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ulu 'irimu a kakedrian tua 'ipuvarung ta pitjaivililj
今天帶大家來認識一間民族教育學校,這是位在高雄市的巴楠花部落中小學,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異地重建,風災前是位在那瑪夏的民族國小,風災讓他們迫使離開原鄉,先寄讀在旗山古蹟校舍2年半後,再到杉林區的民族大愛國小,後來更名為巴楠花部落小學,並在106學年度正式轉型為「Bunun;多族」的原住民族實驗學校,在108學年度改制為高雄市立巴楠花部落中小學,要實踐12年一貫的目標理念。民族教育施行多年,學校要將孩子帶往什麼方向?如何和大社會接軌?今天帶大家來認識這間學校的教師群,他們如何推動高雄市立巴楠花部落中小學的民族教育。
大方地用英語,向外國學生介紹自己,他們是巴楠花部落,中小學5年級的學生們,平時課堂上,學的是文化英語,全英語的方式教學,對師生都是挑戰,但老師教學有一套 。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文化英語老師 Nicole:
sinsi tua emarimikaan
Nicole
我覺得在時間軸上,是一個最好去闡述,一個情境的教學方式,所以像布農族裡面有板曆,所以當我們用板曆,來做每天的記載的時候,我很快可以拉到第一天,第二天這樣子的敘述的概念,那從時間軸裡面,他可以很清楚看到,這件事發生在現在,然後發生在過去,發生在未來,其實我們是以祖先的經驗,然後我們去看他的經驗,再回顧我們現在,目前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孩子發現的問題,再來是接軌與國際的議題,以後再到未來去,孩子產出未來的觀念,所以其實就像我們的居住地一樣,我們要在新的新居地,跟舊部落裡面,新故鄉舊部落裡面,做一個來回的辯證,所以時間軸,其實是一個最好讓孩子去理解)
不只英語,族語學習也是沉浸式,老師帶著學生們拜訪耆老,嘗試用族語提問,請教耆老舊部落的生活,並記錄耆老的口述記憶。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教師 Mulas Ismahasan 布農族:
sinsi i 巴楠花
Mulas Ismahasan Bunun
我們就是發現,我們自己的語言快要消失了,所以如果語言消失,我覺得我們的文化會消失,所以我們學校,就是因為發現有這樣的問題,所以我們想說要在課程裡面,不只是只有文化,一定要更重視族語的部分,所以我們是朝向在教學的時候,是沉浸式的族語,讓孩子能夠從文化的環境裡面,讓他去認知道說,原來我們的語言,它不單單只是用來,只是溝通的工具,它蘊含著很多祖先的知識)
坐在電腦桌前,別以為他在玩電動,這可是學生自己設計的遊戲,巴楠花部落中小學,培養孩子有三語的表達能力,包括英語 族語,還有APCS程式設計語言,讓孩子在畢業前,能拿到三語證照。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影像紀錄教師 孫綿娸
sinsi i 巴楠花
孫綿娸
在這三語的培育方面 小孩子呢,以後呢 會具備了程式設計,以及程式設計的證照,像軟體應用證照,他可以去推甄科技大學,那APCS(程式設計)這個證照,可以推甄那個國立的大學的,資工 資管系,然後還有影像創作的能力,他們可以去拍微電影,那自媒體經營的能力,他們可以將他們的創作,在現在流行的社群媒體上面,去做推廣,並且能夠為自己的作品發聲,為自己的文化認同做發聲)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是一所莫拉克風災後,異地重建的學校。
前身是高雄那瑪夏民族國小,災後在旗山古蹟校舍寄讀2年半後,來到高雄杉林區的民族大愛國小,因著瓦礫堆間的巴楠花這股重生的力量,再度更名為巴楠花部落小學,並在106學年度正式轉型成「Bunun;多族」原住民族實驗學校,更在108年學年度改制為高雄市巴楠花部落國民中小學,實踐12年一貫的目標理念。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校長 Alang(張新榮) 布農族: )
guciusinsi i 巴楠花
Alang(張新榮) Bunun
為了孩子的長期的發展,我們在110年11月29號,重新修正實驗高中計畫,目前正等待,實驗教育委員會的審查,希望能夠得到肯定,完成有關於巴楠花,跨世代,跨族群的人才培育的,實驗學校,那經過這6年的實驗經驗,從105年到110年,這中間的經驗當中,在第一波的任務,我們也完成了,有關於文化意識的涵養,讓孩子們,布農族跟多族的孩子能夠,有文化意識,也有一些的自信,所以在文化的涵養過程當中,孩子們漸漸在文化的土壤,長出自己內在的自信,跟面向這個世界,那我們希望,在第二波的,第三波的任務當中,完成科技社會的知識的學習,讓我們原住民族,在比較缺乏的科技知識當中,在這個人才培育裡面,透過文化的經驗,結合科技的知識,完成第二波跟第三波的,科技跟美學,最終能夠達到,我們期待的一個圖像,成為世界中的巴楠花,具有反思文化意識,與應變社會變遷能力的,五類文化,科技美學技藝的博雅人才)
面對原住民孩子慢熟的特徵,和多元智能的成熟發展路徑,巴楠花部落中小學建置12年一貫特定教育理念的5類文化科技美學人才方向,培養孩子,除了三語的表達技藝,還包括土地科學,圖騰藝術,歌謠樂器,敘事文學。
走在祖先踏過的土地上,孩子們敬山學習,增加文化力,透過感知的經驗,轉化成文字書寫。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讀寫教師 黃加祺
sinsi i 巴楠花
黃加祺
就像我們去走完Kauwamuku,孩子回來,他們的形容,他們就會說,就是Kauwamuku是一個,哪裡都是路的山,也找不到路的山,所以那一個路有很多條,就像人生 就是,他們會用,他們直接人生的體感,他去走完場域的體感經驗,就是回到他現在自己的身上,他要去選擇說,9年級的孩子他們要選擇說,我要留在巴楠花,我要出去外面學校念書,又或者是我要選擇哪一條路,就是其實哪裡都是路,但是哪一條才是他要走的路,就像他在Kauwamuku上,那麼多條路要走,他要走哪一條,所以我就會覺得,這才是文化讀寫會跟人,生命在一起的地方,因為它真的可以,讓你去寫你的生命)
孩子們透過歌謠,唱出生活中的故事,透過樂器彈奏生活中的情感,更透過錄音製作的過程,把當下的感動保留下來。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歌謠樂器教師 陳歆蕎
sinsi i 巴楠花
陳歆蕎
在一個歌謠樂器這門課裡面,其實我們就是希望孩子,能夠說生活中的故事,因為在古謠裡面,其實長輩們就是在講,他們生活中的故事,我們希望孩子在這門課裡面,可以把他們的生活看見,還有在課程裡面的學習,包含他們出去外面踏查的過程,可以寫出來,那當然這一些創作的部分,它其實音樂就是,只會發生在當下的那個時候,所以我們就是希望能夠,透過有系統的方法,這些音樂可以留下來,所以我們最後就有用錄音的方式,然後把這個整個作品呈現出來
畫出鮮豔的色彩,孩子們在圖騰藝術中,展現設計的能力以及美學力。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圖騰藝術教師 李恆
sinsi i 巴楠花
李恆
我希望在我們學校,我們是可以讓他們可以把,讓他們可以從文化出發,讓他們認識自己的文化,然後從他們的文化裡面,去創作出他們,屬於他們個人的,有點像個人的創作特色,然後去把它應用在生活上面,那不管是,他可能要往科技藝術發展,或者是往工藝藝術發展,或者是設計藝術,或者是純藝術創作,他們都可以,我覺得文化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因為現在大家都在講,愈在地愈國際,所以他們找到,他們自己的生命符碼以後,去創作那個東西,是會感動人的,然後是可以有未來性的發展,是比較長遠的
拿著鋤頭整地,透過探究求知的行動,將對土地的學習經驗,轉為實驗室產業,增加孩子們的科學力。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教師 陳品澄
sinsi i 巴楠花
陳品澄
土地科學就拿焚墾,這一塊來講好了,我們如果真的,只有在土地上,去做焚墾這件事情,跟長輩對談,我們可能就只會知道說,燃燒這個物件,好像會讓這個土地,變得土質比較好,可是呢,當我們進入到學科知識之後,我們會做的事情是,我們真的要去強調,那個數據跟學科經驗,把土質真的拿來做分離,分解沉澱,然後去檢驗裡面的鈉離子,鉀離子,其實這個知識,就是所謂的一般的科學知識,這個數據,就是真的完全大學端,在做研究的時候,所強調的真實數據,其實科學講的是,非常的專業性的數據,我們的文化,其實有時候講情感,講理性,我們需要把情感面的東西,有故事,理性的東西,是專業性的,扣在一起,那這樣子才是真的在,這個原民文化裡面的,科學傳承)
專注的神情,拿著尺測量,再難的數學,也能和生活結合,變得很簡單。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數學教師 林航宇
sinsi i 巴楠花
林航宇
我們會在生活當中,或者是文化的實際操作,讓他們建立這個經歷,有了這個經歷,他們學習相關課程,相關概念的時候,會比較清楚這個概念,它到底是怎麼來的,或者我能使用在哪裡,那以例子為(?多字嗎?)來說,我們在立柱的過程當中,因為在立柱的過程,我們需要蓋很多垂直的東西,那在立柱的過程當中,我們就會開始,去測量直角在哪裡,那剛好可以連接到,比如說畢氏定理的一些計算上,當我發現,他的邊長跟他的斜邊,可以推出直角的時候,我就可以應用在這個,這個立柱的過程當中)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的教師們,大多是非原民的老師,用提問式的教學,引導及觸發學生思考,透過扎根知識,及成熟技藝的行動路徑,讓孩子們從國小的課程教學,及社群團隊中培養自己的喜好,在國中能找到自己的興趣,進而深入研究,與製作小論文,透過簡報分享,練習組織資料,和口說報告的能力,學校更期盼未來,能銜接高中部,讓原住民族實驗學校,能有更大突破。
(政治大學 教授
hakasi
王雅萍
高中其實是,台灣原住民實驗學校教育,最難突破的部分,目前在各個學校,大部分只有藝能班的實驗班,或是單一的實驗班,我覺得巴楠花模式,它就是算是台灣實驗教育裡面,原住民很重要的一個版本,所以非常期待這個學校,可以代表台灣的原住民突破,那我覺得,如果讓那個巴楠花的學生,既傳統又現代,然後他們本身在藝術領域上面,有很大的突破,那我覺得,基本上從國外研究案例裡面,大家比較重視像印度,或是其他的國家,其實就是AI,就是在那個科技裡面,還很需要藝術設計的人才,那還有就是說他兩個的,就是結合度,其實是滿有可看性的,比如說未來,可能是走媒體動畫,這基本是程式設計,但是他在很多的美感設計裡面,可以走動畫或者是新媒體,或者是其他的表現上面,所以我覺得,把科技跟那個現代結合,是很重要的。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校長 Alang 布農族:
guciusinsi i 巴楠花
Alang(張新榮) Bunun
那在高中的課程的規劃當中,學科的知識,依據實驗教育的鬆綁的規範,我們在高一到高二,就把國英數自社,就能夠做系統性的學習完成,那這個學習部分,也是雙重性的練習,他具有日常實用的經驗,跟學科的抽象知識共同練習,讓孩子更能夠學用合一,是延續著國小國中到高中的,一個概念這樣完成,那另外一類的話,就是能夠透過五類的技藝,就是還是維繫在土地科學,三語證照,圖騰藝術,歌謠樂器,跟敘事文學,能夠在高一高三,能夠持續的練習,而且這個練習是跟產業的整合,而且是跨科的知識的整合,他更是探究實作,探究實作的專題,他從高一到高二,練完這五類練習之後,他高三會選擇一項,做為他畢業的專題,所以他高三就完整化,他所有找到這五科當中,哪一類哪一個科目,就是哪一個的技藝,成為他重要的畢業專題,所以這樣的成熟度完成之後,到了大學,他就知道他選哪一個科系)
巴楠花部落中小學,打破教育既定框架,期盼高中部的成立,能讓孩子的技藝,更加成熟發展,銜接大學特殊選才,未來能回到巴楠花,傳承理念的教師種子群,也能成為文化科技美學跨界人才,改變原鄉的經濟型態,發展可以面向國際的,在地產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