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 rana sikapito a ngernan so awawan o 芥菜種會
1952年成立的基督教芥菜種會,今年適逢70週年,基督教芥菜種會長年以來,服務原鄉跟都會族人,希望透過穩健的服務系統,幫助更多人挺過難關。過去曾播種的芥菜種子們,也在台灣各角落回饋。
這是1972年台灣原鄉的日常景況,鏡頭下的生活物資匱乏,當時有許多族人,因為家庭經濟不允許,想要讀書,但根本遙不可及。
(永約教會牧師 金伍秀梅 布農族:
boksi
我們有8個兄弟姊妹,我們在經濟上面,是要自己讀書,是不許可的)
不過在美國籍宣教士孫理蓮來台之後,族人的求學夢有了新轉機。1952年基督教芥菜種會正式成立,便展開各項社會救助工作,職業訓練學校、女子護理學校等學習場域設立,也把族人青年引薦進來就讀。
(永約教會牧師 金伍秀梅 布農族:
boksi
所以爸爸媽媽就安排我,花蓮護理學校,去那邊讀書)
(基督教芥菜種會社會救助處處長 全國成 布農族:
panirsirngen
這些很多早年的原住民的,衛生所的護理班,大概都是我們的原住民,當時這些培訓出來的)
芥菜種會的出現,試圖解決當時原民教育、產業、生計等問題,而歷經多年發展後,更培育許多優秀的社工新血。
從事7年社工的柯詩沅,出門訪視關懷對象,是辦公日常。案主看見社工的到來,開心地送上一個擁抱,因為她深知這是社會上少數關心她的人。
(社工 柯詩沅 泰雅族
manidong so tao VS. 關懷對象
sidongen a tao
一直關心,打電話來關心,一定啊)
柯詩沅表示,這名被關懷的對象,是她來到芥菜種會印象最深的案件,透過資源引進,逐步改善案主現有生活狀態。
(桃園市都會南區原家中心社工 柯詩沅 泰雅族:
manidong so tao
有一天騎著腳踏車,來到我們的辦公室,那時候又下大雨,她就穿短袖短褲,然後她就跑到辦公室來求助,我覺得他們真的是很需要,像我們這社工來做服務)
長期蹲點,芥菜種會觀察到原鄉與都會,兩者需求上的差異,尤其在這2年疫情肆擾,體認到族人問題,需要跨單位資源媒合,才會更強而有力。
(芥菜種會北區原家中心督導 江秀慈 泰雅族:
mivazay do 芥菜種會 a tao
族人的問題一直很多,而且是多元的,我們資源有限,當私部門跟公部門,資源合併在一起的時候,更直接地去幫助,我們需要幫助的族人)
隨著原鄉人口外流日益加重,為了支持族群文化傳承,他們也設置才藝班,讓學童延續族語、舞蹈跟技藝。不僅如此,在認養服務上,有39%兒少受惠。
位在山區的部落,常因天然災害成為資源孤島,因此,芥菜種會也在新竹泰崗、南投紅香等部落,建置社區備災物資儲糧點,提供緊急需求。為了朝向老有所顧、幼有所育目標,他們訂定原鄉跟都會的各項期程計畫。
(基督教芥菜種會社會救助處處長 全國成 布農族:
panirsirngen
短期來說,我們希望就是,幫助這些弱勢的家庭,撐過這些苦難,在中程來說,我們培力他們的能力,長期來說他們可以,自己站立起來,而且原鄉跟都會,是有交流的)
2022年,適逢基督教芥菜種會,成立70週年,是全台首位立案的社會福利組織,他們將延續過去,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服務理念,繼續透過有故事,做新事態度,關懷原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