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1
記者
Cemedas Dumalalrath(江子芊)/puljaljuyan(李耀維) 台北市

"鄒族的植物世界"正式出版 探尋族群文化密碼

pakipuhlu suhlatʉ kihlamuhlamu sʉsʉnga tapangʉ

由鄒族學者浦忠勇及退休校長方紅櫻共同撰寫的鄒族的植物世界-在花草樹木之間探尋文化軌跡一書,正式出版,要帶領觀者從植物認識鄒族人的在地知識與文化。

從霞山山脈出發,從鄒族人與植物間的連結,探尋文化的軌跡。由鄒族學者浦忠勇及退休校長方紅櫻共同撰寫的鄒族的植物世界-在花草樹木之間探尋文化軌跡一書,正式出版! 作者將自己如何與植物結緣、調查的發現、植物的靈性、建構民族知識體系以及鄒族植物誌等內容都放進書裡,要帶領觀者從植物認識鄒族人的在地知識與文化。

(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謝世忠:
pakiaturuaisa 台大 parana kikinkiu
謝世忠
從小讀的生物學都是科學植物學,但是民族植物學,他的特別之處就是說,從一個在本土,千百年的生活的經驗的,族群的文化中,重新去認識 植物的世界,跟科學植物學,互相可以充分地對話,但是又很不一樣 ,那這一個他最精采的地方)

作者表示,自我文化的書寫相當重要,若要從民族植物呈現在地知識體系,就必須回到鄒族語言及實際生活裡去闡述植物文化,包括如何命名、利用以及分類。作者也以五節芒舉例,從狩獵、儀式、建築到童玩,鄒族人使用五節芒的程度相當複雜,但可以看見鄒族人的生活環境、生活型態及文化意義。

(作者 Tibusungu 'e Poiconʉ(浦忠勇) 鄒族:
cucusumasuhlatʉ Tibusungu 'e Poiconʉ(浦忠勇)  Cou
我們是希望貼近,我們說 我們的鄒族的知識體系,我會覺得說 這個知識體系,他基本上,已經幫我們做一個結構化了,這個結構就是反映到,我們很深層地對,土地萬物 還有植物,花草樹木的那種概念)

(作者 Naa'u'e Tapangʉ(方紅櫻) 鄒族:
cucusumasuhlatʉ
Naa'u'e Tapangʉ(方紅櫻)  Cou
我們是比當代的孩子們的優勢是,我們的鄒語還很好,然後我們生活的時候,我們那時侯還追得到一些,部分的耆老,我們可以從他們身上,獲得很多的植物知識,也算是他們的生命史,因為他們跟這些植物都息息相關)

作者從2010年前後開始蒐集鄒族植物的文化資料,10多年的時間不分晝夜、四季,往返部落、田間與獵場,並向30多位部落耆老進行田調,至今雖有耆老逐漸凋零、有逾百種植物未能全放進書中,但作者也表示不會停止記錄,更鼓勵族人從植物尋覓自己族群的文化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