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8
記者
Husung Nahaisulan(曾世偉) / Batu(戴亞盛) 台北市

動保團籲修法禁獵具 學者:動物管控才治本

動保團體大聲疾呼政府,盡速讓野保法修正條文通過,讓捕獸夾或山豬吊等任何捕具,消失在台灣山林裡。獵人回應不該汙名工具背後的文化脈絡,而學者認為管控遊蕩動物數量,才是根源。

動保團體呼籲政府,不要再因原民或農民需求,延宕捕獸鋏與山豬吊禁止立法規定。族人強調,不該汙名工具所衍伸出,有關狩獵的文化脈絡,談到若制止獵捕工具使用,直嘆難道農夫只能眼睜睜看著,一整年辛苦栽種的農作物,免費提供野生動物食用,而不能設置任何防範措施,誤解了農民或族人與動物之間相處立場。

(桶壁部落守護山林發起人代表 Kinga‧Tazing(田原) 泰雅族:
野生動物全部破壞的時候,你知道農夫的心境,是大家能不能去體諒的,你一定會在牠的路徑上面放,保護我的農作物,不要受損對不對,我不是真的要去破壞牠,我要讓動物知道說,你不該來我的這個地區,因為我在種這個,這個示範性的,跟動物之間的互動)

除了農損該怎麼補償,有學者建議動保團體應從根源管制,也就是防止遊蕩動物不斷出現的問題,並指出一旦野外遊蕩動物數量過多,也將造成其他野生動物威脅。目前推出更精準的改良式陷阱,能調整陷阱直徑與重量限制,降低動物誤觸風險。

(屏科大森林系助理教授 吳幸如:
試過這種陷阱,你可以調到就是,動物牠採到之後,不會被束緊的,其實都是可以經由,使用者去調整的,其實問題就是在使用者,真的有需求的人,他一樣還是會製造陷阱)

吳幸如批評,一昧地立法阻擋,不僅瓦解過去各界取得的共識,未來相關部門,得要花多少人力調查取締,也談到生物多樣性已是國際趨勢,不該片面曲解狩獵對平衡自然的重要性。