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6
記者
綜合報導

女性藝術家打破性別 多重角色說理念

mai nayau ma kelawkaway na qenaliman semangi tazungan

近年來,台灣的原住民藝術呈現出多點開花的樣貌,尤其是花東地區的藝術節就像是雨後春筍一樣,一個接著一個舉辦。這其中不乏女性藝術家的身影,她們的作品帶給人們省思與感動,甚至出現了以女性為號召的藝術策展,讓觀眾感受到女性的力量與美學。這也打破了女人與男人的性別界線,女性可以是媽媽,妻子,女兒,也可以是為自己和家人奮戰的生命鬥士,她們透過藝術作品表達自己的理念,在台灣各個角落發光發熱,即使面對困難也會持續創作下去。

近年來,台灣的原住民藝術呈現出多點開花的樣貌,尤其是花東地區的藝術節就像是雨後春筍一樣,一個接著一個舉辦。這其中不乏女性藝術家的身影,她們的作品帶給人們省思和感動,甚至出現了以女性為號召的藝術策展,讓觀眾感受到女性的力量與美學。

(女妖在說畫藝廊 經營者 李韻儀
pasaya ay
因為在這裡跟很多其他的做漂流木雕塑的這些工作者在一起,從小型空間的小的裝置,然後一直進入到大的自然的範圍裡面,她們也做地景,也做公共藝術性質的大型的裝置,而且我覺得她們的,有的時候她們表現出來的氣場跟尺度,跟整個作品的結構都更龐大,就是說,她的氣度是更大的。)

由於原住民意識的抬頭,當中也有不少女性藝術家都參與過原住民的社會運動。

(女妖在說畫藝廊 經營者 李韻儀
pasaya ay
但是在反美麗灣裡面妳也是可以,喔,是女生出來組織。)

當這些原本參與原住民運動的女性回到部落後,面對著文化傳統與現況,開始去思考自己想要的未來,並且透過創作表達自己的訴求。

(女妖在說畫藝廊經營者 李韻儀
pasaya ay
逗逗啊,聖惠啊,Hana她們這一輩的原住民女性藝術家,事實上她們在剛回來部落的時候,也沒有在想自己是藝術家要做藝術創作,但是可能之前過往有一些相關的經驗,她們也大概都不是科班出生的。)

傳統可以是後輩學習的依據,有時候卻也限制了想像。如何在這天秤的兩端去拿捏就成為藝術家重要的課題。

(藝術家 安聖惠 Rukai
qenaliman semangi
妳的言行舉止應該要成為一種典範,可能是做為一個貴族啊,就是做為一個峨冷,就是該具備的那個(儀態)都應該要有嘛。)

安聖惠把自己的生命靈魂投注在作品裡,每一件作品都是她對於自由的渴望、傳統的反叛。然而近年來,她過去生活在部落的記憶卻一點一滴走進了她的作品。

(藝術家 安聖惠 Rukai
qenaliman semangi
年輕的時候是想要逃離的,可是妳沒有想到走創作這條路的時候,妳很像是那種鮭魚洄返的方式,一直一直往裡面,爬爬爬,想要去探索最原始的那種,人在這個大環境裡面,帶給人類的是什麼?或是帶給族群的是什麼?)

(藝術家 林介文 Truku
qenaliman semangi
我就是想要透過藝術的形式讓他們看見,可以有另外一種,也不是說發展,寄售另外一種形式的東西可以發生在部落裡面,然後這個東西是可以跟他們比較有關係的。)

(藝術家 林介文 Truku
qenaliman semangi
讓村民知道,織布這個東西可以在當代是用什麼不一樣的形式被發生,所以我最期待的其實是村民他們的感受。)

(藝術家 林介文 Truku
qenaliman semangi
當妳有舞台的時候,不管妳的舞台在哪裡,妳的舞台可能是電視,可能是某個展覽,妳的舞台可能是妳的家門口,妳有一個舞台亮出來的時候妳就會被看到嘛,這個被看到的同時就會有一個價值的產生。妳要為這些少數的人把他們的舞台創造出來,不然在整個大環境誰會認同妳,我必須先知道他們被認同的需求,然後為了這個需求去創造一個這樣的環境。)

林介文將自己的作品和藝術生活與部落串連在一起,就像織布一樣,上面的每一個花紋、圖案都是一個符號,象徵著每一個人的渴望。

(藝術家 林介文 Truku
qenaliman semangi
那時候把我們帶起來的小雪老師,(如果)沒有給我們這個舞台,像那時候我們第一屆駐村,就在高美館展出了,那個就是決定我日後會可以一直創作很重要的事件。)

對於林介文來說,她從織布中看到的是文化傳承,一個族群的生活樣貌,更是太魯閣族人的驕傲

(藝術家 Hana Keliw Amis
qenaliman semangi
婦女她在部落裡面,她是女兒,她是媽媽,她是太太,她是媳婦,她是婆婆,所以其實很多重的角色,那其實透過這個編織,其實有一個療癒的心情(功能)。)

(藝術家 Hana Keliw Amis
qenaliman semangi
創作不是為了(討)生活,創作其實是孤單的,寂寞的,那妳必須要鞭策自己。)

(藝術家 Hana Keliw Amis
qenaliman semangi
所以女性的部分大家都很少去,大家都說,啊,做這個就是一個傳統服飾,把它編在一個傳統服飾裡面,然後,大家是對這個非常的陌生,那我只是想要透過一個媒介,把自己本身的那種傳統文化的,一個很珍貴的集體勞動,把它放在這裡,集體做一件事情,我覺得那是非常美好的事。)

藝術家的創作養分來自於生活環境與人生的境遇,Hana在大學時期打開了對於自己身為原住民的想像。20年前回到部落,她開始創作,將自己的回憶和經驗都投入在作品裡。

(藝術家 Hana Keliw Amis
qenaliman semangi
就是注入新的元素進來,其實最主要還是以潮間帶這個部分做一個思維,因為潮間帶是我們採集,因為那是我們的文化,原住民傳統食物傳承的一個環境,不只是這樣,裡面還有一些倫理,媽媽帶女兒,或者是阿姨,媽媽們一起去,那裡面你會看到,母親她們在互動,在撿拾的時候她們會唱歌,她們會聊天,可能也抒發了,家裡的一些不是讓自己很愉快的事情,透過這樣集體去採集,勞動得到的紓壓或者是療癒,她回來之後還是要過我們本身自己在部落的生活。)

(女妖在說畫藝廊 經營者 李韻儀
pasaya ay
其實在這裡,女人的,可能是阿美族社會的關係,就是這邊女性的,她表達自己的聲音,或是說她在透過創作去表達自己的自由度,是非常非常開闊的。東部的這裡,這個大家一直以為就是,過去一直認為是後山,然後或是最邊緣,最鄉下,最不被關注的地方,但是其實因為這樣,在這裡就是,母性的力量,海洋民族,特別是阿美族女性的包容性跟自由度,跟她的力量,反而在這裡是非常非常顯著的。)

對於這些女性藝術家來說,她們的生活環境就是創作的養分,她們透過創作和行動的方式來保護這片土地。

(藝術家 Hana Keliw Amis
qenaliman semangi
(三)不五時我們就要去抗議,就要放下手邊的工作就要去抗議,我們都在抗議,因為我們的土地都要被,不管是那個,就要被掠奪嘛,那我們要出來,尤其是做創作的人,其實,藝術創作不(只)是美感這件事情,其實它讓人家去思考,你看到這個作品的時候,你就會去思考,我就跟他說這個作品呢,非常鮮豔跟族群沒有關係,那是因為我心裡有一個黑洞,非常的傷心,非常的苦,非常的憂鬱,那個憂鬱已經快到黑暗了,很痛苦很悲傷。)

(國立東華大學原資中心 主任 王昱心 Pinuyumayan
Raya na taqsian
其實這幾年就有滿多的議題,剛好也在太平洋啊,不管是澳洲啊,紐西蘭啊,還有一些太平洋群島都遇到海平面上升的議題,但每次講到這些議題的時候,第一個去發聲發言的,我遇到的,都是一些女性的創作者或者領導者,都會很直接的告訴我,她們要怎麼去因應怎麼去面對。)

面對外在環境的改變,藝術家們不停的去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自己對話,透過作品與傳達自己的理念。

(藝術家 林介文 Truku
qenaliman semangi
我剛從巴賽隆納回台灣,我就是在我的部落裡面,很失落,因為在世界繞了一圈嘛,就是什麼沒見過,外面光鮮亮麗啊,不管文化層面,藝術層面或者是人,就是人跟人之間,整個就是很像大爆炸的感覺,我是說我那時候的心情啦,就是在國外的心情。)

(藝術家 林介文 Truku
qenaliman semangi
原住民文化本身它在當代就是一個很微小的力量,所以妳要對抗的不是只有政府,是全世界這個資本主義的,甚至是對抗自己啊,因為我自己也是這個世界的一環,所以,與其說對抗,應該是說找到一個生存之道。)

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想要自己創作的作品能夠感動觀眾,首先需要具備的就是感受的能力,對於世間萬物都有獨特的觀點,並且在創作過程中接受改變,自然而然作品就會有生命力。

(女妖在說畫藝廊 經營者 李韻儀
qenaliman semangi
其時她最早畫出來的圖,跟她最後呈現的樣貌很可能都是不太一樣的,比如說我看逗姐跟聖惠的作品,她們常常都是在感覺中,邊做的時候,那個感覺邊來,可能有更清楚的想法,或是說有更明確的,更強烈的衝動讓她去完成最後完成的樣貌,所以她其實是在一個不停變動的狀態裡面。)

(國立東華大學原資中心主任 王昱心 Pinuyumayan
Raya na taqsian
她就一邊做,可能妳不知道它最後長什麼樣子,就好比,像武玉玲(Aruwai)
啊,她的作品,她沒有停下來說完成的時候,妳根本不知道它會長成什麼樣子,那個圖好像是在腦袋裡面,或者是靠著手慢慢的,一點一滴慢慢的(完成),說喔,
差不多了,就是這樣了,或者下一次,同一件作品,可能又在翻盤,可能增加或者減少等等的。)

(藝術家 林介文 Truku
qenaliman semangi
我要去礦區那個山裡面,我想要走到那邊,我想要走到裡面,我要拍攝,為什麼我要經過這麼層層的規定,或者我想要在裡面織布,但是它卻變成一個好像要通過很多人核准才可以做的一件事情,今年「裹山」的時候我有一個很強烈的這種感覺,我們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沒有任何的權利,因為我們就是還在被殖民。)

一個藝術家的養成途徑有很多方式,不管是學院派或者是從實戰中培養,這些女性藝術家都是為了自己和族群尋找不同管道來發聲。

(藝術家 安聖惠 Rukai
qenaliman semangi
我不知道,是不是說被賦予這樣一種(創作)使命,因為我覺得那種它的眼界跟格局跟妳在部落是不太一樣的。我覺得創作本來就是這樣,當作品完成之後。它面對的是群眾嘛,那它面對群眾的時候自然會有一種聲音,有時候那種聲音是很巨大或者是漣漪這樣子。)

女性可以是媽媽、妻子、女兒,也可以是為了自己和家人奮戰的生命鬥士。她們透過藝術作品表達自己的理念,在台灣各個角落發光發熱,即使面對困難也會持續創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