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事件不會只發生在原民身上,但要怎麼去減少不同族群間的傷害呢?接下來就用兩位非原民青年的故事告訴大家,他們是用什麼方式認識和接觸與自己不同的文化。
當類似的歧視事件不斷出現時,到底該怎麼做才能消弭不同族群間的對立呢?除了制定相關法規,可能透過個人生活經驗,加強對於各族群的認識。而在大學時期,因社團和課程緣故,開始接觸原民文化的兩位非原民青年,就用自身的例子告訴大家,自己是如何開啟和原住民之間的緣分。
不管是和原民孩童合照,還是在與部落青年相處的照片中,都能看到釋賢燦爛的笑容。因大學參加服務性質社團,在因緣際會下,他開始走進了原鄉。而在服務族人的過程中,也漸漸對部落產生感情。不僅利用私人時間主動參與部落事務,還獲得族人認同成為青年會的一份子。
(青年 黃釋賢
他(部落青年)已經把我(當)自己的人,然後從蓋會所的當下,就是我願意去,不畏艱難,然後去付出的那個過程他覺得,那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分野。)
除了將自己放進不同文化當中,也可以像妙禎的一樣,透過與身邊的原民朋友聊天、相處,來了解不同族群的個性和文化。而在對話中,她也會特別注意用詞,盡量避開敏感話題。
(青年 王妙禎:
前面有先認識他們(原民朋友),有先認識大家,然後知道大家可能會在意什麼事情,所以才會有這個意識,不然一開始可能不會覺得這有什麼關係,會覺得我不是生活在那樣子的環境的人,那是不是我講了什麼會可能會對他們有一點影響。)
在接觸不同群體時,釋賢認為,不該抱持著刻意親近的心態,而是從自身的興趣下手。
(青年 黃釋賢:
我覺得其實不用刻意認識(原民文化),反而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比較能夠,容易,你自己也會比較覺得自在。)
不管是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還是新住民,都不該被用玩笑話的態度去對待。每個群體都有它珍貴的地方,因此多以正向的方式去看待和了解,歧視的事件,才有停止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