赦案,可以視為是政府推動,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跟轉型正義的里程碑)

選在520總統蔡英文,連任就職滿週年,總統府發出公告,宣布特赦布農族獵人王光祿,因考量到王光祿狩獵,是為了提供罹病家人食用,因此任內的第一起特赦案,希望能開啟社會更多,對於原住民族權利的理解和對話。

(海端鄉龍泉部落獵人
Talum Suqluman (王光祿) 布農族
Hahanup tu bunun Talum Suqluman (王光祿) Bunun
對我來講的話是滿意,但是,對我們原住民的話,還是,就是說,還要繼續努力,因為不要說再下個,又是第二個王光祿,又麻煩了,因為這個釋憲沒有成功的話,以後我們去哪裡都一樣還是,就變成是不能狩獵了)

王光祿釋憲聲請代理人的,謝孟羽律師坦言,對於免除刑責,感到鬆一口氣,但也語重心長表示,特赦並非根本性解決,國家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誤解。

(王光祿釋憲聲請代理人
謝孟羽
Taiklas dailaz tu bunun 謝孟羽
因為你只是單純地,免除其刑的時候,那本質上我還是一個罪人,特赦當然有點為德不卒,一方面就是說他沒有依照(赦免法)三條後段,去這個更進一步地說這個罪,跟這個刑都是無效的,我覺得這是比較可惜)

究竟如何根本性解決,國家對原住民族文化的誤解,如何避免再有下一個王光祿出現,還是得回到立法層面來處理。

(國民黨立法委員
Yosi Takun (孔文吉) 泰雅族
lip'pu'i'ing Yosi Takun (孔文吉) Atayal
這次大法官釋憲文,我們原住民的狩獵權是,可以說是敗的一塌糊塗,而且是環保團體,跟動保團體戰勝了,我們原住民的文化狩獵權,所以我覺得,我們必須從立法方面去努力)

(民進黨立法委員
Saidhai Tahovecahe (伍麗華) 魯凱族
lip'pu'i'ing Saidhai Tahovecahe (伍麗華) Rukai
關於過去我們一直覺得,不受尊重的,就是為什麼我要去做狩獵的時候,需要經過你的事先同意,這個部分我是把它改為,事前的一個報備,然後事後的一個呈報,我這件事情是我的權利,但是我們也懂得尊重別人,透過事後的呈報表示說,我的文化本來就如此,就有點類似過去的報戰功)

儘管現行槍砲條例,最新修法進度,已將自製獵槍,主要組成零件跟彈藥除罪化,但歷年仍有至少50件,獵槍司法訴訟在法院上演。

(台灣狩獵研究會發起人
郭厚志
Mas'a'ampuk tu bunun 郭厚志
你從槍管口裝入鉛彈或是鋼珠,裝進去後,用通槍條塞到底之後,再拉開槍機,從後膛裝入喜得釘,分開裝填,所以它叫做準後膛槍)

自製獵槍,必須先將火藥子彈,分別從前管塞入,裝上底火,準備射擊,然而風險就藏在細節裡。

(台灣狩獵研究會發起人
郭厚志
Mas'a'ampuk tu bunun 郭厚志
這個時候他沒有辦法清槍,他拉開槍機的時候,喜得釘是退不出來的,所以有些唯一的解決方法是,直接把槍擊發掉,再把喜得釘,用通槍條頂出來,可是擊發下去就會有槍聲,有些族人可能會想說,那我再往前走幾步,可能我又會照到一隻山羌了,於是他就帶著那支,上膛的獵槍再往前走,這時候意外就會發生)

早期自製獵槍,限於使用這種17世紀前膛槍,火藥填裝方式,危險的是,槍枝本身,沒有保險機制與清槍功能,代表族人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膛炸走火意外。

雖然目前自製獵槍使用範圍,已從前膛槍開放到準後膛槍,但仍然無法解決最大致命傷。

台灣狩獵研究會統計,平均每年,至少有3位原住民獵人,喪命於不安全的獵槍底下,因此安全是狩獵工具的最大訴求。

(台灣狩獵研究會發起人
郭厚志
Mas'a'ampuk tu bunun 郭厚志
為什麼大家會需要制式的,因為制式的槍,它是有工廠標準化生產,它經過一定的檢驗規格,所做出來的東西,它相對安全,它槍做完之後,它經過膛壓測試,它用壓力比較高的彈藥去打,槍沒有爆炸,槍安全性比較高,它經過墜落測試,它確定槍在上膛的情況下,墜落受到撞擊槍不會走火,槍相對安全,而且槍上面有保險,自製獵槍這些東西都沒有,但是槍口殺傷力是相同的,族人要的只是這樣單槍管,單發的制式獵槍,這樣的槍,並不會比現行的自製獵槍,來得更危險)

雖然內政部,目前已著手規劃,原住民族獵槍魚槍管理辦法草案,但原住民族立委認為,希望另立原住民族獵槍專法,根本性解決,原住民族狩獵工具,長年碰到的問題,也才能真正除罪化。

(國民黨立法委員
Sra Kacaw (鄭天財) 阿美族
lip'pu'i'ing Sra Kacaw (鄭天財) Amis
解釋文裡面,它特別提到說,限制使用自製的獵槍,這是立法政策的選擇,也就反過來講,立法也可以選擇制定,制式的獵槍)

(無黨籍立法委員
Giwas Ali (高金素梅) 泰雅族
lip'pu'i'ing Giwas Ali (高金素梅) Atayal
我認為只要是我們獵槍,或獵人在槍砲彈藥管制條例裡面,就已經定義訂定我們是個罪人,甚至是要被管制的,所以專法是必要的,至於怎麼樣叫作安全的槍,這個就是政府或國防部,必須要給我們的)

狩獵工具受到的限制,期盼從立法中獲得解決,對於動保法的規範,原住民族社會希望能有更多,貼近於族人生活習慣的改變。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盧倩儀,長期研究動物權,也同是台灣之心愛護動物協會,常務理事,就發表了一篇文章,認為原民狩獵爭議,暴露了族群權力關係的嚴重失衡,造成生態浩劫,主因絕對不是原住民族狩獵。

如今在兩個不同生活模式的人群中,要求了誰認為的平等,沒有理解一個行為背後的意義,和歷史的演變,就進行指責,終究只是貌似文明的殖民壓迫。

(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
盧倩儀
Mal'unu tu kikingkiu tu bunun 盧倩儀
資料夾 中研院訪問,特別我要強調的是,那個慣性的,族群的權力的不平等,怎麼會,我們自己漢民族,就是這種工業化的,用品消費那麼的,可以說猖獗嗎,就那麼的蓬勃好了,然後殺害這麼多動物,而且那個規模跟痛苦的程度,我相信會,那個痛苦的程度跟時間,每一隻動物牠忍受的時間,牠的折磨,然後規模等等,是遠遠超過原住民的狩獵,就是全世界,各個地方的原住民,他的那個軌跡不一樣,是因為,他並沒有我們,那種所謂的現代文明,那個進程裡頭,把人類社會跟自然,先切了分兩邊,原住民他是人跟自然是,就是一路來,只要是沒有被破壞,他是人跟,人的社會跟自然的那個,沒有說切開來兩塊,大家的文化並不一樣,然後今天我不能狩獵,那你雖然有文化權,你是要跟我一樣,這是齊頭式平等,這個是一個,背後有很多很複雜,然後很深的一個一些問題,是需要更多時間去討論,然後彼此就是溝通的一件事情)

老人家說,狩獵是我們的生活,獵槍是獵人的第二生命,大自然是我們的家園,狩獵教我們的是謙卑。

原住民族狩獵釋憲案結果宣示,對獵人的除罪,沒有被體現在台灣的司法中,還我尊嚴的這一場戰役,還要持續下去,我是獵人,我不是罪人,這一句話,在釋憲後,總統特赦後,仍然要持續高喊,期盼哪一天狩獵,不僅在律法中被除罪,更重要的是除去大社會,對於狩獵文化的有罪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