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現在就讀高中,並對原住民族公共議題有興趣,教育部辦理的"原住民學生領袖培育營"可能是一個好選擇,營隊分別在高一到高三的寒暑假進行,從個人探索、社會溝通到國際連結,然而以族群本位課程,養成學生對原民事務的學習固然好,但也有老師點出,學生畢業進入到大專院校後,因為缺乏制度整合,人才培育計畫的延續性,將會是教育部未來要思考的課題。
因為疫情關係,111年度的"原住民學生領袖培育營"研習課程,利用直播的方式,由該計畫的輔導老師進行部落實地踏查,補足學生的替代學習經驗。而這樣培育原住民高中生的領袖培育營,分別在高一到高三的寒暑假進行,總共分為初、中、高級三階段,課程規劃分別從個人探索、社會溝通到國際連結,內容囊括跨領域的當代原住民族公共議題。
(原民學生領袖培育營課程委員 曹學仁:
包含原住民族的還我土地,或者是說它的一些經濟的議題,社會的議題等等,原漢之間的衝突,或者是他的一些矛盾,或者是一些共融共長的這一些,社會政策做一些探討)
(國教署原住民族教育科長 何采盈:
我們希望透過我們一系列的課程,來培養原住民青年領袖,還有涵養他們的領袖特質,以及宏觀的視野,最後能夠返鄉,返回部落去並且回饋社會)
以原住民族群文化傳承為主軸,領導才能為輔的課程安排,國教署表示,未來將持續累積各階營隊聘任的原住民族教育專業人才庫,不過從營隊草創時期至今,持續投入課程設計的曹學仁校長就點出,在人才培育計畫中,增加學生在各領域的能力,也點出學生高中畢業後進到大專院校,因為缺乏制度整合,人才追蹤容易出現斷層。
(原民學生領袖培育營課程委員 曹學仁:
在大學裡面它是用,原住民教育學生的資源中心去進行,不是一個專案,所以學生分散到,各大學院校裡面去的時候,我們比較難去,把他整合歸納起來)
對此曹學仁校長建議,大專院校若能執行,原住民學生領導人才培育專案,持續追蹤原住民族學生,如何提高人才培育的延續性,落實原住民學生領導理論和實務的進行,將是教育部要思考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