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大學生常使用的社群平台上,又出現帶有歧視意味的原民笑話。而這樣的留言,也引起不少原民學生的不適。學者提醒校方在面對歧視事件時,更應該去思考現行的教育模式,是否需要再加強或改進的地方。
看到這樣的大學生笑話投稿,你會覺得幽默嗎?還有這篇,討論原住民唱歌要叫原唱還是翻唱的貼文,你又有什麼感覺呢?近期在大學生常用的兩個社群平台,都出現了疑似帶有歧視意味的原民笑話,然而這樣的笑話,看在原民學生眼中卻不覺得幽默。
(大學生 Tarisakan Takako (葛庭秀) 阿美族:
真的就是很歧視的言論,你是客家人或是你是閩南人,你被講,就是,也是用你的族群去類似歧視的言論,你也會不開心,那相對我們也會。)
然而,現今不少大學都在推多元族群共融課程,但為何課程開了,大學的歧視爭議事件卻還是屢見不鮮。有學者就表示當類似事件不斷重演時,校方有責任去思考,是否要用更全面的方式,降低歧視言論的發生。
(東華大學民發系副教授 Tunkan Tansikian (陳張培倫)布農族:
(大學)不能夠說放任學生,我課有開,可是學生還是那麼愛講,那你如果課有開,可是學生還這麼愛講的話,其實有時候不單純是課程的問題,有的時候你可能在學生的,其他的一些輔導的面向,那麼你的那個引導性不太足夠。)
也曾有非原民的朋友困惑,為何原住民開族群玩笑會被視為自嘲,而若開玩笑的人一旦不是原住民時,這些內容就容易產生爭議。針對此問題,學者解釋若不是在同樣的身分背景下,點出特定族群的不同,就容易變成不尊重的表現。
(東華大學民發系副教授 Tunkan Tansikian (陳張培倫)布農族:
自己族群講自己族群的玩笑,這是自我解嘲,可是要是你不是那個族群的成員,然後你卻拿那個族群的某一些事情,某一些特徵開玩笑的話,這是不尊重。)
無論是哪個族群何種身分,彼此之間的相互對待都需要同理心,多一些包容和了解,才有機會實現多元族群共融的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